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2013年-四川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教育综合真题答案解析
1四川省2013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试试卷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也存在于动物界的教育起源说是()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2.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的是()A.实用主义教育学B.实验教育学C.文化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3.教育可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发展,帮助人形成理想、信念、价值观、气质与性格等,这说明教育可促进个体()A.社会化B.个体化C.生存适应D.生活享用4.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是()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学位条例D.学制5.以下关于教育目的的说法错误的是()A.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B.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C.教育目的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D.教育目的具有时代性6.教师社会地位最直观的的表现是()A.经济地位B.法律地位C.专业地位D.政治地位7.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A.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B.人的发展受到生理成熟的制约C.后天训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D.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28.桑代克通过猫逃出笼子的实验,提出了()A.认知学习理论B.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C.“试误-联结”学习理论D.社会学习理论9.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分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一种()A.消退现象B.泛化现象C.分化现象D.练习现象10.教师给予学生微笑、赞扬、奖品等来提高学生某一行为的反应概率,这是()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代币奖励11.以下不是托尔曼提出的概念的是()A.中介变量B.潜伏学习C.顿悟学习D.认知地图12.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A.发现学习B.机械学习C.意义学习D.接受学习13.以下关于“先行组织者”的说法错误的是()A.由奥苏贝尔提出B.在正式学习之前呈现C.往往是比学习内容概括性更高的材料D.指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14.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的知识,称为()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理性知识D.感性知识15.以下关于动作技能的表述,正确的是()A.复杂的动作技能比简单的动作技能保持的时间更短B.动作技能的遗忘进程与无意义音节的遗忘进程是一样的C.动作技能的学习不存在迁移现象D.技能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练习高原现象16.如果认为抑制是一种迁移现象,那么前摄抑制属于()A.逆向负迁移B.顺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D.顺向正迁移17.按照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是()A.后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他律水平D.自律水平18.下列属于非正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的是()A.宪法B.规章C.道德准则D.条约19.教育法的本质特征是()A.国家意志性B.普遍性C.强制性D.规范性320.教育政策的最高表现形式是()A.教育策略B.教育方针C.教育行动准则D.教育法规21.惩罚最为严厉的法律责任是()A.行政法律责任B.违宪责任C.民事法律责任D.刑事法律责任22.教育法律救济的主要方式是()A.司法救济B.行政救济C.仲裁D.调解23.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是指两个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教育关系主体之间产生的教育法律关系,通常被视为()A.教育民事法律关系B.教育行政法律关系C.教育刑事法律关系D.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24.下列不属于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的是()A.假定B.内容C.处理D.制裁25.最基本的教育权是()A.家长的教育权利B.学校的教育权利C.国家的教育权利D.青少年儿童的受教育权利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制定主体是()A.中共中央委员会B.国务院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教育部27.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主要侵犯了学生的()A.财产权B.受教育权C.人身权D.知识产权28.我国中小学校的法定代表人物是()A.市长B.县长C.镇长D.校长29.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A.未满十四周岁的公民B.未满十五周岁的公民C.未满十六周岁的公民D.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30.能体现教师职业道德本质的是()A.职业理想B.职业责任C.职业态度D.职业技能二、判断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请判断每小题的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无论正误,均说明理由。1.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2.教育的本体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它是派生其他功能的源泉。()43.在教育实践中,所有与教育有关的行为都应以教育法律规范来约束。()4.教师职业权利是可以放弃的。()5.教师周末在家对学生进行辅导,向学生收取辅导费,是自己的劳动所得,是合理的。()三、简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理想的师生关系有哪些基本特征?2、简述课程的理论流派。3、简述桑代克提出的三条主要学习律。4、发现学习有哪些优点?5、简述教育行政执法的原则。6、简述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7、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自我养成的方法。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阅读案例材料,根据材料分析问题。(1)张晓是来自农村的一名高三学生。父母都是老实农民,他们天天含辛茹苦地劳作,想尽最大的努力为张晓提供好一点的学习条件。张晓非常懂事,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他想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以回报父母。但是,随着高考的临近,张晓的成绩却急剧下滑,平时会做的题,在考试中也会出错。晚上,他往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好不容易睡着了,还会半夜惊醒。(2)王宏业是一名城里的高三学生,自小家庭殷实,父母对他关爱有加,爷爷奶奶更是对他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家人对他的各种要求都尽量满足。他在学习上微小的进步也会让父母欣喜若狂,同时给予他各种物质奖励。在低年级,王宏业的学习还较好。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他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对父母的各种奖励也没有了兴趣,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高考临近了,但他一点也不紧张,上课时往往心猿意马。请从学习动机角度分析这两名学生在临近考试时出现不同状态的原因,并论述应采取的教育策略。5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2.【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不同的教育学流派。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他的这种学说以“经验”为基础,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提出了新的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3.【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个性化功能。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矛盾统一体,人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对立统一的过程。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个性化,同时也要求个性化。体个性化的形成与实现依赖于教育的作用。教育具有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的这种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培养个体的主体性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独特性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开发个体的创造性。4.【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制的定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制度的主体,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系统;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5.【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性质。一般说来,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依据具体社会该矿区制定教育目的,并不是由统治阶级的意志所决定。6.【A】答案解析:教师的社会地位包括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的政治地位,职业声望。其中教师的经济地位反映在教师所得到的物质报酬上。教师的物质报酬,影响教师的个体生存和发展,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专业化程度。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最直观的表现。7.【B】答案解析:“双生子爬梯试验”,研究的是双生子(即双胞胎)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6果。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发展受到生理成熟的制约。8.【C】答案解析:桑代克的实验得出的结论:1、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是:S—R,而且这种联结是直接的,不需要中介作用。2、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3、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9.【B】答案解析:巴甫洛夫通过对狗的消化腺分泌变化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条件作用论得出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泛化和分化。其中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即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中的井绳与蛇的形象相近,怕井绳就是怕蛇的心理泛化。10.【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中的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①正强化: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得到正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正强化在塑造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②负强化: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题干中教师给予学生微笑、赞扬、奖品等是正强化物,使学生某一行为概率增加,是正强化。11.【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托尔曼认知地图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实质--学习不是简单的S-R的联结,而是S-O-R的过程,结果形成认知地图。(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2)、学习结果--不是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它是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是情境整体的领悟。3、)学习过程--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预期进行尝试,不断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即形成了整体的认知地图。选项中只有B项不属于托尔曼得出的结论。12.【A】答案解析: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13.【D】答案解析:所谓先行组织者,是由奥苏贝尔提出的,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也就是说,通过呈现“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例如:在学习“钢”的概念之前呈现“金属”和“合金”的概念。14.【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的分类。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
本文标题:2013年-四川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教育综合真题答案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00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