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公共物品预算外资金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国债负担率纵向财政缺口扩张性财政政策二、简述题:(三题选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1.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理论依据。2.简述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3.简述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三、论述题:(两题选一题,每题30分)1.根据瓦格纳法则的原理,来分析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的特殊性。2.论述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和目前我国出口退税的改革。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答: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人类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从商品和服务需要的主体来看,有的是各社会成员的个人的需要,有的则不是某个个别人的需要,而是一种集体的社会性的共同需要。从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渠道来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供给的主渠道是市场,即凡是市场上有的东西人们可以到商店里购买。但是,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有些商品和服务市场不能提供,或不适于由市场提供,则必须由政府系统通过本身的特殊运行机制来提供。因此,人类社会需要的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依据需要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特征有两个:一是非排他性;二是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公共物品在技术上不易排除众多的收益者;其次,有些公共物品技术上不易排除他性原则,但是排他性实施的代价太高,远远超出了排他后的益处。由于存在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便车者”,导致其补偿的不足,从而使之供给出现不足。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再增加一个消费者时的边际成本为零,也就是说在公共品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公共品多分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是零。在公共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中,非排他性是公共品的基本属性,而且非竞争是由公共品的自身的因素决定,而排他性则是由外生因素决定。2.预算外资金答: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其范围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审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务院及财政部审批建立的基金、附加收入等;主管部门所属单位集中上缴资金;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在国家财政尚未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以前,先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专款专用。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统一的专户,用于预算外资金收入和支出管理。部门和单位的预算外收入必须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按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从财政专户中拨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所以预算外资金收入也是来源于收费,不过是预算外收费。3.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答: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Eg是指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式中代表GDP增长率,ΔGDP代表当年GDP比上年GDP的增长额。4.国债负担率答:由于国债的应债来源,从国民经济总体看就是GDP,所以,国债规模通常是用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称为国债负担率。5.纵向财政缺口答:纵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中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地方又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所形成的地方财政的财政赤字,这种赤字要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形式给予弥补。其中也包括地方财政上下级之间,上级财政(如省)对下级财政缺口的弥补。弥补纵向财政缺口,也称为纵向财政均衡。6.扩张性财政政策答: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载体主要是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两者相比,前者的扩张效应更大一些。财政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直接构成因素,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会直接增加总需求,增加支出的乘数效应大于减税的乘数效应。减税政策可以增加民间的可支配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同时,减税的种类和方式不同,其扩张效应也不同。流转税的减税在增加需求的同时,对供给的刺激作用更大,所以,它的扩张效应主要表现在供给方面。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的减税,主要在于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它的扩张效应体现在需求方面。在增加支出与减税并举的情况下,扩张效应虽然更大,但可能导致财政赤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同于赤字财政政策。二、简述题:1.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理论依据。答:卫生领域中的市场提供存在着广泛的缺陷,为政府在这一领域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潜在的理论依据,其中公共卫生被认为是典型的事例。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很大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包括安全饮用水、传染病与寄生病的防范和病菌传播媒介的控制等。由于这些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即不能将不付费者从这种服务的利益排除出去,因而私人根本不会提供或者不会充分提供。公共卫生支出还包括提供卫生防疫一类的活动,而卫生信息是一种具有外部效应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市场不可能充分提供卫生、免疫、营养以及计划生育等信息方面免费服务。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公平的收入分配。市场是以个人对劳动和资本贡献的大小来分配收入,而劳动的贡献是以个人的健康为前提的,卫生条件以至于疾病却是对健康和劳动能力的一种极大的威胁。在市场规则下,疾病会使劳动者的收入减少甚至丧失劳动能力,而贫困者又难以抵御疾病风险的侵袭,这样就会陷入“贫困的循环”。现在,人们越来越认为,卫生保健是一种人人应有的权利,而不是一种基于经济基础上的特权。政府卫生政策的目标包括缓解和消除因收入差距对健康形成的不良影响。此外,疾病的风险是最难以确知的,在私人市场上,人们化解风险的方法是购买商业保险,但商业保险的趋利性必然产生“逆向选择”,即选择低风险的保险对象,而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带有社会保险的性质,让疾病的社会风险在更大的范围内由政府承担,高风险者不受排斥,为劳动者提供了可靠的后盾。以下就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第一,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2.简述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答:所谓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都可以分解成这两种效应,或者说,税收对相关经济变量的影响都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我们以下图来说明。图中,水平轴和垂直轴分别计量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数量。假定纳税人的收入是固定的,而且全部收入用于购买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变的,则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即图中AB线,此时纳税人对衣物和食品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纳税人的消费偏好可以由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每条曲线表示个人得到同等满足程度下在两种商品之间选择不同组合的轨迹。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无差异曲线呈下凹状。AB线与无数的无差异曲线相遇,但只与其中一条相切,即图中的I1,切点为P1。在这一切点(P1)上,纳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如个人所得税),税款相当于AC乘以衣物价格或BD乘以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移至CD。CD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I2相切,切点为P2。在这一切点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在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P1移至P2,这说明在政府课税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而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以下图来说明。仍假定政府不征税或征税前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为AB,最佳选择点仍为P1。现假定只对食品征税,税款为BE乘以食品价格,对衣物不征税。在这种情况下,该纳税人则会减少食品的购买量,对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便由AB移至AE,与其相切的无差异曲线则为I3,切点为P3。在这一切点上,纳税人以税后收入购买商品所得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3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3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由此可见,由于政府对食品征税而对衣物不征税,改变了纳税人购买商品的选择,其最佳点由P1移至P3,这意味着纳税人减少了食品的购买量,相对增加衣物的购买量,从而改变了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也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下降。3.简述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答:我们运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分析简单的财政赤字与社会总量平衡的关系。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总量平衡有如下恒等式:C+S+T+M≡C+I+G+X…………………………(1)恒等式的左边代表总供给的收入流量,由消费C、储蓄S、税收T和进口额M组成;右边代表总需求的支出流量,由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出口额X构成。这个恒等式可以理解为:不论经济处于何种状态,在给定的时期内,作为总供给的收入流量恒等于作为总需求的支出流量。政府的所有支出,无论是赤字支出还是非赤字支出,都汇入支出流量而构成总需求。根据恒等式(1),我们可以列出描述财政赤字的预算恒等式:G-T≡(S-I)+(M-X)…………………………(2)恒等式左边表示预算收支平衡状况,这个预算恒等式可以理解为:财政赤字≡储蓄、投资账户结余+贸易经常账户赤字。为使该恒等式表达的经济含义更容易解释清楚,我们从一个封闭型经济讨论起。即:M-X=0,有G-T≡S-I…………………(3)即:财政赤字≡储蓄、投资账户结余这个公式表达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一个部门的赤字正是另一个部门的结余。政府预算的赤字,可以由非政府部门的储蓄结余来抵补。按照恒等式的逻辑,财政赤字的增加,可以不影响需求总量,因为弥补赤字的资金可以来源于民间的储蓄结余。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多支出的那一部分,正是非政府部门少支出的那一部分。因此,赤字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替代支出的方式嵌入总需求,而不改变需求总量;如果财政赤字超过储蓄、投资账户结余,那么,赤字就会以增加新的需求的方式叠加在原有的总需求之上扩张总需求。在一个开放型经济中,财政赤字不仅可以用国内结余资源来弥补,还可以动员国外资源。假定M-X>0,即贸易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这表明一部分国外资源流入国内以补充国内总供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谁动用了这部分资源,则取决于S和I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1)S>I。这表示非政府部门有结余,资源净流出。政府既动用了国外资源,也动用了国内结余资金。赤字同时以两种方式加入总需求:用国外资源弥补的赤字,会以增加新的需求方式叠加在原有总需求之上,使总需求扩张;用国内结余资金弥补的赤字,会以替代支出的方式嵌入原有总需求中,总需求结构会被改变,但总量不变。(2)S=I。这表示非政府部门的储蓄等于投资,这个部门既不占用其他部门的资源,也不为其他部
本文标题:财政学考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06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