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析学术造假摘要:学术造假行为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从学术造假的定义、危害进行了社会透视,并从形成学术造假的根源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应对学术造假的行为,应该重点进行道德体系建设的意见。关键词:学术造假;危害;根源;道德体系1学术造假的定义学术,是指客观的系统性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的。而学术造假则是人为地制造假的学术成果以获得某些利益,违背了学术中最基本的实事求是原则。它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一种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常见的学术造假类型[1]主要有三种:其一,伪造型。此种造假主要依靠自己的主观想象,而非实际的试验和调查研究,从而编造科学活动中不具备真实性的现象、数据,具体有捏造、篡改、拼凑等行为。其二,抄袭、剽窃型。国际上关于抄袭、剽窃的认定标准各不相同。如,我国有些高校规定:平时论文中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的50%;毕业论文、设计中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的30%;由别人观点构成自己学术作品的全部、核心或主要观点的;由他人替自己撰写论文或替他人撰写论文的。但哈佛大学关于抄袭的规定[2]更加严格:抄袭是一种说谎、欺骗、偷窃的行为,指的是你将原始资料的信息、观点和句子直接用于你自己的文章中而不做标注。其三,重复自我型。在学术界,常常有些人确实发表了货真价实的文章,但其后陆续发表的文章几乎都是以前篇为原型“克隆”出来的,或者只字未改,仅仅换个标题;或者大段选用,再加一些无关紧要的语句,整体上并未突出新思想;或者换个角度,对原有词句重新编写,实属换汤不换药。2学术造假的危害目前,学术造假问题相当突出,它已蔓延到几乎所有的学术研究领域,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第一,阻碍学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术造假是通过伪造、抄袭、剽窃等手段炮制出来的学术成果,根本没有突破人类的学术成果,而是在重复前人的知识。这类学术不但不能提高学术水平,反而影响学术的发展,更无所谓的学术创新。同时真正的科研学术活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真正的科研、学术成果难以问世,难以得到世人的承认,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受到阻碍。第二,造成教育和资源的浪费[3]。为了能够获得国家或者地方的研究资金,部分学者处心积虑想办法搞课题,但有些人基本上不具备搞科研的条件。在文史类的课题中,常出现过多的重复或改动下语言、用词等说法的课题论文,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内容,更谈不上创新。在理工科类,数据的准确性对于研究课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了能够获得申报成功或者顺利结项,就采取造假的方式使用他人的数据,其实按照自己的研究根本无法获取这些数据的。最终,只会造成我国在教育和科研上投入大量的资金的浪费。第三,破坏社会风气,导致道德沦落,诚信缺失。学术造假并非仅仅是抄袭、伪造、剽窃他人学术的问题,这一现象不仅在学术范围内产生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到社会道德。基于学术造假这一不道德的行为,首先是造假人的道德丧尽,毫无诚实信用可言,然后会产生大量的缺乏诚实信用的不道德的行为,甚至出现违法的行为。它不仅是学术、文化公害,将会对社会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甚至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体系。第四,破坏社会公平、公正,使社会前进缺乏动力。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强大的动力。要在科学研究或学术方面做出真正的成果除了研究者具有相当的天赋才华及机遇外,还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付出艰辛的劳动,所以,人们对科学家、学者仰慕而敬重。学术造假者通过造假却非常轻松地取得所谓的“学术成果”,名利双收,甚至比真正的学者还厉害。这样,做事的不如造假的,社会的公正公平体系遭到破坏,谁还有心情去扎扎实实地做学术、搞科研,社会进步与发展就会严重地缺乏动力。第五,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国际学术形象。科研学术水平是构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科研学术领域取得世界性的突破会给国家赢得名誉与地位;而学术造假只能使国家蒙羞。韩国克隆先锋黄禹锡所获得的“成就”被韩国人们称之为民族英雄,在事件发生后,他沦为国人所感到的耻辱,韩国立刻招来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无独有偶,我国的上海交通大学汉芯造假事件、法大“抄袭门”事件、浙大“论文造假”事件等学术造假现象也同样让国家蒙羞。3学术造假的根源无可否认,学术造假对个人、社会、国家将造成致命的威胁和损害,但同时学术造假本质上又是社会各种腐败现象在学术上的一种反映。因此,造成学术造假滋生的根源是非常复杂的。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政策制定,学术、教育、出版制度,监督机制,行政管理,科技、教育产业化的刺激,学术与权力相结合等方面的各种原因。下面主要从功利、制度、学术道德方面来分析学术造假的原因。第一,急功近利是导致学术造假的直接原因[4]。急功近利现象对科研创新的危害十分严重,常常导致违反科研设计实验的程序和要求;导致不尊重客观事实,甚至伪造实验数据和结果;导致研究者在研究创新中对同行封锁信息,不愿合作;甚至导致学术腐败、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的严重后果,使研究动机扭曲,科学精神丧失。一些科研人员为了申请经费、发表论文、岗位升迁、工资待遇等,忽视了对知识的追求,淡忘了对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只热衷于追逐名利,忙于资源的获取、占有和垄断;不在研究和学问上下功夫,而是擅于捏造事实、编造数据、骗取科研经费。另外,一些单位给科研人员制订不合实际的科研目标,追求功利,出现问题又怕影响声誉,常常包庇、袒护,无疑也为学术造假创造了条件。第二,制度原因[5]。造假行为在各行各业都有发生,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学术界出现,这说明相应的管理措施、制度建设跟不上。可见,目前我国的学术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一下几个方面:1、学术管理体制行政化。我国现行的学术管理机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行政式管理模式,对学术成就的评价集中表现就是僵化的量化评估,在学术奖励、职称评审等活动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奖励轻实用,这种评估机制以及单一的效益驱动模式,使更多的学者着力追求立竿见影而不是有创新性的研究。我国学术上这种行政式的量化管理模式从总体上阻碍了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刺激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2、学术评价体制不完善。学术评价活动本应是客观、公正、公开的评价活动,但近年来,被引入到复杂的人际关系领域,偏离了正常的学术评价的轨道。具体表现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不管学术本身怎样都极力叫好,毫无“评”可言;另一种则是随意批评或借学术批评压制别人,挟私报复。这些挟带着浓重私人感情色彩的评价背离了学术批评的初衷,也常常使学界陷入混乱和纠缠之中。3、学术监督制度缺位。目前我国对学术问题揭露不及时,防范制止不力,学术监督制度严重缺位,使得很多学术造假现象难以得到有效识别。就日前曝光的学术抄袭、剽窃行为来看,绝大多数并不是国家的监察机构来查处的,而是由相关人员或被侵权者,或民间极个别的打假者揭露出来,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我国学术造假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但这种非常严重仅是在没有得到充分揭露和曝光之下统计出来,又难以被发现又惩罚很轻的学术违规行为,显然,其所付出的成本远低于造假所获得的收益。第三,学术道德的缺失[6]。学术没有道德便失去了灵魂学术没有道德便失去了灵魂。作为学者和科学家,诚实是最起码的基本素质。科学的本质便是求真。科研人员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学问,努力钻研一个方向,潜心塑造精品论著,成为该方向的专家。学术造假之所以让人痛心疾首,是因为学者和教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的最后底线。学术和学者腐败了,就会动摇这个社会的道德基础。学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脉,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而上”,是不能工具化、实用化的。然而,今天的学术评价体制,把学术和学术研究当成一种工具,用以获取学术之外的实际利益。由于一些人道德操守的沦丧,弄虚作假成为谋取个人利益最便利的“捷径”,于是学术成了某些人的升降机和敲门砖。对于学术和学术研究,正确的观点是“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4学术造假的应对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指出:要依靠四种力量解决学术造假问题[7],一是道德力量;二是行政力量;三是法律力量;四是媒体力量。但是,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编辑认为,第一种力量即道德力量最重要,科学研究不仅要遵循求真的学术道德,而且要遵循求善的人本道德,求善才能更好地求真,如果学者缺乏科学道德,缺乏诚信自律,那么纵然其他力量再大,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当前,科学道德、学风问题已经成为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它们无疑是切实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所必须应对的挑战之一,如果我们不能对此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不仅会严重阻碍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还将危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因此,我们应该呼吁各级领导及科研工作者,提高认识,加强监督力度,对急功近利、学术造假行为给予及时、公开地揭露和批评,形成好的风气,让其无藏身之地。参考文献:[1]王有腔.对学术造假现象的反思[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4).[2]程琦瑾.哈佛辞条[N].南方周末,2006-01-05(A5).[3]覃升峰.学术造假及其归罪之探讨[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4]曲梅.从学术造假看科研中的急功近利现象[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7).[5]唐捷,陈婕,龚云.论我国学术造假的成因及杜绝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7(11).[6]张曙光.学术造假:体制和道德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7]曲梅.从学术造假看科研中的急功近利现象[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
本文标题:浅析学术造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47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