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汉语音韵结构特点学习音韵学,首先要分析汉字的字音,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特点。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欧语言,分析语音一般以音素为分析单位。汉字的语音分析以音节为单位。什麽叫音节呢?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写下来也就是一个字,所以汉字是文字单位,也是语音单位。特殊:有时有的词有轻音或儿化.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声”,後一部分叫做“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贯穿在整个字音上的,那就是音高,即字调。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主要元音,韵尾指收音。汉字字音结构有八种情况。从这八种情况可以看出以下特点:第一,每一个字音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分;第二,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是每个字音必备的成分,不可缺少;第三,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字音非有不可的成分。汉语音韵学上没有声母称作零声母。(语言学上看成一个音位)这三点是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特点。第二节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也是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已有科学的认识。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反切上字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称为切下字,“?”称为被切字。反切的原理跟拼音基本相同。但是反切的拼音方法跟拼音文字(音素文字)的拼音方法不一样.早期反切用字都是任意的,只要与被切字同声母的字都可以拿来作切上字,只要与被切字同韵母的都可以拿来作切下字。反切注音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因为在汉魏以前,汉字注音一般都是采取打比方的方法,叫做“譬况”。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东汉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如《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这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不准确。还有一种叫“读若”或“读如”;《说文解字》用得比较多,玉部:“珣,读若宣。”山部:“宋,居也,…,读若送。”对於这种注音方法,南北朝的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曾批评说:“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熙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字音耳,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外言、内言、急言、徐言、读若之類,益使人疑。”直音法:汉代开始,有了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同音字给某字注音。如《汉书·高帝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准音拙。”又“单父人吕公善沛令”.注引孟康曰:‘单音善,父音甫。”条件:要有同音字。直音法使用了很长时间.现代的辞书(如旧《辞源》,《辞海》等)还沿用这种方法。局根性:1,并不是每一个字都有同音字。清人陈澧《切韵考》批评:“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2,方言读音。反切:产生时代:颜之推《颜氏家训》:“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又说:“至於魏世,此事大行。”叔然是汉末人孙炎的字。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张守节《史记正义》等人都以为“反切”是孙炎创造的。事实:在孙炎之前就有人使用反切了,如比孙炎早几十年的王肃著《周易音》就使用了十多条反切。应劭《汉书注》中也用了反切注音,如《汉书,地理志》下“辽东郡沓氏”,“沓”读“长答反”。根据这些材料可以推断,约在东汉後期(公元2世纪)反切就出现了。历史背景:1、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佛经:印度古代梵文。梵文是拼音文字,中国人要学习佛经,首先就要懂得梵文;另外,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也从印度来了一批高僧,他们为了宣传佛教,就要学习汉语。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中,中国的沙门和学者在梵文拼音方法的启发和影响下,创造了反切法。声明:梵文sabda-vidya的意译。佛教中的“五明”之一,即关于语音文字语法的学问。声明随着佛典传入中国,对汉语音韵学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启发和推动的作用。因明悉昙:梵文siddham的音译,是一种供童蒙学习语言的练音表。梵文有33个辅音,14个元音(如果算上“太空点儿”和“涅盘点儿”,就是16个元音)。悉昙则是把梵文元音依次同辅音相拼,每拼一周为一章,所以悉昙又称悉昙章。一般全书18章。悉昙伴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对等韵学的产生起到了启发和推动作用。2、有人认为,反切是中国固有的,不是受外来的影响产生的;早就有诸如“不可为叵”、“之乎为诸”的说法。“不可为叵”之类只是一种合音,完全出於自然,而反切是自觉地运用拼音原理,对汉字的读音有了科学认识和分析。反切比起譬况、读若、直音,科学得多。反切的应用是汉语注音方法的一大进步。早期不用“切”,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後,将“反、翻”改为“切”。意义都是“反覆切摩”。清代李汝珍《李氏音鉴》:“反者,覆也,切者,摩也。所谓反切者,盖反覆切摩而成音之义也。”局限性:1、反切的上下字各家不一,同一个声母,可以用好多字去表示,如《广韵》表示声母[t]的切上字就有“都、丁、多、当、得、德、冬”等七个。《广韵》共用反切上字四百七十多个;记忆困难。2、反切还有方言,古今音,时代性的问题。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反切,由於古今音发生了变化,所以按照现代的音去读;往往切不出来正确的读音。要想正确地将反切拼切出来,必须掌握古今音的演变规律。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帮非:闭,方结反;滂敷:扑,敷卜反;並奉:庞,扶公反;明微:莽,亡荡反;端知:猪,丁鱼反;透彻:卓,吐浊反;定澄:轴,大六反;泥娘:溺,奴学反;玄应《一切经音义》:帮非:讽,不凤反;滂敷:潘,敷袁反;並奉:髌,扶忍反;明微:牧,亡福反;端知:沖,都用反;透彻:討,恥老反;定澄:撞,徒江反;泥娘:喃,女函反;(1)反切下字和被切字的声调必须一致,但是阳平声的反切下字可以切阴平字,阴平声的反切下字也可以切阳平字,因为宋代以前平声不分阴阳。例如:公,古红切。今音:公,阴平;红,阳平。羁,居宜切。今音:羁,阴平;宜,阳平。恢,苦回切。今音:恢,阴平;回,阳平。新,息邻切。今音:新,阴平;邻,阳平。刀,都劳切。今音:刀,阴平;劳,阳平。轻,去盈切。今音:轻,阴平;盈,阳平。鸠,居求切。今音;鸠,阴平;求,阳平。(以上是以阳平切阴平。)龙,力钟切。今音:龙,阳平;钟,阴平。慈,疾之切。今音:慈,阳平;之,阴平。徒,同都切。今音:徒,阳平;都,阴平。团,度官切。今音:团,阳平;官,阴平。樵,昨焦切。今音:樵,阳平;焦,阴平。房,符方切。今音:房,阳平;方,阴平。谈,徒甘切。今音:谈,阳平;甘,阴平。(以上是阴平切阳平。)反切上字代表声母。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有反切上字.例如:乌哀都切伊于脂切忧于求切央于良切安乌寒切烟乌前切(2)反切上字和被切字的声母必须一致,但是由于语言发展的关系,拿现代普通话的语音读去就不一致了。鸡,古奚切。契,苦计切。奚,胡鸡切。谐,户皆切。皆,古谐切。奸,古颜切。《广韵》的反切,和六朝人的反切基本上是一致的。唐陆德明所著的《经典释文》,其中所采的反切是六朝人的反切,在语音系统上和《广韵》没有显著的差别。有时候反切上字或反切下字稍有不同,但是它们所代表的声母或韵母则是一样的。例如“蒌”字,《经典释文》有两读,即力俱反和力侯反,《广韵》也有两读,即力朱切和落侯切。反切改良:从宋代开始,如《广韵》的“鸡,古奚切”,《集韵》就改成“坚奚切”;《广韵》1008和《集韵》1039都是宋代的书,成书时期相差只有几十年,但是《集韵》的反切已有许多改进。原来在韵母系统中有所谓洪音和细音,粗略地说,洪音相当于开口呼和合口呼,细音相当于齐齿呼和撮口呼。《集韵》的作者已经注意到反切上字要跟被切字洪细相当,对《广韵》的反切有了系统性的修正。例如:条,《广韵》徒聊切,《集韵》田聊切。田,《广韵》徒年切,《集韵》亭年切。鸡,《广韵》古奚切,《集韵》坚奚切。契,《广韵》苦计切,《集韵》诘计切。奚,《广韵》胡鸡切,《集韵》弦鸡切。皆,《广韵》古谐切,《集韵》居谐切。谐,《广韵》户皆切,《集韵》雄皆切。奸,《广韵》古颜切,《集韵》居颜切。间,《广韵》古闲切,《集韵》居闲切。坚,《广韵》古贤切,《集韵》经天切。敲,《广韵》口交切,《集韵》丘交切。嫌,《广韵》户兼切,《集韵》贤兼切。但是,如果要求二字连读成为一音,《集韵》的做法还是很不够的。明末吕坤《交泰韵》,清初潘耒《类音》,都曾设计新的反切方法,使二字连读成为一音。二人的意见大致可以概括成为几条:1.反切上字要用本呼,也就是以开口切开口,齐齿,合口切合口,撮口切撮口。2.反切下字要用以元音开头的字。3.关于反切上字的声调,吕坤主张以入切平,以平切入,以上切上,以去切去,潘耒主张以仄切平,以平切仄(仄声指上去入三声)。4。关于反切下字的声调,吕潘二人都注意区别阴平和阳平,即阴平切阴平,阳平切阳平。这是因为从元代以后,平声已经分化为阴阳两类。5.反切用字尽可能统一起来.如“古奚”切“鸡”就不是用的本呼的字,因为“古”是合口,“奚”是齐齿。经过宋人改良後,坚奚切“鸡”是用的本呼的字。吕坤、潘耒等人还进—步将反切下字改用以元音开头的字(即零声母的字),同时顾及声调的阴阳。比如“德红切东”改为“笃翁切东”。原来的切上字“德”与切下字“红”不同呼,而“红”与“东”也不同阴阳。切上字“笃”和切下字“翁”都是合口呼,“翁”是个零声母字,而且和被切字都属于阴平调,这样确实比较容易切出准确的读音来。问题:就是以元音开头的常用字不好找。找不到只好用个生僻的字,实际上等于没有注音,因为人们不认识,失去了注音的意义和作用。後来,清初李光地等奉敕写了一部《音韵阐微》(1726),继承了吕潘二人书的优点,避免了他们的缺点。《音韵阐微》的反切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1)虽然尽可能做到用元音开头的字作为反切下字,但是不要绝对化,不要勉强使用生僻的字。在个别地方可以灵活些。(2)尽可能用没有韵尾的字作为反切上字,但是也不要绝对化。(3)尽可能做到反切上下字都有固定的字。一般地说,同声母并同声调的字所用的反切上字一定相同;同韵母并同声调的字所用的反切下字一定相同。唯一例外是当反切上下字自身及其同音字被切的时候,不能不变通一下。(4)反切上字要跟被切字同呼。(5)反切下字要分阴阳(指平声)。现在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音韵阐微》的反切方法的改善:干,《广韵》古寒切,《阐微》歌安切。看,《广韵》苦寒切,《阐微》渴安切。官,《广韵》古丸切,《阐微》姑剜切。坛,《广韵》徒干切,《阐微》驼寒切。兰,《广韵》落干切,《阐微》勒寒切。团,《广韵》度官切,《阐微》徒丸切。鸾,《广韵》落官切,《阐微》卢丸切。坚,《广韵》古贤切,《阐微》基烟切。牵,《广韵》古贤切,《阐微》欺烟切。涓,《广韵》古玄切,《阐微》居渊切。宣,《广韵》须缘切,《阐微》胥渊切。乾,《广韵》渠焉切,《阐微》奇延切。钱,《广韵》昨仙切,《阐微》齐延切。权,《广韵》巨员切,《阐微》渠员切。旋,《广韵》似宣切,阐微》徐员切。用汉字拼音,无论如何改进,总有一定的局限性。举例来说,韵母为??字,就不可能找到以元音开头的字作为反切下字,这一类的反切下字仍不能不以辅音开头。例如:资,则私切。雌,此斯切。思,塞兹切。慈,层时切。像“资”“知”,就没有零声母起头的字。旧版的《辞源》、《辞海》的反切注音基本上是采自李光地的,用汉字拼音,无论如何改进,总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要摆脱这种局限性,唯一的出路就是用拼音字母注音。从清代末年开始,就出现了切音字运动,後来,民国初年的注音符号;以後罗马字母(拉丁字母)。现在汉语拼音方案是拉丁字母.双声叠韵古代汉语有一些双音词,又有不少联绵字;联绵字大多由双声或叠韵构成,如“仿佛”、‘掺差”、“安稳”、“崔嵬”、“苍茫”、“逍遥”等。“仿佛”的声母都是[f],“参差”的声母都是[ts‘],这叫双声联绵字。“安稳”双声,两个字都是零声母。“崔嵬”,“苍茫”,“逍遥”,叠韵联绵字。凡声母相同的就叫双声,韵相同的就叫叠韵。反切就是用双声叠韵的原理创造出来的??。反切的双声叠韵和一般的双声叠韵有个宽严的不同。
本文标题: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28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