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核心术语(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2)染色体组、单倍体、多倍体(3)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自然选择、生殖隔离、基因进化(4)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内连外展(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与育种(2)突变、基因重组与生物进化(3)可遗传的变异与DNA复制及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1.(2011·枣庄模拟)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发生突变,生物的相关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B.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可遗传变异的几种类型,通过制作装片在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D.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控制相关性状的基因可能未发生改变【解析】可遗传变异的类型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故C项错误。【答案】C2.(2011·马鞍山模拟)科研人员通过向皮肤细胞插入基因的方法,将皮肤改造成了与胚胎干细胞功能十分相似的“iPS细胞”,这种细胞能够分化成各种人体组织器官,被称为“类胚胎干细胞”,下列哪项事例与“iPS细胞”的应用原理相同()A.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B.袁隆平培育高产水稻C.甘薯无毒植株的获得D.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解析】与胚胎干细胞功能十分相似的“iPS细胞”可以培育成各种人体组织器官,体现了“iPS细胞”的全能性,这是“iPS细胞”的应用原理。A、B、D项的原理分别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C项的原理为细胞的全能性。【答案】C3.(2011·江苏高考)右图为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相关判断错误的是()A.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B.此细胞中基因a是由基因A经突变产生C.此细胞可能形成两种精子或一种卵细胞D.此动物体细胞内最多含有四个染色体组【解析】据图和题意可知:该图示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含有染色单体;该动物的基因型中无a基因,据此可推知,该细胞是经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是第一极体,a基因应是由A基因突变而产生的。【答案】A4.(2011·滨州模拟)与玉米植株颜色有关的一对基因Pl(紫)和pl(绿)在6号染色体长臂的外段,纯合紫株玉米与纯合绿株玉米杂交,F1植株均表现为紫色。科学家用X射线照射纯合紫株玉米的花粉,然后给绿株授粉,734株F1幼苗中出现了2株绿苗。经细胞学鉴定表明,这是6号染色体上载有Pl基因的长臂缺失导致的。这种变异在生物学上称为()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解析】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6号染色体上载有Pl基因的长臂缺失导致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CRJ版·生物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元贝驾考驾考宝典2016科目一科目四5.(2011·南通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水稻(2N=24)一个染色体组有12条染色体,水稻基因组有13条染色体②普通小麦(6N)的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但其不是三倍体③番茄和马铃薯体细胞杂交形成的杂种植株含两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都包含番茄和马铃薯的各一条染色体④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是不育的二倍体,而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解析】由于水稻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大小不同的异型性染色体,所以水稻的一个染色体组=一个基因组;根据单倍体的概念,普通小麦(6N)的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不是三倍体,是单倍体;番茄和马铃薯均为二倍体,它们的体细胞内均含两个染色体组,经过细胞融合形成的每一个单核杂种细胞含4个染色体组,由其培养的植株应为四倍体;马和驴由于存在生殖隔离,杂交的后代骡是不育的异源二倍体,蜜蜂的雄蜂是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属于单倍体,但由于它有特殊的减数分裂(假减数分裂),故表现为可育。【答案】B6.(2011·启东模拟)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种群因河道改变而发生的变化,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河道的改变使同一种群的生物变成了不同的物种B.河道的改变使两个种群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C.B种群和C种群基因频率的不同仅与环境的变化有关D.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必然源于地理隔离【解析】河道的改变使一个种群被分割成两部分,从而形成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因河流的阻隔,形成地理隔离,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但是并没有证据说明B、C种群的物种成为了两个物种;种群基因频率的差异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但是还与基因的突变有关;长期的地理隔离有可能导致生殖隔离,但是生殖隔离未必就源自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答案】B7.(2011·皖南八校联考)如图所示为四种不同的育种方法,分析回答:(1)图中A、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杂交育种方式,一般从F2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亲本的基因型有以下四种类型:①两亲本相互杂交,后代表现型为3:1的杂交组合是:______。②选乙、丁为亲本,经A、B、C途径可培育出______________种纯合植物。该育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E方法所运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经F方法培育而成的新品种是________。A.太空椒B.无子番茄C.白菜—甘蓝D.八倍体小黑麦【解析】题目中涉及的育种方式有杂交育种(A、D)、单倍体育种(A、B、C)、诱变育种(E)、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F),其育种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1)A、D途径表示的是杂交育种,是将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因为在F2中才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从F2开始选种。(2)由自由组合定律可知,甲×乙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乙和丁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Aabb,所产生的配子有AB、Ab、aB、ab4种,所以用秋水仙素处理之后可以获得4种纯合植株。单倍体育种的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因为所得到的植株都是纯合的,不发生性状分离。(3)诱变育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其原理是基因突变。(4)F方法是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与八倍体小黑麦的育种方法一样。太空椒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无子番茄是通过涂抹生长素得到的,白菜—甘蓝是通过体细胞杂交得到的。【答案】(1)从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2)甲×乙4明显缩短育种年限(3)基因突变(4)D8.(2011·南京八校联考)小鼠经常用于遗传学研究,小鼠的有毛(F)对无毛(f)为显性,其皮毛黑色(E)对白色(e)为显性。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E、e位于X染色体上,且皮毛的表现型有黑色(EE)、灰色(Ee)和白色(ee),则无毛灰色小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让其与杂合有毛黑色小鼠交配,后代产生无毛白色小鼠的概率是________。(2)若选取A、B、P、Q小鼠作为亲本,且均为纯合子,进行两项交配(如图),使其子代小鼠在不同环境中成长。小鼠C与小鼠R交配,若其子代在-15℃中成长,其表现型及比例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若其子代在30℃中成长,其表现型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3)若右图为一只黑色有毛小鼠(FfXEXE)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一个细胞,同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同一位点上的基因分别是F和f,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4)试推测,在寒冷的自然环境中,黑色皮毛对该小鼠的生存更有好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现有一只基因型为FFXEXe的有毛灰色小鼠,欲获得无毛白色新类型小鼠,请写出杂交选育方案(其余供选亲本皆为纯合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只有雌性个体才会出现灰色杂合个体,判断无毛灰色小鼠一定是雌性,其基因型为ffXEXe,让其与杂合有毛黑色(FfXEY)小鼠交配,后代产生无毛白色小鼠的概率是:1/2(ff)×1/4(XeY)=1/8;(2)现将小鼠C与小鼠R交配:子代基因型是XEXe:XEY:XeXe:XeY=1:1:1:1,若子代在-15℃中成长,其表现型及比例最可能是黑色:白色=1:1,若子代在30℃中成长,其表现型最可能全为白色。(3)已知小鼠的基因型为FfXEXE,基因F、f应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应为F、F或f、f,若其中一个发生了突变,则可能变为F、f,或者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也会导致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变为F、f。(4)在寒冷的时候黑色皮毛有利于吸收热量保持体温,对该小鼠的生存更有利。(5)详见答案。9.(2011·福州模拟)下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多样性。(2)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_______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________发生改变。(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___。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________。(4)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________,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________作用。
本文标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3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