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微专题十九微专题十九探究小说文本意蕴一、读一读:意蕴三探:思想、情感、审美1.如何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所谓“思想意蕴”,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如何探究它呢?第一,善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旨方面切割小角度。小说的形象角度是探究的最主要角度,再把这个角度展开,有人物形象、物象两个角度,而人物形象角度又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角度,而从人物角度探究,却又必然与情节联在一起,应为“情节中的人物”,即人物在情节发展中所体现的经历、境遇和结局等。微专题十九下面以2010年江苏卷探究题为例加以说明。题目: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情感取向。(这里只讨论“深刻意蕴”)答案是从“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展开的。情节角度:驮队飞渡峡谷,代表着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自然。人物角度:角度①——驼队里的领队和汉子们,体现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角度②——“我”,“我”与“领队”的对照,表明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物象角度:雄鹰、骏马与牛构成两组对比物象,隐喻人应有雄鹰、骏马奋力拼搏的精神,而不能像牛那样软弱畏缩。从小说的环境角度探究,也可以分出不同的小角度,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环境中人的命运等角度,甚至包括作者的审美笔调。微专题十九第二,善于将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就能获得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思想意蕴。2.如何探究小说的情感意蕴所谓“情感意蕴”,就是指小说的情感意义及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与“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情感意蕴是比较容易探究的,只要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即可。微专题十九3.如何探究小说的审美意蕴所谓小说的审美意蕴,说起来可能较为抽象,其实是针对小说的艺术形式方面的探究题而言的,如2012年江苏卷的探究题“审美意蕴”很浓。因为这种探究题是在“艺术形式——艺术效果”层面内展开的,所以就有了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如“艺术构思——艺术效果”“艺术手法——艺术效果”“艺术风格——艺术效果”;再者,在同一角度内又有更小的层面和角度,如“不同的艺术手法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同一艺术手法有不同的艺术效果”。下面以2012年江苏卷探究题为例加以说明。微专题十九题目: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答案是在“艺术风格——艺术效果(作用)”层面内展开的,其实就是在“同一叙述风格有不同的艺术效果”角度内展开。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一叙述风格,有助于:①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人物作用)②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环境作用)③淡化了情节,形成了作品的抒情风格。(情节作用)微专题十九二、练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期待师陀在这条街上,我忽然想起徐立刚的父亲徐大爷同徐立刚的母亲徐大娘了。徐立刚是我少时的游伴,据说早已在外面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被枪杀了。我站在他们家门前想敲门。好几回我伸出手又缩回来,忍不住去看街上。云霞的反光更淡下去;猪仍旧在寻觅食物;孩子早已跑过;卖煤油的木鱼声越来越急,越响越远。街上没有人了。微专题十九“砰!砰!”我终于敲门,随后,一阵更深的静寂。门闩响着,门呻吟着开了。步履艰难的两位老人出现在门前。“哦,马叔敖真的是你吗?”两位老人同时喊。“进来,进来,别站在外面。你怎么不先捎个信来。”我没有方法说明他们多快活。他们说着同时奔出来,鸡被惊吓得满院子跑,他们也顾不得管了。我们全坐下来。“听说你也一直没在家,你这些年都在什么地方?你看见过立刚没有?接到过他的信没有?”她的老眼游疑不定地转动着,随即加上一句。说着她站起来,一件别的事情分明又引动她了。微专题十九“你又……”徐大爷可怜地瞧着他的老伴,从他的神色上,又很容易看出他在向她乞求。徐大娘干脆回答他:“你别管。又不是你一个人认得字。”“可你这是干什么呀?你这是?”在绝望中,老头子的声音差不多变成了呜咽。现在我仔细地观察徐大爷,徐大爷也老得多了,比起徐大娘,我要说他更老了。他的眼睛也就更加下陷,在昏暗中看去像两个洞;头发更少更白,皱纹同样在他脸上生了根,可是比他的老伴徐大娘更瘦,更干枯,更惨淡;衣服是破旧的,要不是徐大娘催逼,穿上后决不会想到换的;纽扣——自然是早晨忘记了,上面的两颗没有扣上。精神上的负担给人的影响有多大呀,徐大爷在我对面几乎始终没有做声,眼睛茫然向空中瞅着,慢吞吞地吸着烟。烟早就灭了,可是他并没有注意。微专题十九徐大娘可不理他,一直朝里边去了。一会儿,徐大娘回到网凳上,手里拿个布包,一个一层一层用布严密包起来的包裹。“这是立刚的信,”她说,一面把布包打开。徐大娘小心翼翼地将布包打开,剥开一层又是一层。最后有几封被弄污、被摸破的旧信从里头露出来了,很容易看出好几年来她都谨慎地保存着,郑重地锁在柜子里,每遇见识字的她就拿出来,它们曾经被无数的手摸过,无数次被打开过。“你看这一封,”她从其中拣出一封顶龌龊的,“他怎么说?”我忍着苦痛把信接过来。这一封是从一个煤矿上寄来的,虽然我很不情愿,也只得存着为了满足一个孩子的心情从信封里抽出信纸,慢慢地读着,生怕漏了一个字……微专题十九这些信的内容徐大娘大概早已记熟了,只要看信封上的记号她就准知道里面说什么了,但是她的老眼仍旧毫不瞬转地盯着我,留心听每一个字,好像要把它们捉住。很可能,这些字在她听来一遍比一遍新鲜。于是第二封,从湖北一所监狱里寄来的。“好几年前头,”她叹息说,“他蓦地写了这封信,教家里给他兑钱。”第三封,最后的没有发信地址的一封——我念着,手不住地抖着,这简直就是一封……,哎……“他为什么说不回来了呢?”徐大娘怀疑地问我,“一千个好不如一个好,外面再好总没有家里好。”微专题十九大家都不做声。她的目光转到别处,望着空中,泪源源滚到老皱的脸上来。她哽咽着,颤巍巍地举起手去擦眼泪。难言的悲恸,强迫我走开。我的眼睛转向旁边,看见桌子在我进来之前已经抹光,桌面上整齐地摆着四双筷子,先前我没有注意。这当然不是给我摆的。“你们有客吗?徐大爷?”我低声问,打算作为告辞的理由。徐大爷始终沉浸在他自己的哀愁中,不可知的思想中,或幻梦中。“没有,没有客。”老人抬起头来懵懂地瞅着我,后来终于明白我的意思,翘翘下巴指着筷子,用几乎听不见的干哑声音说:“那一双是我外甥女的,她来住几天。这一双是……是她给他放的。”微专题十九请想想两位老人的惊慌吧,当我终于硬着头皮站起来向他们告辞的时候。天不知几时黑下来了。我穿过天井,热泪突然滚到脸上,两位老人从后面追上来,直把我送出大门。两位老人继续留在门口,许久许久,他们中间的一个——徐大爷在暗中叹了口气;他们中间的另一个——徐大娘说城门这时候大概落了锁了。一九四一年十月四日(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微专题十九1.文中画线的句子所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特点:幽暗、寂静、荒凉,没有生机。作用:奠定了全文凄清悲凉的情感基调,暗示了两位老人悲惨的命运。微专题十九2.“徐大爷在暗中叹了口气;他们中间的另一个——徐大娘说城门这时候大概落了锁了。”这句话体现了徐大爷和徐大娘怎样的复杂情感?答案徐大爷明知儿子已死,对生活近乎绝望,但把这份痛苦深深掩埋在自己的心里,欺骗着老伴,让老伴带着期待的念头活着。徐大娘天天担心城门落锁以致儿子回来不能立即回家,可以看出她每时每刻都在期盼孩子回家的心理。微专题十九3.本文题为“期待”,如何理解其内涵?有什么作用?答案“期待”有这样几层含义:徐大娘期待知道立刚的下落,期望孩子早日回家;徐大爷期待徐大娘不要再纠结于弄清孩子的下落,期待“我”不要言明实情,对老伴一直“欺待”;“我”期待两位老人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作用:“期待”是两位老人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二老痛失爱子精神孤愁的悲惨命运;“期待”与“欺待”制造波澜,推动着小说的情节发展;“期待”中体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欺待”中表现了逆境中互相关怀的温馨与人性的善良。微专题十九4.有人说,师陀的小说单纯而又复杂。请结合这篇小说的内容探究这句话的具体内涵。答案(1)自然环境比较简约,小城街上幽暗寂静,但是这寂静的环境渲染出凄清悲凉的氛围,暗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2)小说人物看似只有三个:“我”、徐大娘和徐大爷。暗线中尚未正面出场的人物徐立刚至关重要,是期待的焦点,他的死控诉着这个黑暗的社会。(3)小说情节看似单一而平淡但却让人感受到一段辛酸而又复杂的情感:一对老夫妻对已身亡孩子的绝望的等待,徐大爷知情却隐瞒,徐大娘不知情而期盼。作者将等不到求不得的痛苦、死的悲哀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交织在一起,凸显了作者人性的善良与互相关怀的温馨。
本文标题:步步高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考前回顾案微专题十九:探究小说文本蕴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3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