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章中药方剂中医护理学药物疗法是治疗各科疾病的最基本方法,是指将药物制成特定的剂型,通过内服或外用而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基本知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称为“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药物经过一定的配伍组合,加工炮制成特定的剂型,称为方剂。一、中药药性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方面的内容。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性质。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平性: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仍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具体的来说,温热药多用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萎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寒凉药则主要用于治疗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五味:指辛、甘(淡)、酸(涩)、苦、咸五种药味。意义:提示药物的真实滋味,提示药物的不同功效。五味的不同作用特点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也标上辛味,辛香之气还能起到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作用。如麻黄、苏叶发散风寒,薄荷宣散风热,木香行气除胀,红花活血化瘀等。弊端:多辛散燥烈,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甘(淡),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淡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如茯苓、猪苓、淡竹叶…弊端: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酸(涩),能收、能涩、即收敛固涩,具有敛汗、敛气,止泻、涩精、缩尿、止带、止血等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赤石脂固崩止带等…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弊端:敛邪,有实邪者勿用。苦,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降泄、泻下或燥湿或坚阴作用。泄即通泄、降泄和清泄,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坚阴是通过泻火以达到存阴的目的。如大黄、枳实泄热通便,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黄芩、栀子清热泻火,龙胆草、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泄热存阴…弊端:易伤阴津,阴津不足者不宜用。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证。如海藻、昆布、牡蛎消瘰散瘿,鳖甲、蟅虫软坚消癥等;咸味还能入肾补肾,如紫河车、鹿茸、蛤蚧等;咸又入血,如犀角、玄参味咸入血分凉血。气味相同,作用相近;气同味异,功能不同;味同气异,功效有别;一气多味,作用广泛。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药物具有升降浮沉的性能,可以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功能。凡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有少数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双向性,如川芎既能上行头目,又能下行血海。具体而言,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必须根据疾病发生部位在表在里、病势上逆下陷的区别,根据药物有升降浮沉的特性,恰当选用药物,这是指导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与药物的性味密切相关,与药物的质地相关,与药物的炮制亦密切相关。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归是归属,经指脏腑经络。归经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药物功效的适应范围,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选择用药的依据。归经主要阐明药物作用的定位与气味的定性,升降浮沉的定向,构成了中药的三位一体的药性基础,对于完整的解释药物的作用原理有着重要意义。如麻黄、桂枝为太阳经药,石膏、知母为阳明经药等;黄芩主清上焦,黄连主清中焦,黄柏主清下焦;磁石、代赭石入肝,桑叶、菊花轻浮入肺;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等。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偏性强。可用以毒攻毒。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有大毒,有毒,有小毒。二、中药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称为中药配伍。产生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的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石膏配知母,麻黄配桂枝等相使,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连配木香,附子配甘草等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半夏畏生姜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生姜杀半夏的毒。相恶,两药合用能降低功效莱菔子能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所以说人参恶莱菔子。相反,两药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配伍禁忌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三、方剂制方方剂是在理、法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法度的运用药物以防治疾病的工具。药物通过配伍之后,既能增强它原有的作用,更能调和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缓解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更好的切合复杂的病情。组方原则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主药;臣药:是协助主药或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辅药;佐药:一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用于主药有毒,或药性峻烈须加以制约者,即“因主药之偏而为监制之用”之义;三是“反佐”,用于因病势拒药而加以从治者。使药:一是引经药,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所;二是调和诸药。如麻黄汤:君,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臣,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助麻黄发汗解表;佐,杏仁,苦温,下气降逆,助麻黄宣肺平喘;使,甘草,甘温,调和诸药;四药相配,共奏散寒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治疗风寒表实证。方剂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变化随证加减:指在主证、主药不变的情况下,随次要症状或兼证的不同,增减其次要药物,以适应新的病情需要;药物配伍变化:在主要药物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臣、佐药的配伍变化,可以直接影响该药的主要作用;组方变化:增减方中药味,更换主药,而主治随之改变,方名亦随之改变。2、药量增减变化药味不变,增减药量,或更换药味主次关系,导致药力大小改变或扩大治疗范围,甚至改变其主治证候。如四逆汤,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组成,若附子用大者一枚,干姜加倍用三两,名通脉四逆汤,药力大增。3、剂型更换变化汤剂作用快而力峻,丸剂作用慢而力缓。四、方剂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药露、茶剂、锭剂、饼剂、线条剂、合剂、糖浆剂、冲剂、片剂、安瓿口服液、注射剂、气雾剂、滴丸第二节常用中药方剂一、解表类方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为解表药。以解表类药物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方剂,称解表剂。作用:发汗、解肌、透疹等;适应范围:外感表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等。辛温解表,药性多辛温,分类:辛温解表,药性多辛温,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常用药物: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紫苏、香薷、羌活、生姜、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葱白、胡荽、柽柳等。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通宣理肺丸等。辛凉解表,药性多属辛凉,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常用药物:葛根、柴胡、升麻、薄荷、牛蒡子、蝉蜕、豆豉、桑叶、菊花、蔓荆子、浮萍、木贼等代表方剂:桑菊饮,银翘散,升麻葛根汤,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二、清热类方药凡以清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清热药;以清热药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的方剂称清热剂。作用: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等;适用范围: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分类: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虚热药三、泻下类方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泻下药;以泻下药物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的方剂称泻下剂。作用: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适用范围: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分类:攻下类润下类峻下逐水类四、补虚类方药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的药物,称补虚药;以补虚药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的方剂,称补益剂。作用: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适用范围:各种虚证;分类:补气类补血类补阳类补阴类五、温里类方药凡以温里驱寒,回阳救逆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温里药;以温里药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方剂称温里剂,又称祛寒剂;性味:多味辛而性温;作用: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温肺化饮;适用范围:脾胃受寒或虚寒,肾阳不足等所致的里寒证及亡阳厥逆证,并能治肺寒痰饮证;常用药物: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丁香、花椒、细辛等;代表方剂:四逆汤,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六、理气类方药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的药物,称理气药;以理气药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的方剂,称理气剂;性味:多辛苦温而芳香;作用: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等适用范围:脾胃气滞,肝气郁滞,肺气壅滞等所致脘腹胀痛,疝气疼痛,月经不调,胸闷胸痛,咳嗽气喘常用药物:陈皮、青皮、枳实、佛手、木香、香附、乌药、檀香、沉香、香橼、大腹皮、甘松、川楝子代表方剂:越鞠丸,金铃子散,开胸顺气丸等。七、消食类方药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消食药;以消食药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方剂,称消导剂;性味:味甘性平;作用:消化饮食积滞,开胃和中;适用范围:饮食积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失常等脾胃虚弱的消化不良证;常用药物: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代表方剂:保和丸,健脾丸,健胃消食片,复方鸡内金散等。八、活血化瘀类方药凡以通畅血行,消除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以活血药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的方剂称活血剂或理血剂;性味:药性多温,味多辛、苦;作用:止痛、调经、破血消癥、疗伤消肿、活血消痈等;适用范围:一切瘀血阻滞证;常用药物: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泽兰、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穿山甲、血竭、苏木、自然铜、莪术、三棱、水蛭、虻虫等;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七厘散、复方丹参片、桃核承气汤、补阳还五汤、失笑散等九、化痰止咳平喘类方药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制止或减轻咳嗽或喘息的药物,称化痰止咳平喘药;以化痰止咳平喘药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的方剂称化痰剂或祛痰剂;作用:排除或消解痰涎,制止咳嗽喘息;分类:化痰类止咳平喘类十、安神类方药凡以重镇安神、或滋养安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安神药;以安神药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的方剂称安神剂;性味归经:多以矿石、贝壳或植物的种子入药,主入心、肝二经;作用:安神定志;适应范围:心神不宁,惊悸,失眠,健忘,多梦及惊风,癫痫,癫狂等神志不安的病证;常用药物:朱砂、磁石、琥珀、龙骨、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等;代表方剂:酸枣仁汤,朱砂安神丸
本文标题:第七章中药方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01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