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外民俗第1章民俗与民俗旅游1.1民俗概述作为一种伴随人类生活产生的文化现象,民俗存在的年代相当久远。我国的《礼记》、《史记》、《汉书》等著作中,多次出现过“民俗”。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民俗的含义与“风”、“风俗”、“民风”、“习俗”、“谣俗”等都是指民俗事象,经历了一个由“风”到“俗”、由“风俗”到“民俗”的演变过程。1846年,英国学者威廉·汤姆斯使用“folklore”,作为研究民俗的学科名称,这个新颖而确切的学科术语,很快在英国学术界得到普遍承认和使用,并得到国际上的公认,确立了民俗学作为一门近现代社会科学的地位。1.1民俗概述1.1.1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1.2民俗的形成民俗形成过程的特点首先是具有潜意识性;同时,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在民俗形成过程中,还伴随着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这正是一种文化最核心的部分。1.1民俗概述1.1.3民俗的特征从民俗产生、发展、演变、传承规律及其结构、功能和性质中,可归纳出民俗具有以下特征:1)集体性与模式性2)传承性与传播性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1.1民俗概述1.1.4民俗的分类民俗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载体,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可参照文化的分类法,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行为民俗、精神民俗三类。1.1.5民俗的功能民俗的功能,即是指它在民众生活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位置,以及发挥的实际效用。民俗功能的发挥是保证民俗事象传承和传播的基本条件和内在根源。总体看来,民俗主要有七种功能,即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维系功能、族群认同功能和协调功能。1.2民俗旅游1.2.1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旅游是指人们暂时离开自己惯常居住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到异地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里,以观察、感受、参与、体验异地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包括寻根访祖游、异国风情游、民族风情游、乡村风情游、古村古镇游、胡同老街游等以传统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旅游活动。1.2.2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的对象是民俗事象,民俗事象涵盖的生活民俗(育俗、婚俗、食俗、读书、建房出行等)、生产民俗(渔、樵、耕、读等)、信仰民俗(万物有灵、图腾崇拜、三大宗教、民间民族信仰等)、人生礼仪(出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等)、节庆文化(传统节日、民间节日、民族节日等)、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民间竞技(体育、武术、棋艺等)都是可供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1.2民俗旅游1.2.3中华民俗旅游资源分区根据中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差异,结合中华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按照保持“行政区域完整性”和“地理区域连续性”的分区原则进行划分,可把中华民俗旅游资源分为下列七大民俗文化区。1)东北民俗文化区2)西北民俗文化区3)黄河流域民俗文化区4)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区5)青藏高原民俗文化区6)云贵民俗文化区7)闽台民俗文化区1.2民俗旅游1.2.4民俗旅游开发模式1)原生自然型2)原地浓缩型3)集锦荟萃型4)复古再现型5)主题附会型6)民族节庆型7)民俗表演型1.2民俗旅游1.2.5民俗旅游主题公园民俗旅游主题公园是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具有多种吸引物(包括自然景观、人文建筑、民族风情等等)、开展多种有吸引力的活动,为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而设计和经营的场所。目前,我国的民俗旅游主题公园主要有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园、民俗(文化)城等形式。第2章物质民俗物质民俗是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可感知的、有形的,如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通、工艺制作等方面的文化传承,是不同民族在其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风俗和习惯。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发展阶段、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传承及审美观念的不同,各民族在其物质生活方面的习俗也各不相同。物质民俗,不仅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产物,同时蕴含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审美等多样性的文化特质。2.1建筑民俗建筑民俗指人类居住方面的行为模式,包括建房、入住、居住的惯例或礼仪,也包括传统建筑类型。建筑民俗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体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人们认为,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空间化的社会生活”,或者“说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人生在客观事物中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的,莫过于建筑”。2.1建筑民俗2.1.1传统建筑1)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中,区别于西方建筑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建筑材料多采用木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木质建筑。2)建筑结构总体上,我国传统的木构建筑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称为穿斗式,另一种称为抬梁式。3)建筑布局对于大型建筑群体,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手法是以轴线串联空间,重要的建筑放在纵向轴线上,相对次要的建筑则对称地布置在轴线左右两侧,以此围合成一进进院落,这条轴线称为中轴线,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较为常见的一种空间组合手法。4)建筑装饰(1)色彩(2)雕刻(3)彩画2.1建筑民俗5)建筑类型民居建筑——是所有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形式最多样的建筑分类。宫殿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建筑类型,已经成为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宗教建筑——包括佛寺、塔阁、经幢、院观、石窟、壁画等丰富的建筑艺术遗产,是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祭祀建筑——是统治阶层巩固政权、举行仪式的重要场所,有祭拜天地、祭祀祖先、供奉神灵几种类型,体现出特有的文化与习俗,其精神功能具有更高的层面。陵墓建筑——在古代,生与死被视为两个不同的存在世界,创造了同样规模宏大的陵墓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成为独树一帜的类型。园林建筑——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即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就是园林建筑。2.1建筑民俗2.1.2民族建筑民族建筑,指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是最能体现民族民风民俗、最具生活化的建筑类型。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居住文化,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环境下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俗。1)回族建筑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清真寺就是其最具代表的建筑类型。回族大多聚居于当地清真寺附近,自成院落,其民居住宅注重清洁卫生和环境美化。2.1建筑民俗2)蒙古族建筑“蒙古包”是对蒙古牧民住房的称呼,也叫“穹庐”、“毡房”。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3)维吾尔族建筑由于分散各地,维吾尔族建筑彼此之间略存差异,以喀什地区最具代表性。在喀什地区,维族住宅被称为“阿以旺”,住宅中心为大厅,空间高大,中央留井孔采光,大厅周边设土台,高40-50厘米,是日常起居的主要场所。2.1建筑民俗4)藏族建筑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5)苗族建筑苗族村寨的环境主要有河边、山腰、山顶三种类型,呈垂直分布状,最为典型的民居形式称为“吊脚楼”,是一种通风性能较好的木质建筑。6)彝族建筑彝族土掌房是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整个建筑群落层层叠落,相互连通,甚是壮观。2.1建筑民俗7)白族建筑白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多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格局。8)傣族建筑傣族居住在滨水河畔的河谷坝区,由于受炎热、潮湿、多雨等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即底层架空。住宅一共上下两层,柱子、楼板、墙壁均以竹子或木材为原材料,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下层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上层住人。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通风良好,俗称“竹楼”,2.2服饰民俗服饰民俗即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在衣着穿戴方面所形成的共同行为习惯和文化理念,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表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时尚,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观念,同时还能体现出群体的智慧。2.2服饰民俗2.2.1发展阶段以不同历史时期,服饰民俗的发展变化特点为依据,其发展阶段可具体划分为:1)蒙昧期;2)雏形期;3)成长期;4)发展期;5)高峰期;6)波动期;7)变革期;8)成熟期。2.2服饰民俗2.2.2影响因素服饰民俗内容十分广泛,形式多样,它的形成、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影响服饰民俗形成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受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历史发展、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并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2.2.3分类层次一般而言,服饰民俗可分为五部分:纺织印染民俗、季节服饰民俗、年龄性别服饰民俗、职业服饰民俗、民族服饰民俗。这五种服饰民俗的分类体现出服饰民俗从实用功能向象征意义过渡的层次性。具体而言,纺织印染与季节服饰具有典型的实用功能,年龄性别服饰与职业服饰兼具实用与象征的功能,而民族服饰则在现代语境下担当了民族身份象征与识别的意义。2.2服饰民俗2.2.4文化内涵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大致有下述几个方面。1)崇宗敬祖2)求福趋吉3)民族意识4)政治观念2.2服饰民俗2.2.5民族服饰民俗中国55个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山区与边区,与外界联系相对闭塞。在大自然的慷慨与恩惠中,他们就地取材,创造出风姿绰约、姹紫嫣红的民族服饰。1)少数民族服饰民俗的分区特征2)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2.3饮食民俗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果腹之需,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着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饮食民俗正是丰富多彩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饮食民俗,亦称食俗、食风、食性、食礼或食规,它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2.3饮食民俗2.3.1传统饮食结构饮食结构,指饮食中主食、副食、饮料的搭配方式,即配餐方式,是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饮食结构和经济发展、民族习惯,以及社会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受生产水平程度制约不同,不同历史时期的饮食结构不尽相同。2.3.2中国传统菜式中国传统菜式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组成,主体是各地方菜。2.3饮食民俗2.3.3饮食民俗类型借鉴民俗学中的分类方法,将中国饮食民俗分作年节文化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含居家饮膳食俗、人生仪礼食俗、饮食市场食俗、地区乡土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四个既有联系又各成体系的类型。2.3.4饮食民俗功能饮食民俗主要有教育、传承、情感、娱乐等功能。2.3饮食民俗2.3.5中国民族饮食习俗根据各民族区域文化差异和民族文化关系,中国民族饮食习俗大致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华东、华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2.3.6饮食民俗与旅游1)饮食是旅游业存在、发展的基础之一2)风味饮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3)必须尊重游客与旅游地各自的饮食习惯4)以旅游促进饮食习俗的发展2.4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贯穿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农业民俗、林业民俗、狩猎民俗、渔业民俗和民间工艺生产民俗等等,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农、牧、渔活动的生产经验、社会组织方式,也包括与农、牧、渔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信仰。由于各地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农、牧、渔业民俗存在显著的差异。2.4生产民俗2.4.1生产民俗的发展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生产民俗大体都经过了原始、传统和现代三个阶段。1)原始农、牧、渔业生产民俗2)传统农、牧、渔业生产民俗3)现代农、牧、渔业生产民俗2.3生产民俗2
本文标题:《中外民俗》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9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