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提纲(人教版)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提纲(人教版)朝代顺序表:夏(禹,约前2070—约前1600)—商(汤,前1600—前1046)—西周(周武王,前1046—前771年)—东周(春秋战国)(周平王,前770—前221)—秦(嬴政,咸阳,前221—前207)—西汉(刘邦,长安,前202—9)——东汉(刘秀,洛阳,25---220)—三国(曹丕、刘备、孙权,220—280)—西晋(司马炎,洛阳,266—316)----东晋(司马睿、建康,317—420)—南北朝(420--589)—隋朝(隋文帝,581-618)—唐朝(长安,618-907)—五代十国(907-960)—北宋(开封,赵匡胤,960-1127)—南宋(临安,1127-1276)—元朝(大都,1206-1368)—明朝(北京,1368-1644)—清朝(1636-1912.2)第1、2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考点1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原始人类文化遗存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粗糙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共同劳动,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考点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1.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住干栏式房屋,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2.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陕西半坡。住半地穴式房屋,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使用磨制石器能制造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考点3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西周时期)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及先朝贵族、古代帝王后代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交纳贡赋;随从作战分封特点:层层分封: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作用:1、开发了边远地区;2、加强了西周统治;3、形成了众星拱月的局面。分封制的消极影响:后期导致了春秋战国纷争,国家分裂的局面。考点4商鞅变法(前356年)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都江堰等水利设施建设)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变法性质: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目的:1、富国强兵(直接);2、确立封建统治(根本目的)变法内容:1、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①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②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3、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变法作用(影响):1、实现了国富兵强,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基础2、使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起来。第3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考点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前221年,秦朝都城咸阳)政治方面:建立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内容有:①(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③(郡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经济方面: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促进了各地的区经济交流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便于政令通行。思想方面:焚书坑儒。评价:积极方面: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统一(主观、根本目的)。消极方面: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破坏文化传承,打击了学术自由探索的精神。(客观)军事方面: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通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局面(最伟大);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有利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考点2,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政治上: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势力,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主要学习五经等经济上:将铸币权(铸五铢钱)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对外:开通丝绸之路影响: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考点3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2.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凿空),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重大的贡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3.陆上丝绸之路:(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大秦)。(2)交流的物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传入西域,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传入内地。(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4.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沿海岸线,从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拓展:“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考点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过程:1、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基础。3、魏(220年、曹丕、魏、洛阳)、蜀(221年、刘备、蜀或汉、成都)吴(222年,孙权称王、吴、建业)三国相继成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意义:它实现了三国在局部范围的统一,为后来大统一准备条件。注意小说不能代替历史,是艺术再现。史料分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二手资料具有参考价值考点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及其历史作用.....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公元439年进入北朝时期)措施:1.迁都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用汉语(在朝廷必须使用);穿汉服(官员与家属必须穿);改汉姓(皇族拓跋改姓元);通汉婚;改汉制(官制、律令);学汉礼(尊孔、以孝治国)等影响: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促进民族的大融合与民族团结第5、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2、效果: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考点2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隋唐科举制产生并完善;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消极作用明显)1.诞生(隋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2.发展(唐朝):(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2)关键人物:①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创设殿试和武举。③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繁荣)3.特点:分科考试,择优录取,相对公平公正,政府主导,重视才能等3.影响:打破了选官的门第限制,改善了用人制度;将选官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革新和创造精神(体现开放)考点3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1、先皇帝: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2、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的是唐太宗应松赞干布之请把文成公主嫁给他的情景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体现: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考点4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外交流)1.遣唐使:遣唐使来华学习,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大化改新就是学习隋唐)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3.玄奘西行: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写成《大唐西域记》,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交往特点:活跃,范围广、中外文化双向交流。政策:开明、开放、鼓励贸易第6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考点5宋代的都市生活(都市市民生活丰富、商品经济发达)1.南方商业繁荣(1)商业都市:①出现了国际性大都市东京、临安。②城市规模增大,人口达百万;城市突破坊市空间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③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2)海外贸易:①外贸港口:广州、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②外贸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③管理机构: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原因:政府大力支持,鼓励贸易;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经济重心南移;远航条件好,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广泛运用,航海技术发展等;海上丝绸之路路线的成熟(3)纸币的产生: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中期,完成于两宋时期2.市民精神生活丰富(1)娱乐活动: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舍)。(2)节庆活动:传统节日很多,春节(宋代称元旦,最受重视)、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第7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1.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设特务机构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明成祖:迁都、削藩、设特务机构东厂。3.清雍正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军机处:勤、速、密,简;君权顶峰)4.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考点2郑和下西洋的史实(1405—1433年)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国威,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2.概况: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4.局限:郑和西洋不以对外贸易为目的,不计经济效益,随着国力衰退,最终被当做“弊政”而废止拓展: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交往,炫耀国威;而西方新航路开辟是寻找财富、资本积累,殖民扩张行为考点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1.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更为严重。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先后荡平了浙江、福建和广东的倭寇。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2.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的民族英雄。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守军,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纳入清朝版图,加强了台湾同
本文标题: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提纲(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041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