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学习笔记《中国古代文论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大纲一、先秦文论1、概况先秦文论处于萌芽状态。主要成就反映在诸子著述中。儒、道两家共同奠定了古代文论的基础。孔子:兴观群怨(社会作用);孟子: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文学批评);荀子:明道、征圣、宗经(创作原则);墨子:尚质、尚用,言有三表;韩非:反对文学,“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2、《诗言志》出自《尚书》。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诗是表现的,抒情的;提出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诗歌内容、形式、作用互相联系。“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3、孔子《论语》一、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提出“兴观群怨”说:观风俗,考得失,干预政治,“事父事君”。二、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先“质”后“文”,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主张“文质彬彬”,要求文质并重,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三、重视“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放郑声”。四、提出文学批评的思想和艺术标准,即“善”和“美”。“尽善尽美”。4、墨子基本精神:尚质、尚文。《非乐》否定反对音乐。《非命》中提出“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说明了文学应植根于历史和现实的基础并服务于社会人生的性质和功能。5、孟子一、“以意逆志”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1、诗歌语言有其艺术表现的特殊性;2、注重文学作品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3、读者在批评中的主体能动作用。二、“知人论世”说:看到作品与作家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环境之间的关系。三、“知言养气”说:“知言”指能够看到各种言辞背后所隐藏的实质;“养气”指人内在的修养,“养气”决定“知言”,肯定读者水平、修养在批评中的决定意义。6、庄子一、主张自然朴素为美。二、论述了“言”与“意”的关系。提出“得意忘言”,“言不尽意”指言的最终目的是传意,但又不能尽意。“意之所随者”指事物最精妙的“道”是难以用语言来直接表达的。“忘言”的方式捕捉言外之意,才是真正得意。三、超现实主义。提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7、荀子一、重视“言”的辨析、运用;“言”的运用要名实相符“文而致实”。二、基本内容是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明道是核心。三、重视乐教,肯定文艺娱乐作用的社会价值。二、两汉文论1、概况演进期,对先秦文论的总结,开始初步认识到文学和学术两个概念的区别。“文章”指文学,“文学”指学术、儒学。刘歆《七略》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来,是古代文学的最早文献。批评方面集中对《诗经》、屈赋和汉赋的研究、讨论,有一定成果。思想解放先驱王充《论衡》具有进步意义、战斗精神,提出了新的理论。2、《毛诗序》诗歌本质是抒情言志,“吟咏情性”,“发乎情,止乎礼仪”,主张用封建礼教来规范这种情,使之不违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政治需要。关于诗歌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主张文学必须为礼教服务。“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提出“六义”:风、雅、颂、赋、比、兴。3、司马迁提出著名“发愤著书”说:一切伟大著作是作家在“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抒其愤”、“逆其志”才产生的。对古代文学创作和文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启韩愈“不平则鸣”,欧阳修“穷而后工”说,是鼓舞作家写出现实作品的强大武器。对屈原及作品高度评价。“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特别强调了他的批判精神。汉人对屈原的评价:刘安对屈原作品思想内容高度评价,“可与日月增光”;司马迁赞同刘安的看法,并为屈原立传;班固批判屈原,抹杀一切;王逸《楚辞章句》批驳。4、王充《论衡》、《超奇》一、评价作者高下,应看他是否“博用能通”,有所创建。崇实尚用,针砭汉代的浮夸虚诞和因袭模仿。二、强调作家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内外表里,自相称副”。下启曹丕和刘勰。三、评价作家作品,反对崇古非今。主张实事求是,“优者为高,明者为尚”。后世超越前世理所当然,是十分进步的文学思想。三、魏晋南北朝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自觉期。文学观念的自觉,玄学思潮兴起,文学创作繁荣为文论的进步奠定了客观基础。产生了《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专著。1、曹丕《典论,论文》(1)肯定文学的独立价值、地位。强调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当时人性自觉和文学自觉的反映,包含的主体个性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2)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主张“文以气为主”——由于作家个性因素不同,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这是很有价值的美学思想。(3)区分了四种不同文体特点,提出了“文本同而末异”和“诗赋欲丽”的论点。“本”指性质、规则,一切文章所共同的,“末”具体指不同文章的体裁,前者指内容,后者指形式而言。(4)提出文学批评态度。批评了“文人相轻”“谓己为贤”和“贵近贱远、向声背实”的错误态度。2、陆机《文赋》第一篇以赋的形式写成的关于创作的文论专著。(1)提出作文之由是有感于物和有赖于学。对“诗言志”的继承。(2)对艺术想象在创作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及其特征作了形象化的描述,同时首次论述了“灵感”问题。直接影响刘勰的“神思”理论。(3)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理论。是对“诗言志”的发展,也是挑战。绮靡实指“精妙之言”。强调了诗赋的抒情性。3、刘勰《文心雕龙》古代文论成熟的标志。(1)“神思”即艺术想象的特征:形象性,情感性,也有抽象思维参与。功能:使作家摆脱身观局限,是整个创作活动的中心,与语言表达密切相关。(2)“情采”论内容与形式,提出文质并重,内容起决定作用,主张为情而造文。(3)“时序”文史观,文学随社会生活而发展,社会现实决定文学的发展,各种社会因素如政治、哲学、时俗对文学兴衰的影响,文学发展自身的内在规律——历史继承。4、钟嵘《诗品序》(1)提出诗歌创作的动机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物之感人”。肯定诗歌的本质是“吟咏性情”。(2)提出“滋味说”。主张诗歌创作要运用比兴手法,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抒写真情实感。情是滋味的核心审美内涵。(3)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4)反对作诗用典,推崇“直寻”。四、唐代文论1、陈子昂《修竹篇序》(1)肯定风雅和汉魏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要求诗歌恢复这一传统。以建安为旗帜,创作出“骨气端翔,言情顿挫”的诗歌。(2)分析了晋宋诗创的弊病,缺乏“兴寄”“风骨”。兴寄,源于比兴,强调其情志寄托一面,诗歌应具有讽刺的内容,关注民生,干预生活,风骨是对诗歌艺术形式的要求,来自刘勰,“汉魏风骨”指建安正始文学。2、杜甫《戏为六绝句》被尊为“千古操斛之准绳也”。高度概括阐明了他对六朝作家古今之争等问题的主张和态度——全面、历史的观点;提出文学发展中后代文学与前代文学的继承革新关系。(1)评价庾信晚年诗赋的凌云老健。(2)正确评价四杰,批评否定初唐文学的错误倾向,从奇丽俊美的风格辞采称赞四杰,批评哪些讥笑四杰的后生。(3)认为在文学继承发展中,不在于今古、远近,而是精华与糟泊的问题,应既爱古人也不菲薄今人,“清词丽句”都要学习、继承,去伪存真,在学习中超越。3、白居易《与元九书》新乐府运动:(1)提倡诗歌和当前政治斗争联系,积极干预生活。“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文学应为政治时事服务,为民请命,仗义执言,积极批判现实。(2)继承风、雅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批判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3)主张诗歌内容、形式有机统一,对诗歌的要求:“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义指内容,言声指形式,四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4、韩愈《答李翊书》古文运动,反对六朝骈文及余波。(1)力倡学古文以立行为本,立言为表。从道德修养入手,文章与作家品行联系在一起。(2)强调学文的途径要道文合一,要学习前人的作品,写作则要有创造性。道即道德,文即作品。(3)学文要有坚定的信心,不以时人的毁誉为转移。(4)写古文,以气为先。“气盛言宜”,气似水,言似浮物。气盛是古文的主要特征。出于孟子养气说。5、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诗论专著。《与李生论诗书》遵循老庄思想,受佛学影响,注重文学的审美特征——韵味说。(1)韵味就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审美内涵,“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由意境而生的艺术境界。(2)诗创和欣赏必须“辨味”。(3)对钟嵘艺术意境理论的发展:滋味——皎然——韵味;对后世的影响,宋:严羽妙悟说,清:王士祯神韵说。五、宋金元文论1、欧阳修宋代诗文革新领袖。(1)背景,唐的传统中断,骈文统治文坛,“西昆体”风行。(2)《答吴充秀才书》,主张重道以充文,学文必先学道,文是“难工”的,也要学习和提高;文学不可能脱离现实,“道”即现实生活中的“百事”,触及了文学与现实的问题。(3)诗论:“诗穷而后工”的观点,承韩愈“不平则鸣”。《六一诗话》现存最早,新形式,具有开创之功。2、王安石《上人书》(1)提出文章的社会作用,直接为礼教政治服务,须“适用为本,有补于世”。(2)以内容为主,也不忽视形式的价值,“文辞”形式美。3、苏轼《答谢民师书》(1)崇尚自然,提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审美要求,反孔孟之道,追求老庄的自由,讲究浑然天成,反对封建对文学的束缚。(2)对“辞达”新的解释,强调文章要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客观事物的特征,对事物要“了然于心”,要有高度的艺术表现能力,“了然于口与手”,“达物之妙”,“求物之妙”。4、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苏门四士之一,江西诗派始祖。(1)多读书,学习前人法度,“点铁成金”巧妙运用前人的佳句善字,“夺胎换骨”提取前人的艺术构思。(2)重视用字造句,强调“自作语最难”。后人指责:宣称“文章最为儒者末事”是最不重要的东西;借鉴代创造,因袭拼凑,片面追求形式。5、李清照《论词》第一篇较有系统的词论。(1)从词的特点出发回顾词的发展过程,词是与娱乐和音乐结合而产生的。诗词之别在于音乐性,强调婉约为词之正宗,反对苏轼的豪放词风。(2)提出自己的主张:高雅、浑成、协乐、典雅、铺叙、故实。(3)贡献与保守。6、严羽《沧浪诗话.诗辨》(1)提倡“妙悟”说。继续司空图“韵味说”,提倡“以禅喻诗”、“以悟论诗”。妙悟:讲的是一种艺术的直觉或直感。(2)提倡“别材别趣”说。诗与一般文章的区别在于诗歌是形象思维,触及了艺术内在的特点及规律。(3)提倡“兴趣”说。实质是一种寄托在诗歌艺术形象之中的“情性”。与钟嵘“滋味说”,司空图“韵味说”都差不多。(4)意义:强调诗歌形象性,情感性及特殊思维方式、表现方式,富有美学价值。7、元好问金代鲜卑诗人。《论诗绝句三十首》批判苏黄宋诗,尤其是江西诗派。主张自得,反对模拟,从生活出发,表达真情实感。主张自然天成,反对夸多斗靡,肯定陶渊明、谢灵运。主张高雅,反对险怪怒骂,推崇阮籍、陈子昂“怨而不怒“。主张刚健豪壮,反对纤弱窘仄,尚建安。主张真诚,反对伪饰,作者的真实思想感情,即“本”。六、明清文论1、《花部农潭》我国戏曲历史批评史上首部研究地方戏曲(扬州戏)的专著。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社会作用三方面肯定花部:声腔上,花部音慷慨,血气我为之动荡;曲文上,花部其词直质,妇孺亦能解;内容上,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2、袁枚标举“性灵说”,核心是作者的真挚情感和自由个性,诗中要能见出作者的个性和性情。批判了沈德潜的“格调说”。提出了“诗有工拙,而无今古”的观点。批判了沈的“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提倡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3、刘大魁(1)强调散文的独立性,指出写作必须遵照特殊的规律和掌握艺术技巧,强调对创作规律和写作技巧进行深入体味。(2)提出“神气音节说”,发展了“文气”说,强调“神是本体,气是体现,神气是文之最精妙,神指作家个性在艺术中的成熟表现,气是文章的语言的气势。(3)提出了“因声求气”说,把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提出由字句求音节的主张,同时强调熟读涵咏,以领会文章神气。4、王士祯领袖康熙一代文坛,倡导“神韵说”。神韵指作品意境的清雅淡远,又有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力求含蓄,量情而意远。理论渊源出自司空图的“韵味说”和严羽的“兴趣说”。5、李渔(1)主张“结构第一”,指戏曲创作的艺术构思,包括
本文标题:学习笔记《中国古代文论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35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