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1—合肥经济圈2011-2015年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12月31日修改稿)前言县域经济是实现合肥经济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做大做强经济圈县域经济,加快把合肥经济圈培育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核心增长极,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合肥经济圈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本规划纲要。本规划所指的县域范围,包括合肥经济圈内按县级行政区划设置的长丰、肥东、肥西、凤台、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庐江、无为、含山、和县、桐城14个县(市),县域面积30200平方公里,人口1324万人,分别占经济圈总量的78.4%和67.1%。圈内各县(市)分属平原、丘陵和山地地形,地域空间广阔,物产资源丰富,极具发展潜力。本规划以培育壮大经济圈县域经济为目标,科学分析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现状、发展机遇、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提出未来五年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规划期2011-2015年。(本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鉴于2010年统计数据尚未公布,暂使用2009年数据。)—2—一、发展现状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安徽奋力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采取多予、少取、扩权、放活、强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经济圈县域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合肥经济圈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占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的41.6%,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县(市)由上年的5个增加到7个,其中,肥西县地区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经济圈县域财政收入达136.2亿元,同比增长21.9%,占经济圈财政总收入的25.7%,其中,肥西、凤台两县超20亿元。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有4个县进入全省十强县,肥西县进入全国百强县。(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主导作用日益增强随着经济圈县域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经济圈县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7.6:38.2:34.2调整到2009年的20.8:50.1:29.1,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79.2%。经济圈县域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扩张的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140.8亿元增加到2009年514.9亿元,年均增长38.3%,工业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优势产业加速向园区集中,经济圈各县(市)共批准建设省级开发区22家(其中批准筹建5家),园区平台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县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省级以上—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23家、国家级13家;县域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1亿元,建成4A级景区14个。(三)对外开放成效明显,产业集群化水平有效提升经济圈县域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由2005年的208.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62.7亿元,年均增长38.2%;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32482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84043万美元,年均增长26.8%。各县(市)合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企业聚集、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以长丰岗集,肥东撮镇,凤台桂集、顾桥,霍山衡山,霍邱高塘、临水,无为高沟,和县乌江,含山林头,庐江同大,桐城新渡、金神为代表的“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集群镇。(四)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十一五”期间,圈内各县(市)全面贯彻“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强中心镇和重点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县域城镇结构,县域城镇化率达40%左右,肥东店埠、肥西上派等县城达到中等城镇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龙头、以重点镇为支撑、以一般乡镇和中心村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培育构建了产业发展协调、基础设施联网、公共服务共享、社会保障对接、管理体制同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五)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各县(市)围绕抓重点、打基础、增后劲,着—4—力破解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瓶颈”制约问题。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2009年圈内县域有效灌溉面积增至864千公顷;公路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提升,建成县域公路33565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10公里/百平方公里,国道、省道、县道实现互联成网,高速公路通达率达100%,10个县通铁路;城乡电网改造全面推进,供电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县域农村电气化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安全饮水工程稳步推进,电信宽带实现县域乡镇全覆盖,并逐步向村级延伸。(六)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圈内各县(市)生态多样性状态保持良好,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已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12个、污水处理厂15座,垃圾、污水处理能力明显增强。大别山生态保育区、皖西水源涵养区、淮河行蓄滞洪生态区、巢湖生态湿地功能区和菜子湖湿地保护区综合治理措施得力,县域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主要水源地应急保护机制已基本建立,巢湖、淮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得到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经济圈县域山青、水秀、天蓝,宜业、宜居、宜游品位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升县域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增强,经济圈各县(市)先后进入科技进步先进县序列。低生育水平趋向稳定,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2005年的12851元、2720元增至—5—2009年的26797元、4949元,年均增长20.2%和16.1%。二、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一)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是合肥经济圈建设关键阶段,全省进入黄金发展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合肥经济圈建设,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性机遇。一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合肥经济圈大部分县处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示范区的建设为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二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机遇。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全省受益,合肥经济圈各县(市)迎来战略性发展机遇期。三是扩权强县等政策促进机遇。扩权强县政策、财政直管县政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等为合肥经济圈各县(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四是基础条件改善机遇。随着沪汉蓉、京沪、京福、商杭等高速铁路和合宁、合巢芜、合安、合六叶、合淮阜等高速公路,以及新桥国际机场、通江航道的建设,构成了经济圈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基础保障。(二)面临挑战近年来,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发展不均衡。各县(市)由于区位、资源及发展路径选择等方面的差异性,发展不均衡情况较为突出。二是基础设施对接不畅。经济圈各县(市)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特别是县际道路互通水平较低,制约了县域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三是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地区相比,县域综合经济实力仍然较弱,特别是工业发展不强。四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不足,缺乏知名品牌和—6—核心竞争力。五是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环境。三、发展思路与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基础共建、产业互补、市场联动,着力推进特色发展、差异发展、集群发展、规模发展,壮大县域产业规模,优化县域空间布局,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提高经济圈整体竞争实力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一是特色发展原则。立足各自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合理确定各县(市)发展重点,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优势互补原则。经济圈内县域要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分工协作,避免产业同质化和恶性竞争,打造整体竞争优势。三是开放带动原则。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强圈内各县(市)之间以及各县(市)与周边经济圈的联系合作,搞好产业、政策和基础设施对接。四是城乡统筹发展原则。发挥县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安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重点镇、中心村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五是民生优先原则。积极创造各类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城乡—7—劳动力自主创业,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向城镇转移,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六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节能环保,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1、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圈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总量超400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超400亿元,县级财政全部超10亿元,力争5个县财政收入超30亿元。到“十二五”末,5个以上县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3个以上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2、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3、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力争到2015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5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县域城镇规模和功能结构更趋完善,中心城区和乡镇布局合理,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果,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到2015年县域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50%,县城达中等城市规—8—模。5、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良性互动,互利共赢。6、社会建设显著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四、发展任务与建设重点(一)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把城镇化建设作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建设,突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加快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镇群,提升城镇的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能力,推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发展承载力,释放区域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规划对县域建设的统筹、引导、调控作用,按照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城镇规划,合理确定功能布局、产业定位,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建设地下管网体系、综合交通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生态环境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基础设施,提高承载能力。加强对城镇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塑造特色文化,提升城镇品位,营造整洁有序、和谐—9—舒适、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环境。加快推进县城建设。加强规划引领,完善基础设施,突出产业培育,改善人居环境,集聚周边人口,按照中等城市规模,加快推进建设长丰、霍邱、庐江等11个县城(桐城市按照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建设另行规划,肥西县上派镇和肥东县店埠镇纳入合肥市总体规划)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县城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到“十二五”末,实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20万人以上,把县城建设成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专栏一:县城建设专栏县别县城所在
本文标题: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59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