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魏晋南北朝考试名词解释
1、熹平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一称“汉石经”。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碑高一丈许,广四尺。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除《论语》外,皆当时学官所立。石碑已毁。宋代以来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考证其源流的有顾炎武的《石经考》、万斯同的《石经考》和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等。魏文帝正始中又新立石经﹐称“正始石经”。2、三体石经(正始石经):《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1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法门寺: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包括金银器、琉璃器,以及珍贵“秘色瓷”器,还有锦、绫、罗、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据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法门寺地宫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佛塔地宫中最大的一个。前室发现了《大唐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这两通碑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历史,而且是研究唐朝佛教的重要资料。从地宫发掘了四枚佛指骨舍利,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地宫中还有25000多枚唐朝货币,其中有13枚玳瑁币,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4、大明宫含元殿:大明宫中最宏伟的宫殿建筑是位于丹凤门正北的含元殿,它是大明宫第一大殿。也是当时整个长安城中最宏伟的宫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此举行。它修建在龙首原上,殿基高四丈多。殿前东西两侧建有向外延伸的阁楼,东名翔鸾阁,西名栖凤阁。殿阁之间以回廊相互连接。含元殿的作用和太极殿相似,它与丹凤门配合是举行“外朝”的地方。所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当时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为百官朝见的方便,在殿前修建了二条平行的斜坡砖石阶道,长70米,群臣即由此而上。这两条阶道由丹凤门北望,宛如龙生而垂其尾,极为壮观,称为龙尾道。龙尾道的修筑更加映衬出了含元殿的高大雄伟,但也因这条道坡长阶高,成为年边大臣朝见之畏途。含元殿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5、号墓为陵:唐代高级贵族墓葬。“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规格相似者有成王李仁墓、章怀太子墓则等,都有前后两室。这些墓葬多长墓道多天井,如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个、壁龛8个,章怀太子墓有天井4个、壁龛6个。号墓为陵,是盛唐时期皇室一种极为特殊的埋葬制度。始于唐中宗初期。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把陪葬墓称为陵,而不称墓。二是墓葬和随葬品实际上按帝王等级对待。“号墓为陵”强烈地表现出李氏集团在政治上的复辟。他们借用迁墓之事,为他们的家人平反昭雪,同时进一步打压武氏集团。由此观之,“号墓为陵”制度的出现有强烈的政治背景,因此,它的实施极短,仅有熬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这两座墓是按此制修建的。这333座壁画墓规格高于普通的陪葬墓,艺术造诣很高,反映了初唐人物画的水平。6、克孜尔石窟:新疆地区佛教石窟寺,位于拜城县东南,主要是4---8世纪的遗存。克孜尔石窟是古龟兹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早期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为主;中期出现了较多方形窟;晚期规模变小,渐趋衰落。壁画早、中期以佛本生、因缘故事和佛传为主要内容;晚期壁画出现大乘佛教的千佛一类题材,说明大乘佛教对龟兹佛教艺术的影响逐渐加深。7、永乐宫:蒙古及元代道教全真派的重要宫殿,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元代称大纯阳万寿宫,是集元代建筑、绘画、雕塑诸艺术于一区的重要古建筑群。重要建筑包括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其建筑构架基本上沿袭了宋式但有新的变化,是研究木结构建筑从宋式到明清官式演变的重要例证。8、鸡冠壶:辽代陶瓷制品,模仿契丹族各种皮囊容器烧制。由于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的耳,故名鸡冠壶。式样颇多,有扁身单孔、圆身环梁等多种,其年代早晚多以壶身所保留的皮囊容器特点的多少来区分。9、萨珊银币:萨珊波斯(226-651年)是伊朗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政权。从4世纪起,萨珊银币就已在中国各地出现,新疆、青海、内蒙古、陕西、河南、山西、河北、湖北及广东等地都有发现。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都是很惊人的。萨珊波斯银币的流行,是中古时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较频繁,《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训象等。隋唐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更为频繁,从初唐时期的金银器造型到随葬的丝绸织锦纹饰,均呈现出浓郁的波斯风格和前所未有的多样性。1970年,在张掖大佛寺内金塔殿基下舍利石函内出土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市,就是与波斯经济、文化交流的珍贵历史物证。10、永宁寺遗址:中国佛寺遗址。位于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遗址内。原是一座以佛塔为中心、专供皇帝太后礼佛的寺院,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至永熙三年焚毁。20世纪60~80年代勘察、发掘后发现,寺院平面为长方形,四周有夯筑围墙。佛塔居寺院正中,山门在塔前,正殿在塔后,三者位于中轴线上,属于中国早期寺院典型布局。佛塔原为木构,九级,是当时闻名国内外的高层建筑。今存方形塔基,四周有青石包砌,每面各设一踏塔基中心部位,残存木柱与土坯混筑的方形实心体,残高3.6米。其南东西三面壁上,各有5座弧形佛龛;北壁有方形柱槽,是当年用来支架木梯登塔的。11、冯素弗墓:十六国时期北燕贵族冯素弗夫妇合葬墓。冯素弗为北燕天王冯跋之弟,是鲜卑化的汉人,生前官职显赫,死于太平七年(415)。其墓位于辽宁北票西官营子村,1965年发掘。该夫妇合葬墓为同冢异穴,并列两具石椁,椁内壁有彩画,包括天象图及墓主人家居、出行等内容。椁室内的木棺七彩绘云气、羽人、屋宇等图像。表明北燕沿用汉制,皇室勋臣使用画棺。其妻椁内殉犬,应是鲜卑风俗。冯素弗随葬龟纽“范阳公章”金印和“大司马章”铜印,是汉族官制的体现。墓内随葬品丰富,有陶、铜、漆、玉、铁及玻璃器等,总数达四百七十余件。其中的步摇金冠饰,金冠饰冠前饰片上有一佛二菩萨的形象,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佛像资料,反映出当时佛教的东传情况。两只鎏金铜马镫制作颇为精致,是研究马具发展的重要资料。嵌骨长方漆盒用菱形骨片作镶嵌平列成行的几何纹图案。盒上有带链环的六瓣花形铜饰件及小铜把手,制作精美。此盒为现知较早的嵌骨漆器。1号墓出土玻璃器有五件,晶莹剔透,色彩艳丽。鸭形玻璃水注美观精致,堪称珍贵的古代工艺品,为研究当时中西交通提供了宝贵资料。冯素弗墓出土的玻璃器以透明深浅绿色为特征,器胎较薄又是卷边,玻璃碗下仍留有粘疤残痕。鸭形玻璃注更是造型奇特,以粘贴玻璃条装饰细部,这一切都是以吹制工艺闻名于世的古罗马玻璃器的重要特征。12、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石窟分布在河岸两旁的峭壁上,南北长约1公里。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连续营造了400余年,从五代到清代也有少数的雕凿。龙门石窟共有窟龛2100余个,佛塔43座,碑刻题记3600余方,大小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最小的仅2厘米。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集世俗化和民族化于一体,完全摆脱了早期造像艺术的神秘色彩和外来影响。到了盛唐时期,石窟造像艺术更是别出心裁,自成一格,成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品中的佼佼者。此外,药方洞中提刻的治疗140多种疾病的药方,集书法艺术之大成的龙门二十品等,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和书法发展历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集中表现。13、内蒙古辽耶律羽之家族墓群:耶律羽之墓,是辽太主耶律阿保机之堂弟。耶律羽之家族墓群在阿旗罕苏木苏木古日班呼硕嘎查的朝格图山南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辽代前期墓葬,其墓室建造之豪华,结构精细考究,犹如地下宫殿。尤其墓室地面采用琉璃砖铺砌,整个墓室典雅豪华,四壁溢彩,这在以往发现的辽墓中尚无先例,堪称一绝。耶律羽之家族墓群被列为1992年十大考古发现。据墓志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天显元年(公元926年)建立东丹国时,“乃授公(指耶律羽之——笔者注)中台右平章事。”耶律羽之墓志当属近年的发现中较为重要的一方,是耶律羽之墓出土文物(20张)研究契丹早期至辽初历史弥足珍贵的资料。耶律羽之为契丹皇族成员,其仕途生涯的辉煌时期,是从辽初东丹国的建立开始,此后执相柄近十六年,成为东丹初创时期最具盛名的人物。14、安伽墓:北周时期墓葬,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安伽墓坐北朝南,方向180度,墓葬由斜坡墓道、天井、过洞、砖砌拱形甬道及砖砌穹隆顶墓室组成。天井东西两壁及过洞、甬道进口上方原绘有壁画。墓葬中首次出土的围屏石榻及祆教祭祀图,反映的多为中亚人的生活场景,安伽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墓葬主人可能是掌握“丝绸之路”贸易的具有一定官职的粟特贵族。石刻图案所反映的内容大部分为粟特人的生活场景,另有一部分则反映了他们旅居中国后的生活场面。安伽墓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北周时期粟特文化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出土一批罕见的浅浮雕贴金彩绘石刻,为研究祆教徒的葬俗及中国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珍贵的资料。15、墓志:埋入墓中的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由于在志文之后附有韵语所作志铭,故又称为墓志铭。中国墓志约起源于东汉时期,魏晋以后盛行:河南省洛阳市出土的延平元年(106)贾武仲妻马姜墓志,虽不自称为墓志,但所记内容已与墓志相近。江苏省邳县元嘉元年(151)缪宇墓后室石门上方所刻题记,又官职姓名、死葬日期、韵语颂词,实为后世墓志铭之滥觞。由于东汉盛行在墓前立碑,故此种埋入墓中的石刻文字实很少见到的。魏晋时期由于严禁在墓前立碑,而埋入墓中的小型墓碑的数量增多。自称为“墓志铭”的实山东省益都市出土的刘宋大明八年(464)《刘怀民墓志铭》,这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墓志铭。6世纪初的南北朝后期,墓志逐渐定型,志石多呈方形,志盖多呈盝顶形,也有个别作龟形的。墓志盖在南北朝时期尚不普遍,隋唐以后,志盖相合,遂成定制。志文的内容也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文体,首先叙述死者姓名、籍贯和家世谱系;再记其水平事迹,官职履历,并颂扬其政绩德行;最后记其卒葬年月和葬地;志文后为四自韵语的“铭”,以表达悼念哀思之情。南北朝至隋的墓志上皆不署撰者书者姓名,唐代以后才在至文标题下署撰者书者姓名和官衔。16、湖州镜:从纪年墓出土南宋铜镜看,湖州镜始铸于北宋晚期,盛行于南宋初期和中期,明清时期也有所发展。南宋湖州镜几乎都没有花纹,仅在镜背刻铸作坊主姓名等内容。这种招牌式的镜铭,是南宋私家铸镜的特点。形状有方形、圆形、心形、葵花形和带柄葵花形。湖州镜在宋代是最为流行的镜类。当时的湖州镜不但质量好,品种齐全,而且纪名、字号也极为丰富,有石家铭镜、薛家铭镜、陆家铭镜、方家铭镜、孙家铭镜等多家字号。从湖州镜的出土报道资料看,全国10多个省市都有发现,在北方地区发现较少,在邻国朝鲜和日本也有出土报道。从资料来看湖州不仅是宋代的铸镜中心,而且湖州镜在整个铸镜业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声誉。17、华清池:唐代皇家行宫,位于今陕西临潼县城南骊山西北麓。唐贞观十八年(644)在此建汤泉宫,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再行扩建,改名华清宫。1982年,在基建施工时偶然发现了唐华清宫御汤建筑遗址,经考古发掘清理,发现了五个汤池遗址。。18、葡萄镜:唐代典型铜镜,著名者如唐代早期的瑞兽葡萄镜,也称海兽葡萄镜,主要装
本文标题:魏晋南北朝考试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3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