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传播学“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讲:第一小组智力题游戏游戏规则:1.全班分成五组;2.每组都拿到一个智力题目;3.全体组员参与讨论,记录下想到的答案,并说明理由;4.形成唯一共同认同的答案;5.派代表公布本组智力题答案,说明理由。蜗牛爬井1三毛2GirlvsWoman3图形题4ClicktoaddTitle2数字5蜗牛爬井•toaddText•ClicktoaddText有口井,7米深有只蜗牛从井底往上爬白天爬3米,晚上往下坠2米问蜗牛几天能从井里爬出来?想好答案了吗?•ClicktoaddText•ClicktoaddText•ClicktoaddText5天三毛三毛为什么要拔掉自己一根毛?因为他想留个中分数字从1到9中的数字,哪个最懒惰,哪个最勤劳?1懒惰,2勤劳一(1)不做二(2)不休GirlvsWomanWhatthreelettersturnagirlintoawoman?A.OLDB.MUMC.MAND.AGE岁月让女孩成为女人图形题3164()如图,第五个括号内应该填哪个数字?并说明理由。图形题答案正方形代表1,圆形代表2,三角形代表52+1=32-1=11+5=65-1=45+2=7沉默的螺旋理论特征:1.你有自己的答案和观点;2.你听到大部分人支持的另一种观点,开始怀疑自己的观点;3.你放弃自己的观点,支持别人的观点或者保持沉默;4.事实上,你有可能还是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什么是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理论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多年的民意调查实证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她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TheSpiralofSilence:PublicOpinion-OurSocialSkin)》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大众传媒提示的优势意见对劣势意见的人际支持转向沉默或附和的人数“沉默的螺旋”假说示意图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1)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2)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的传达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3)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普遍效果”)沉默的螺旋理论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沉默的螺旋理论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舆论观:关于舆论,四种主要观点:(1)政治哲学的观点,即把舆论看做是“公意”,是“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代表人物——卢梭公意的产生依赖五个条件:自然状态的假定;集体、社会、共同体、国家的约定产生;共同点的存在;人数的多少;正确性和正义性。公意的内涵是:整体的共同体生活观,共同性与公共性,社会归属,伦理关怀,政治原则,人民行动和民主诉求,公约数共识、心理成分与感情寄托。沉默的螺旋理论(2)社会学的“有机体”概念,即认为舆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集合,而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代表人物:库利“不是100个人分别制造的100只船,而是100个人合作制造的1只大船”沉默的螺旋理论(3)行为科学的观点,它或多或少地把舆论看做是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其中的多数意见便被看做是“舆论”,这种观点较多地体现在现代舆论调查或“民意测验”之中。沉默的螺旋理论(4)社会心理学观点,这种观点把舆论看做是社会控制的机制,认为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得或人们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意见,它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来制约个人的行为,因而起着社会控制作用。沉默的螺旋理论效果观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这里所反映的“强大影响”已经不止于认知阶段,而是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沉默的螺旋理论三、局限性:(1)该理论过分强调“害怕孤立”这一社会心理因素,忽略了其它导致社会行为的动力因素,即使感到孤立,人可能在“权衡利益”后采取行动,不一定保持沉默;有的人在害怕孤立时不仅不沉默,还可能发出攻击性的言语或行为。个人的差异也应予以考虑。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沉默的螺旋理论(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4)“沉默的螺旋”理论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和“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四、重要意义:(1)它把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辩题:网络环境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失效正方:网络环境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没有失效反方:网络环境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已经失效结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仍然发挥作用,只是作用方式发生了改变。1、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传播的整个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在“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人们的交往空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除了现实世界外,还有网络世界。2、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受众具有匿名性,人的心理状态会更接近他的“本我”。在传统社会环境中的恐惧心理已经被一种“无所谓”的心理代替,而且,受众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任何责任,因此,就基本不存在“自己的意见”和“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结论3、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所以相对来说,传统的从众心理可能会表现得较弱一些。在网络传播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面临着新的环境条件,面临新的问题,“沉默的螺旋”理论需要深入的研究新现象,作出新的解释。
本文标题:传播学“沉默的螺旋”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3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