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7世纪文学-ppt
第四编17世纪文学学习重点第一节概述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是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产生于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联合妥协之下的一种文学思潮。古典主义创设了一系列文学原则,虽然有利于文学的规范化,但也实际上束缚了文学的发展。一、17世纪欧洲的历史文化特征17世纪是欧洲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经济制度剧烈冲突的世纪。1640—164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了欧洲近代史的帷幕,标志着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仍旧处在封建统治之下,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17世纪重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二、十七世纪欧洲的三种文学1.巴洛克文学“巴罗克”原是葡萄牙语barocco,意为不合常规,特别是指形状不规则的、有瑕疵的珍珠。巴洛克风格(Baroque)最早见于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建筑,后来被用于绘画、音乐和文学等领域,其主要特征是寓感情于具有感性吸引力的形式之中,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感情强烈,崇尚新奇、华丽和雕琢。巴罗克文学是17世纪欧洲盛行的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从意大利、西班牙传到英、法等国。巴罗克文学堆砌典故、讲究对偶、比喻、夸张,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具有一种浓重的贵族趣味,体现了文艺复兴后期人们意识的混乱、精神上的消沉、心理上的病态和羸弱。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泛指16~17世纪的音乐、绘画、建筑和文学等多种艺术的风格,其特点为典雅华美的形式,夸张雕琢的技巧,晦涩玄奥的内容等。文学方面继承了中世纪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巴洛克艺术发源于意大利,与教会势力有关。天主教会为了显示教会的富有,在教堂内制造神秘莫测的气氛,提倡建造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建筑。巴洛克风格在17世纪风行欧洲各国,在建筑、美术、音乐方面都有表现。贝尼尼(1598-1680)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首席代表。1655年,他受教皇之托,在圣彼得大教堂前修建一个与教堂雄伟气势相称的广场。广场由两个四列柱子的柱廊围成,造型奔放而具有动感,彷佛环抱着的手臂,象征天主教对信徒的庇护。气势恢弘,光影效果强烈。巴洛克美术将建筑、雕刻、绘画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特殊的舞台幻觉效果。贝尼尼为彼得大教堂祭坛创作的青铜华盖(1624-1633)具有巴洛克美术的突出特点。位于教堂两个长廊的十字交叉点,即传说中圣彼得的墓穴之地)的螺旋形圆柱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整个建筑都在旋转,在上升腾,而那雕塑则看起来摇摇欲坠,这便是巴罗克艺术所要追求的效果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意大利的卡拉瓦乔深厚的写实功力是通过他特有的强烈明暗手法表现出来,笼罩在整个画面上的是一片幽暗,只有那束强烈的光柱才使一切人物、景物显现出来,于是形象的真实感又带有舞台照明般戏剧性的效果。《耶稣下葬》巴洛克美术的杰出代表并非是意大利画家,而是弗兰德斯的鲁本斯。鲁本斯(1577-1640)是17世纪欧洲绘画大师,擅长表现人体运动,他将华丽的巴洛克艺术与尼德兰艺术传统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独特画风。《劫夺吕西普的女儿》《劫夺吕西普的女儿》约作于1618年。取材于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与丽达所生的孪生兄弟卡斯托耳和波吕刻斯,合伙抢劫迈锡尼王吕西普的两个女儿为妻的故事。画面上人和马占据了整个空间,人和马的交错动势,产生了强烈的运动感。天刚蒙蒙亮,两个正在睡梦中的少女就被两个壮汉抢掠而去……枣红马、腾空而起的灰白花斑烈马与两个黑红肤色的壮汉及两个粉红肉体的少女交织在一起;迎风飘扬的斗篷,强烈而有力的斜线,近大远小的特写表现,以及色彩、质感、动势感的强烈对比与反衬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惊心动魄之感。然而让人叫绝的是这丰满、拥挤的构图并没有使人感到憋闷、压抑,这紧张、动荡的暴行并没有使人感到忐忑不安。有意压低的视平线使大面积的天空和清新的朝霞展现出来,不但缓解了紧张的气氛,也更进一步强化了这欢快爱情的主题。作者在画中表现的是一幕带有戏剧性的远古时代的“抢婚”风俗。从那有意强调的女性肉感,从那有意把少女中年化了的表现方式都可以反映出作者既是对大胆追求爱情的赞颂,又是对放纵生命力的赞赏,这新兴贵族的新的审美趣味,也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进一步延伸。这种艺术到了路易十四那里,便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了。可以说巴罗克的建筑使宫廷生活更炫赫、更豪华。凡尔赛宫是这种奇特结合的中心,这些贵族终日饮宴游乐于其中,戴着假发,身穿富丽的长袍,在吕利作的乐曲下跳芭蕾舞,路易十四还亲自扮演歌剧中的角色。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建立的凡爾賽宮凡尔赛宫镜厅巴洛克绘画:鲁本斯《爱之园》画面上人神共处,神话与现实相结合:一对对多情的男女传递着爱的情意;小爱神欢腾飞跃穿梭于人们中间,传播爱的信息;天后赫拉在用乳汁浇灌人间爱情,施给他们以爱的力量。这是一幅充满柔情、温馨、欢乐的画境。巴洛克绘画:洛兰《舞者的森林》画面深远辽阔,欢乐的舞者和宁静的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充满田园牧歌式的情调。画家用笔精巧而不呆滞,用色丰富而不繁杂。巴洛克绘画:科尔托那《众神》这是罗马巴尔贝利尼宫天顶的壁画:人物配置有聚有散,呈向心的纵角透视,朝着天顶中央的方向飞升。画面色彩冷暖浓淡相错,显得富丽堂皇。具有典型的巴洛克艺术特征:激烈的运动和激情,神秘奇幻的意境,繁富豪华的色彩与构图。巴洛克文学在各国的发展发端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意大利:“马里诺派”的旗手马里诺的长诗《阿多尼斯》。西班牙:“贡戈拉派”的祭酒贡戈拉的叙事长诗《莱尔马公爵颂》和寓言长诗《波吕斐摩斯和加拉特亚的寓言》、戏剧家卡尔德隆的《人生如梦》。法国:小说家奥雷诺·德·于尔菲的小说《阿斯特雷》、诗人阿格里帕·多比涅的《惨景集》、马莱布的《圣彼得的眼泪》等都表现出了巴洛克文学的特点。2.英国的清教徒文学十七世纪英国政治背景:由于新航路的发现,欧洲商业重心发生转移,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反动势力的矛盾斗争十分激烈。164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49年宣布成立共和国,标志世界近代历史的开端。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加上后来内部又发生了分化,到1660年出现了“王政复辟”,又恢复了封建专制。1688年资产阶级又发动了“光荣革命”,才基本上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这个政权虽是同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但还是代表了历史的进步方向。清教徒:清教徒并不是一种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英国17世纪文学主要是体现清教徒思想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清教徒运动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手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教会改革的范畴,清教徒精神在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教徒运动的社会影响清教作为中小资产阶级的基督教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壮大起来,所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之为清教革命。清教徒运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诸如遵守严格的道德规范,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反对烦琐铺张的宗教仪式和贵族奢侈浮靡的生活方式,提倡勤劳朴素的生活等。清教徒文学特征清教徒文学把《圣经》奉为圭臬,弘扬清教徒精神,描写具有强烈宗教情感和革命叛逆精神的清教徒生活,常常取材《圣经》,师法中世纪宗教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以诗意浓郁的笔墨,偏执极端的情绪,表现对信仰、理想的执着追求。约翰·班扬是英国17世纪市民和下层劳动者的代表,牧师、散文家。寓言体小说《天路历程》,以梦幻文学的形式,叙述他在梦中的所见所闻。《天路历程》的情节与主题作品描述了一个“基督徒”在“宣道师”的指点下,逃离“毁灭城”,经由“灰心沼”、“屈辱谷”、“死荫谷”、“浮华市集”、“怀疑堡垒”、“快乐山”,最后到达“天国城”的艰难历程。小说表现了人在信仰指引下,战胜人性弱点,走向理想境界的主题。约翰·弥尔顿出生于清教徒家庭,青年时代曾闭门攻读文学6年,渴望摘取诗歌桂冠。后来有感于伽利略坚持真理的精神,积极投身清教徒运动,发表了《论出版自由》、《论国王和官吏的职权》、《为英国人民申辩》等政论文。弥尔顿(1608~1674)《失乐园》(创作于1667年)《失乐园》长达1万余行,取材于《圣经·旧约·创世记》和《新约·启示录》,其中上帝被描述成暴君形象,撒旦被塑造成革命清教徒形象,体现了弥尔顿惊世骇俗的反叛精神。《失乐园》《失乐园》(1667)共有1万多行,分12卷,故事取自《旧约》,讲的是亚当和夏娃因受撒旦引诱,偷吃智慧树上的果子,被逐出伊甸园。撒旦原是身居高位的天使,但他骄矜自满,纠合一部分天使和上帝作战,战败后被上帝打到地狱里受苦,他想出一个间接报复上帝的办法,就是毁灭上帝创造的人类。上帝知道撒旦的阴谋,但为了考验人类对他的信仰,便不阻挠撒旦。撒旦冲过混沌、潜入人世,来到亚当和夏娃居住的伊甸园。上帝派遣天使拉非尔告诉亚当面临的危险,同时把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经过告诉他。但是亚当和夏娃意志不坚,受了撒旦的引诱,吃了禁果,上帝决定惩罚他们,命迈克尔天使把他们逐出乐园,在放逐之前,迈克尔把人类将要遭遇的灾难告诉他们。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容易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乐园。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仙;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傲自满。不会得到和平与幸福。弥尔顿这种思想正是革命的清教徒思想的反映。《失乐园》插图《复乐园》《复乐园》(1671)共分4卷,取材于《新约·路加福音》,叙述耶稣经受考验的故事。耶稣在约旦河畔受圣徒约翰的洗礼后,准备公开宣道,这时圣灵把他引到荒郊,先要给他一次考验,这考验就是让撒旦对他进行引诱。撒旦第一天以筵席、第二天以城市的繁华和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引诱耶稣,都遭到拒绝,第三天撒旦使用暴力,把耶稣放在耶路撒冷的庙宇顶上,但耶稣毫不畏惧。后来天使把他接下来,认为他胜利地经受了考验。于是耶稣开始布道,替人类恢复乐园。《复乐园》与《失乐园》都在于说明生活中的引诱问题,但《失乐园》所强调的是理性控制情欲,是人文主义对生活的肯定和道德观之间的相互协调,而《复乐园》则强调信仰消除情欲,体现宗教思想的胜利。悲剧《力士参孙》取材于圣经,写以色列大力士参孙战功赫赫,于是自满轻敌,敌人买通其妻,将他诱捕并挖去他的双眼,参孙在屈辱中等待时机,终于在一次宴会中撼倒大厅支柱,与敌人同归于尽。作品着力展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历程,是部杰出的心理剧。剧中悲壮激越的基调反映了誓不妥协的革命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作者的自况:虽然双目失明但仍坚持斗争到最后一息。3.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古典主义一词源于罗马语classic,有“高级的”、“第一流的”意思。古罗马人提及classic,即指古希腊文学。其后,classic却指古罗马文学。到了17世纪,法国出现古典主义(classicalism)文艺思潮。(1)古典主义文学指17世纪流行于欧洲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由于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皆效法古希腊罗马文学而得名。其特征是: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宣传公民义务,歌颂贤明君主;思想上崇尚理性,强调人的行为应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表现荣誉、责任战胜情感的过程;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遵守“三一律”。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请注意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这两个词:文艺复兴:复兴希腊罗马古代文学古典主义:以古代的艺术为本这两个字面上相近的术语却有着不同的文学内涵,如果说文艺复兴继承的是希腊文学中那种对人生命本质的肯定,那么,古典主义却是更加强调了罗马文学中那种庄严和理性。(2)古典主义产生的背景王权政治:路易十四的统治。路易十四是一个传奇的君主,他五岁继位,在位五十五年。他一面加强王权统治,另一面又支持商业的发展。所以,他在位期间,一方面是长期的稳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统治的加强。他本人重视文艺,有一批御用文人,包括布瓦洛等,成立了法兰西学士院,所以当时文艺表现出对王权的推崇并不奇怪。社会混乱:文艺复
本文标题:17世纪文学-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4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