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静悄悄的革命》考试题1、结合你对《静悄悄的革命》的阅读和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润泽的教室”的理解?佐藤学提出的“润泽”之意就是指在教室里,在课堂上,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信赖、自由言说的关系,每个人都能自由言说而不会有受到教室里其他人讥笑的担心,或者有不言说的权利,保持沉默,无论是哪一种状态,学生的心情都是轻松的,自由的、愉快的。教师不管面对哪一种情况,都是不带好恶感情积极应对学生,对任何一种状况的学生都报以理解和信任,教室里的学习呈现出一种谐和的气象。润泽的教室重心在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的信任和理解,这样就能营造教室里润泽的感觉来。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儿童在宽松地、充实地学习;能让多种多样的想法产生出来,教学能够不失时机地展开;学生、教师以及参观者都能沉浸在心情舒畅的气氛中。润泽的教室强调关系的融洽,强调过程的丰富、紧凑与和谐。这是教学要达到的效果。2、什么是主体性神?主体性神有什么表现及危害?谈谈你在教学中如何克服主体性神话?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体性神话的表现就是指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表面的热闹,如像那些吵吵闹闹、发出怪声的教室;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具体表现为所谓“手势”教学。主体性神话的危害:(1).肤浅化(窄化,简单化)了学生发言的内涵“手势”在操作上制约学生,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学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发言时被强制地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因为只能赞成或反对,所以一开始就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意见排除在外了。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与语言恰恰是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多知识的形成也是经过这样的过程的),当这些不甚明晰的内涵被忽略掉后,可能这些学生就渐渐的遁入“不优秀”之列,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大量的“差生”,教学逐渐就专注于那些能与老师合拍的学生,逐渐成为“精英”教育,但这些可能有一部分只是与老师的思维合拍,但并不是深刻的思维,所以这些学生的未来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有创造力的人才,高分低能也许与此有关(2).影响了学生思想表达能力的发展如果在幼儿园、小学时代过分地强加以虚假的主体性的话,到了初中、高中后,学生就会尽全力去反抗小学时代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性,从而使他们不可能实现自身的自由成长。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那么造成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就拒绝发言,常常面无表情地坐在教室里的情景。克服主体性神话的策略: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开端是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要在教学中打破这种主体性神话,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围绕教材、话题展开交流,深入的有思考的交流,让各种思想和看法发生碰撞。另一方面,让大家用心地相互倾听,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打破这种主体性神话。以“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中心的教师的活动该是怎样的呢?第一,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第二,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因为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第三,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什么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这样,课堂中学生“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才能产生出来”。真正的倾听其实就是理解,不要只看学生发言的表面意思,而要认真仔细地去倾听他们的发言,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如果教师能准确无误的“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那么,教室里的“投球”将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也会因此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的学习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在学习的课堂里,学生具有的是被动的能动性,它以应对为基础,从相互倾听开始。在倾听中,不只是去理解意思,还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所包含的心情、潜在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去倾听“异向交往”话语(没有比倾听异向交往话语更重要的了)。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展,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上,每个学生相互作用,各种想像和看法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产生“交响乐”,同时,教师还不忘对每个学生“量体裁衣”,整个教室都是息息相通的。我们究竟应该拥有怎样的课堂呢?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的不该只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教师更要学会倾听,特别是面对表达不畅的学生发言,教师更应该耐心地倾听,不但要去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更要懂得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他们的想法产生共鸣。果我们教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即用心倾听他们有声的发言——回答问题时的表达,也用心倾听他们无声的发言——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那么一定能真正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也成了我现在要一直努力的目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体现学生主体性要想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性,首先教师应能很好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其次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在教室里构筑一种让学生有“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构建学生间、师生间一种相互交往、共同成长的关系。再有就是教师应做到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创造出相互学习的教师,使学生、家长及教师能够息息相通。书中最令我触动的是作者在结束语中的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不确定的回答佐藤学先生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本文标题:静悄悄的革命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02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