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第四分册
1历史学业水平等级考知识点整理第四分册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1、君主专制(A)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支持加强王权。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君主专制初期,英、法两国权力强化王权,并颁布了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1、新航路开辟(A)背景:①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②《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广为流传,极大地刺激了一些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③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④西欧各国君主为了自身利益,相继支持开辟新航路活动,大力向海外扩张;⑤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简况: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开始寻找新航路的国家。①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②达·伽马率领船队驶抵印度,开通了亚欧航路。③哥伦布四次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④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影响:积极方面: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②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③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④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和落后。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代表人物和内容(B)2时间:14-16世纪;发源地:意大利;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马基雅弗利等。内容: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突出“人性”解放;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2、马丁路德(A)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3、宗教改革的意义(B)宗教改革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直接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单元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第5课英国革命(1640-1689)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A)17世纪的英国处于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640年“长期议会”的召开是英国资产阶级开始的标志。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光荣革命”后,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此后,英国进入了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第6课启蒙运动1、启蒙思想家(B)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运动最初兴起于英国,代表人物有霍布斯和洛克,18世纪后发展到法国,代表人物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2、启蒙思想家的主张(C)伏尔泰:批判封建教会和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倡导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3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1、《独立宣言》(A)英国统治者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大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775年,列克星敦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2、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B)美国的独立战争不仅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独立的民族经济发展扫清障碍,使美国政局长期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3、《合众国宪法》与联邦制度的确立(B)1787年美国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原则(行政权:总统;立法权:国会;司法权:法院)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保持了美国政局的长期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第8课法国大革命(1789-1815)1、法国革命的爆发(A)为了解决财政危机,1789年5月,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了三级会议,它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2、《人权宣言》(B)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革命开始。随后君主立宪派掌权,颁布《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开始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人权宣言》对人权和公民的权利做了明确宣示,成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3、《法国民法典》(B)1804年,拿破仑称帝(1804-1815),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并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它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从法律上确定下来,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第三单元工业社会的来临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1、英国工业革命的孕育(B)4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大工业转变的过程。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①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②市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是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动力;③劳动力:圈地运动的展开,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④资金: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原始资本积累;⑤技术:发达的工厂手工业也成为机器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2、蒸汽机、“世界工厂”(B)工业革命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启动。1782年,瓦特研制“万能蒸汽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技术发明,它有利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到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了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860年英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为英国在19世纪称霸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3、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C)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英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缩小,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则不断扩大。工业革命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生活内容日益丰富,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提高。但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的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第10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1、现代工厂制度(B)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英国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英国的工厂最早出现在纺织行业,到19世纪中叶,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第11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1、血汗工厂(A)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工人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2、社会立法(B)5社会立法首先从工厂法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虽然从法律上一定程度地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起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但是没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消除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第四单元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1、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A)圣西门(法)、傅立叶(法)、欧文(英)2、《共产党宣言》(A)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1、南北战争(1861-1865)(B)原因: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得分歧。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索。经过:1861年,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争形势;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是内战的转折;1865年,南方投降。意义: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捍卫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1、“铁血政策”与王朝战争(A)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俾斯麦力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指战争和暴力),即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三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色当战役)。1871年,统一的德意帝国6宣告成立。3、欧洲头号工业强国(A)到20世纪初,德国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英国,一跃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第16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1、农奴制改革(B)原因:首先,落后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农奴制度弊端暴露无疑。再次,阶级矛盾的激化使沙皇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内容: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自由的身份,并以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块份地。影响: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1、明治维新(B)1868年1月,倒幕派发动宫廷政变,废除幕府制度,实行“王政复古”。建立新政府。内容:政治上:“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废除身份等级制度,四民平等。经济上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鼓励工商、嘉奖贸易。文化上推行教育改革,代办近代学校,引进欧美科技;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度,加强军事力量。影响:明治维新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日本积极开展“修约运动”,废除了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了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的。但日本在天皇制度下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成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A)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2、“电气时代”的来临、内燃机的发明(A)电机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19世纪60至70年代,发电机诞生并日趋完善。稍后,与电相关的技术发明层出不穷。19世纪末,电作为新能源逐步推广应用7于工业、城市公用事业及大众日常生活。电力时代到来了。内燃机的发明,带动汽车工业的诞生和迅速崛起,交通运输展现新面貌;作为新型的动力机,内燃机还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2、垄断(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下,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与此同时,资本的集中程度也不断提高。在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的新兴产业,最早出现垄断。大企业与垄断资本,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第19课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1、列强瓜分世界(A)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高潮。非洲地区、中东地区和东亚的太平洋地区是欧美列强争夺的焦点。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列强主要目标是中国。2、殖民体系的形成(A)19世纪末20世纪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英、法、俄、美、德、日是主要殖民大国,其中英国是头号世界殖民大国。
本文标题: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第四分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099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