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校对学第二章校对业务理论第一节校对的功能、作用与地位一、校对的概念校对是指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校对”一词也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专业人员和出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之一。“校对”概念主要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校对工作对象是经过编辑加工整理的原稿;第二,校对的职责是既要根据原稿来发现、订正校样中的差错,还要注意原稿本身存在的差错。二、校对的功能校异同校是非是指以原稿为唯一依据(或标准)来核对校样,分辨两者的异同:同则通过,异则以原稿为准对校样进行订正。显真保值是指校对者凭借自身储备的知识或其他权威的资料来源判断原稿中的是非,确认其“是”就通过,确认其“非”就提出疑问,请编辑部门核实后处理。纠错增值“照本改字,不讹不漏,谓之校异同;信其是处则从之,信其非处则改之,谓之校是非。”。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首先提出,现已成为出版界共识。现代学者陈垣认为校异同是“机械法”,“长处在不参己见”,“其短处在不负责任”。古今“校异同”与“校是非”有何区别?校异同与校是非的关系1.目标的统一性都是以消灭出版物中的差错作为目标的,两者的目标是统一的。2.功用的互补性前者消除显性错误,后者消除隐性错误,而校对质量的保证,必须建立在显性错误与隐性错误同时消除的基础上。现代校对是由古代校雠演变而来的,但是与古代“校雠”有了很大的区别:(1)古代的校雠通常是编校合一的;而现代校对工作和编辑工作逐渐分离,演变成为现代出版过程中独立的工序并逐渐职业化。(2)现在校对工作已成为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承担,并且关于校对原理和规律研究也有很大发展。校对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必要延续,处于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的地位。三、校对的作用与地位为什么说“校对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呢?出版物是一种思想文化信息载体,其作用在于将负载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并作为文化遗产积累留存。实现文化传播和积累,最重要的条件是“信息保真”,失真的信息是没有传播和积累价值的。出版物是通过文字传递和积累信息的,因此,信息的保真有赖于用字用词的准确。明代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里叙述了宋刻本杜诗一字之差造成的谬误。杜甫《秦州雨晴》诗云:“天永秋云薄,从西万里风。”为人们描写了秦州秋高天远、万里来风的壮丽景色,也抒发了作者的情志和抱负。宋刻本却将“天永”错作“天水”。永,本义“水流长”,引申为时间的长久和空间的辽阔,“天永”义为天高地远,所以才万里来风。而“天水”是秦州的地名,无高远的含义。“天永”与“天水”,一字之差,意境迥异。洪迈慨叹说:“若用之入此篇(用‘天水’取代‘天永’),其志思浅矣!”科技意味着文明科技意味看文明科学意味着文化科学意味看文明科技意味着文化编校可以合一吗?第二节校对的能力与自我修养一、校对的能力语言文字基本功校对操作基本功心理自控基本功认识现代汉语通用文字,掌握现代汉字规范,从而能够敏锐地辨别错别字掌握汉语拼音规则、汉语语法规则以及数字、标点符号、量和单位用法的国家标准具备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熟练地掌握字、词及文史知识工具书的检索方法,能够比较快捷地查难释疑熟练地掌握各种校对方法和电脑校对操作技术掌握图书版面格式知识,对版面格式错误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耐得寂寞,情绪稳定,注意集中,能自我调整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二、校对的自我修养一、政治修养1.政治立场错误;2.政治观点错误;3.思想倾向错误;4.政策性错误二、道德修养敬业爱岗,耐得寂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恪尽职守,极端负责。三、语言文字修养1.正确用字,不用错字、别字;2.正确用词,准确地表情达意;3.正确造句,符合汉语语法规则;4.正确使用专名、数字、量和单位、表达符号,符合国家制定的规范和标准。四、知识修养多闻阙疑,勤读书,广涉猎,重积累,是加强知识修养的主要方法。五、情商修养六、心理素质修养耐心、精心、适心悟境、法境、通境第三节校对的思维与心理第四节校对的方法、工序校对的的基本方法有四种: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一、校对的方法校对的基本方法示意图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点校折校读校倒校对校法概念:比照原稿校对校样,使校样上的文字、标点符号与原稿完全一致。(主要是校异同)操作方法:点校、平行点校、折校、读校。本校法通过本稿件前后、左右的互证和比较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订正讹误的一种校对方法。特点:根据本稿件内在联系,将目录与正文、文字与图片、文字与表格、正文与注释相校,对名词术语和概念等进行前后互校。现代校对的通读检查采用的便是本校法。他校法利用与所校稿件内容相关的其他权威文章(包括工具书和各类标准、规范)来判断稿件内容正误的一种校对方法。常与本校法交叉运用。“本校”发现矛盾,“他校”释疑。通常用于解决引文、数据、习语、术语、公式、日期之类的异同问题。在校对古籍类、科技类书刊时采用他叫法比较多。理校法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的一种校对方法。常与本校结合运用。本校发现矛盾却无文献可供参考时,校对者只能通过推理分析判定是非,并提出疑问,由编辑解决。古代校雠家的方法是:主要是从语言、史实两个方面着手(《校雠广义·校勘编》)例如:《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基本操作工序(8个)——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对片二、校对基本工序需依次进行的工序初校、二校、三校、通读、对片。胶片与付印清样核对最后一次改样的校样初校:对排版单位初次打出的校样(初校样、初样)进行第一次校对。校对员逐一核对校样,订正排版时产生的文字、标点符号、图表、公式等差错及版式错误(校异同)。发现原稿各种差错及欠妥之处(校是非)。(一)需要依次进行的校对工序二校:对一种书刊校样的第二次校对。一般,初校、二校使用同一份稿件,除校异同、校是非之外,还要核对初校改动之处是否正确。改动大的校样,要重新打样进行二校。在二校之前,先进行核红,再依据原稿对二校样进行校对。三校指对一种书刊校样的第三次校对。一般是新打出来的二校样。三校者先据初校样进行核红,然后根据原稿对二校样进行校对,注意二校是否正确。通读脱离原稿审读校样。二校样如果改动较多,通读者要先改校样,然后打出三校样。如果是二校样,通读中,要注意核实前面校次改动之处。如果是三校样,通读者要先核红,然后再通读。通读除了核查遗留错误外,还要寻找校样中政治、思想、科学、知识、语言文字、逻辑等方面的错误。对片是指将排版单位输出的胶片与付印清样核对。付印清样指最后一次改样的校样。如经过核红,对付印清样没改动,排版单位可以据之输出胶片。如有改动,排版单位应再次改样后才输入胶片,以防止胶片内容错误。由责编或校对负责,也可由出版部责任技术编辑承担。核红、誊样、文字技术整理可穿插进行的校对工序(二)可穿插进行的校对工序核红,又称“对红”,指检查核对前次(前几次)校样上的色笔批改之处在后此校样上是否已经改正,并校正其未改或错改之处的工作。核红时,对校样该改未改的地方用色笔订正;已做了改正的地方用铅笔标记。誊样,又称“过红,过录”,是在结束对一种书刊某次校样的校对之前,将几份校样上确认需改动之处誊抄合并至一份校样上的工作。一般校样有一份正样(校对员),两份副样(作者和责编),三份同时把关,最后需要把改动的地方都誊到一份上。一般由责编负责,也可由责任校对负责。文字技术处理,简称技术处理、整理,指从体例格式方面检查和整理书刊全部校样的工作。文字方面:核对页码、书名、作者名、出版单位名和出版时间等相关项目是否保持一致,书眉文字与篇名、章名、书名是否一致,目录或要目中的标题与正文是否一致,目录与正文页码是否一致。格式:正文主体文字、标题、引文、注释的字体字级等,页码与书眉在版面上的位置和格式,表、图、公式在版心中的位置等。由责任校对负责。第五节校对制度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有“三校一读”制度和责任校对制度。“三校一读”制度是指规定校样必须经过初校、二校、三校和通读检查的校对制度。一般书刊的校对不应少于三个校次,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终校后还要进行一次通读检查。校次不能随意减少,终校不可由专业技术职务低于中级的专业校对人员担任,更不能由非专业校对人员担任。责任校对制度以集体交叉与责任校对相结合为特点,其完整内容有三:(1)校对过程由多人集体完成;(2)不同校次分别安排不同的校对人员交叉承担;(3)每部书稿确定一名专职校对人员担任责任校对。校对人员共同职责:一、忠实原稿,依据原稿核对校样,消灭一切排版错误。二、发现原稿中的差错和不妥,用铅笔提出疑问或填写“原稿疑问单”,提请编辑部门解决。各校次校对员职责初校职责依据原稿核对校样,毛校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差错率1/1000)前提下,灭错率(即本校次所消灭的差错与实际差错数之比率)为85%或留错率在规定值之内(一般为1/5000上下);同时兼顾第二个基本职责。二校职责继续消灭初校遗留差错,灭错率为80%或留错率在1/15000之内;同时兼顾第二职责。三校职责消灭一、二校遗留差错,留错率为1/45000以内,同时兼顾第二职责。通读职责通读是校对工作的最后一道校次。校对员脱离原稿,检查校样,消灭校对过程中所有错误,尤其注意隐性的政治性、思想性等差错,还要注意人名、地名等前后统一。校对符号及其用法一校对符号及其用法二校对符号及其用法三校对符号及其用法四校对符号及其用法五校对符号及其用法六校对符号及其用法七校对符号应用实例作出正确标志更改之处,必须同时在版心外作出相应标记。1.引线的处理如果改动字符格式与相邻文字相同,则直接改动,不相同的话,加以说明。引线不能相互交叉重叠,也不能与字行交叉。修改左边字符宜向左边拉引线,右边与之相反,第一个字符宜向上引出,避免与后面交叉。2.版心外标记的处理不用引线的校对符号,如字符对调、减小加大空距、上下左右移动、缩进或排齐等符号,在版心内标注后,应在版心外再作出标记,以便识别。3.质疑的处理使用铅笔,将有疑问处圈起用引线引至版心外空白处用铅笔写明修改建议,打问号交责编查证确认质疑和解疑情况要存档。
本文标题:校对学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5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