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1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述
1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述第一节宋代文学主要特征宋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具有如下四方面特征。一、各种文体异常繁荣。诗、词、散文、说唱文学都比唐代有新的发展,尤以词更具独特个性,后世以“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并称;宋代散文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基础,宋诗则在唐诗盛极难继的形势下,另辟蹊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宋话本开辟了我国的通俗文学领域,促进了小说的发展。二、文学批评兴盛。宋代的诗话词话对唐宋以来的诗、词、文的创作经验都作了探索和总结,极大地影响了后来文学批评风气。三、名家辈出。出现了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文天2祥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四、作家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宋代词人有1300多家,词作近2万首;诗人1万1千多人,20余万首诗。宋代别集数量和散文数量也比唐人多好几倍。第二节宋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一、宋代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下列因素,造成了宋代文人关心政治,喜欢议论的倾向:1、宋代冗官、冗兵、冗费。宋代官员名目繁多,上下重叠,互相牵制。加上科举取士的增加,造成了官僚集团的的空前庞大与腐败。宋朝军队日益庞大(从开宝37、8万到庆历125、9万),为了防止兵变,宋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使降不知兵,兵不知将,造成战斗力异常低下。冗官、冗兵加上对外纳币,费用开支巨大,导致国家财政枯竭。冗3官、冗兵、冗费等社会问题,成为文人在写作中经常接触并且加以探讨的主题,也给文人造成一种积重难返,无可奈何的心理压力。2、对外战争失利。宋代外患不断,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变,使宋王朝在对外战争中始终处于守势,很少赢得主动权。因此激发了爱国文人的忧思,爱国主题成为宋代特别是南宋文学的主流。3、党派斗争严重。北宋的党争始终围绕着革新与保守的问题展开。争论的重点在于如何解决冗官、冗兵、冗费等社会问题及国力衰弱的局面,其中大规模的斗争有两次:一是庆历新政(宋仁宗年号,1041-1048),形成以范仲淹和吕夷简为首的新旧党争。一是熙(宁)(丰)变法(宋神宗年号,1068-1085),形成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为首的新旧党争,旧党中又有所谓的川党(蜀党)、洛党、朔党之分。王安石、司马光之后更发展成为无原则的派别倾轧,直到北宋4灭亡。南宋的党争始终围绕着和与战的问题展开。绍兴和议前后(宋高宗1131-1162)有以秦桧和岳飞等人为代表的和战之争;隆兴(宋孝宗年号,1163-1164)和议前后有以汤思退和张浚为代表的和战之争;嘉定(宋宁宗年号,1208-1224)和议前后有以史弥远和韩侂胄为代表的和战之争;南宋末又有贾似道和文天祥为代表的和战之争。而在这些党争中还夹杂着理学和反理学的斗争。两宋作家几乎都被卷进这些党争之中,而他们的作品的政治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也因此得到加强。也形成了宋代作家喜欢议论的时代特色。二、宋代经济对文学的影响1、城市经济繁荣,刺激了城市文学的发展。2、贫富对立,农村经济落后,引起文人对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注。5三、宋代思想状况对文学的影响1、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一般认为是从周敦颐开始,其后主要人物有北宋的张载、程颐、程颢、邵雍,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宋代理学是将儒、道、释三教和而为一,提倡格物致知,诚心正意,处理好天理与人欲的关系。理学家们的哲学派别各有不同,但在文学上都一致重道轻文,如:“不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周敦颐《通书·文辞》)“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欧阳修也说:“大抵到圣哲文不难自致也。”(《答吴充秀才书》)过于强调道的表达,可能会影响作者情感的表达,由于理学盛行,宋代文学说教风气较重。2、在宋代,儒、道、佛三教盛行,文人以儒入世,为国家服务,又以佛出世,求得人生的解脱。在对文学影响方面,儒教是文人密切关注国家、社会和6民众,禅宗的影响,则造成了文人普遍喜欢禅学,形成以禅入诗,以禅喻诗的风气。3、宋代统治阶级与道教关系密切,也是道教盛行的时代。道家思想影响,使文人在处理出世、入世的矛盾时,能够采取比较超脱的态度。第三节宋词概述宋词是中国词史上的黄金时代,词作、词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宋词有独特的风格特色,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一.宋词繁荣的情况。宋朝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士人妇女,都爱好词章,《宋史·乐志》说:“太宗洞晓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三百九十。”南宋太学生俞国宝将《风入松》一词写在西湖边酒楼屏风上,宋高宗见了,将其词“明日再携7残酒”句改为“明日重扶残醉”。(见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上元节之夜皇帝与民同乐,赐酒市民,一女子窃所饮金杯被卫士抓到徽宗面前,该女子作《鹧鸪天》词以自辩,(词云:“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降笙萧舞,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脸生春。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杯做照凭。”)徽宗大喜,以金杯赐之,卫士送归。可见宋词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据清人田同之《西圃词说》统计,“终宋之世,乐章大备,四声二十八调,多至千余曲。有引、有序、有令、有慢、有近、有犯、有赚、有歌头、有促拍、有摊破、有摘遍、有大遍、有小遍、有转踏、有转调、有增减字、有偷声。”今人唐圭璋编的《全宋词》录词人1330余家,词作19900余首,宋词作品数量之多,可见一斑。二.宋词的流派和发展概述8宋词流派众多,宋金时就有“柳永体”、“东坡体”、“易安体”、“稼轩体”、“白石体’等名目,明代以后,又将宋词划分为两派、三派等,影响最大的,当数张挺提出的婉约、豪放两体: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然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诗余图谱》)清人王士侦的《花草蒙拾》进一步将“体”发展为“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主张分三派的有清人顾咸三:宋名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而姜白石、张叔夏辈,以冲谗秀洁,得词之中正。(高佑钦《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9今人将苏、辛的豪放与秦、柳的婉约之外的第三种词派称为“格律词派”(《辞海》)或“风雅派”(薛硕若《宋词通论》)、“清雅派”等。称格律词派的还包含有北宋周邦彦在内,称“风雅派”、“清雅派”的就多指南宋姜夔、张炎等人了。这一派既吸收婉约派含蓄委婉之长,又去其骨力孱弱之短,既吸收豪放派骨力刚健之长,又去其抒情直率之短,词作境界清峻,语言刚劲而文雅,重视词的音律,在词的发展史上另开蹊径。宋初词坛继承晚唐五代词绮靡婉约之风,抒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代表作家是晏殊、晏几道、张先,他们多写小词,风格委婉精美。宋前期成就最高的词人是柳永,他跳出文人狭小的圈子,描写都市生活,并大量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和丰富了词的体裁。在词风上,他摆脱了“雅词”的写法,自成通俗自然、铺叙点染的独特风格,深受市民欢迎。另一位开创性的词人是苏轼,他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偏见,10打破了诗词的界限,城市乡村、怀古伤今等传统题材均可人词,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他打破了“词媚”的传统,在当时流行的婉约词之外,创立了豪放词,词风清逸刚健,感情真挚深沉。他的词代表了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北宋后期的秦观和周邦彦也有较高的成就,秦观善于用纤细优美的语言委婉抒发愁情,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周邦彦刻苦钻研词的音律和艺术技巧,成为格律词派的开创者。南宋词坛的杰出词人是李清照、辛弃疾、姜夔。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在北宋时期的词作写她少女时代的快乐和婚后的爱情生活,词风真率婉丽;她在南宋时期写的词作多悲愤沉郁,反映她在国破家亡后的痛苦心情,皆为人所称道。李清照亦为婉约词的代表作家。辛弃疾是词史上最杰出的作家,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以词抒发抗金救国的爱国情怀,痛斥南宋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词风气势纵横,雄11浑豪放,亦有摧刚为柔之作。他还以经史诗文俗语入词,大大增强了词的表现力,是继苏轼之后豪放词派的代表性作家。南宋末年影响较大的词人是姜夔,他精通音律,以清疏空灵之笔抒写自己落魄江湖的凄苦情怀,成为清雅词派的代表作家。第三节宋诗概述宋诗非常兴盛,作家和作品数量远多于唐诗。根据《全宋诗》,诗人不下九千人,诗篇约20万。虽然论者多扬唐抑宋,甚至说宋诗“言理不言情,终宋之世无诗。”(沈雄《古今词话》引陈子龙语)但宋诗自有其优点,以其个性突出(包括优点和缺点)而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面色彩鲜明的旗帜。一、唐宋诗歌比较。1、唐诗重意兴,宋诗重理趣。唐诗是12我国诗歌史上的高峰,诗作以咏吟情性为主,情景相生,意象鲜明,感情真挚自然。宋诗产生的背景与唐诗不同,宋代内忧外患,诗人喜欢议论,加上理学发达,佛教、道教又很盛行,文学家喜谈理论道,因而宋诗失去了唐诗如青春少年般的活泼,而变为学者、僧侣的冷静和成熟,诗中更多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和对义理的阐述,感情抒发和外部形象的描述处于次要地位。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说:“诗有理词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的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词”指文词、表达,“理”指义理、哲理,“意兴”指兴寄,即将感情诉诸形象。南朝诗重文词的华美,宋诗重哲理而忽视感情和形象,唐诗既重感情和形象,也蕴涵哲理。严羽是从批评的角度来谈宋诗这一特点的。但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以哲理入诗,固然有时忽视形象思维,但思想深刻、概括力强的优点,对比唐诗,13宋人对人生、宇宙的认识无疑比唐人深刻得多,这是一大进步。再说宋诗也非一味空谈哲理,有些宋诗将哲理融合在生动的形象、真切的感情之中,令读者感到生动真切而受到启发。这类形象思想与逻辑思维巧妙结合的诗,被称为“理趣”诗,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巧妙结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山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动有趣,富有哲理,成为宋诗的一大特色。另外,由于宋人大都把情感特别是儿女之情诉之以词,而把国计民生,理想抱负等严肃题入诗,因而有“诗庄词媚”的特点,故“宋诗多言理而不言情”,逻辑思维的特点更为突出。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如陆游的爱情诗就写得真挚动人。2、唐诗重兴趣,宋诗重才学和议论。严羽《沧浪诗话》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近代诸14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认为盛唐诗将诗人的思想感情熔铸于形象之中,达到浑化无痕的境地,令读者产生无穷的审美体验;宋诗不讲兴趣而讲究才学,喜欢在诗中发表议论。“近代诸公”即指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江西诗派。其实这种特点在北宋中期欧阳修、苏舜钦起便成为风气。由于宋代文人普遍关心现实,议论入诗不失为一种发表政见的方法,另外,宋人学问比前代丰富,往往有意无意在诗中流露出来,如黄庭坚就极力主张诗要体现出诗人的学问;苏轼学问丰富,自然流于笔端。宋诗这一特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将议论和形象结合起来,也不失为好诗;诗人学问丰富,引古证今,反映社会生活更为丰富深刻。清人叶燮《原诗·内篇》说:“至于宋人之心手日益以启,纵横钩致,发挥无余蕴。……如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嘻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所欲出。”15然而宋诗好使事,好议论也确有其弊病。当用典只为卖弄才学,议论脱离鲜明的形象和真挚的感情时,诗作就变成了三家村老学究的说教,诗味淡薄。时人和后人对宋诗的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3、唐诗气象雄浑,宋诗气度闲淡。唐代国力强盛,诗人意气风发,故唐代诗歌气象雄浑,尤其是边塞诗,豪迈奔放,不显衰败之气。宋朝积贫积弱,国耻之悲常充溢于诗,即使是以豪壮著称的陆游的爱国诗,也饱含悲凉忧戚之音,没有唐诗的雄浑气象。宋诗更多的是气度闲淡,这首先得益于宋人对晚唐五代雕镂诗风的改革。自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之后,“闲淡”成为宋诗人普遍崇尚的审美倾向,苏轼《送参寥师》诗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梅尧臣《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也说:“唯造平淡难。”其次,宋代诗与画的关系比唐代更为密
本文标题:1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000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