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民族因素在衣食住行方面对民俗影响的体现
民族因素在衣食住行方面对民俗影响的体现摘要:一个民族要形成,必定是要有一群人对这个民族已有了共同的心理感情,心理感情表现在行为上,即是一种民俗,一种民间文化,一个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而且,如果这个民族要发展,要壮大,起作用的也是民俗。其实,一个民族形成其特有的风俗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在民俗形成过程中,一个习惯是被改革、被接纳或是被淘汰,也并非偶然的,它的形成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当一个民族逐渐形成,其民族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对民俗的影响也就慢慢体现出来。关键词:衣食住行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风格交通引言:分析衣食住行对民俗的影响,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民俗,其次才是了解衣食住行这几方面各自对民俗影响的体现。民俗,是民族或族群认知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精神生活形态,是民族共同精神生活中的“我们感”,“我们感”即人类族群或群体不约而同的感受,感性认知,心意趋向;它类同于文化认同,是文化身份的精神标杆。它由人们共同心愿的反复积淀而成,是一种精神生活中的集体无意识或集体有意识。而民俗就其开始的时间来看,应该是在很久以前的,民俗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过程。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形成了现在包括汉族在内共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民族要形成,必定是要有一群人对这个民族已有了共同的心理感情,心理感情表现在行为上,即是一种民俗,一种民间文化,一个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而且,如果这个民族要发展,要壮大,起作用的也是民俗。其实,一个民族形成其特有的风俗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在民俗形成过程中,一个习惯是被改革、被接纳或是被淘汰,也并非偶然的,它的形成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当一个民族逐渐形成,其民族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对民俗的影响也就慢慢体现出来。下面笔者就衣食住行四方面逐一进行分析。民族因素在服饰文化方面对民俗影响的体现中华民族共有56个,其中少数民族55个。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兄弟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下,形成了本民族的服饰民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使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更加绚丽多彩。下面笔者举例民族因素对藏族服饰对藏族民俗影响的体现。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藏族服饰追求宁静的风格,同时又强调华美、富丽。但是,出于藏族劳动生息在雪域高原之上,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加上宗教信仰的影响,所以藏族服饰并非清一色的宽袍大袖,而是丰富多采的。今天藏族服饰和头饰艺术中还保留着他们祖先猎人时代的装饰遗风,如草地藏民用美丽的豹皮、獭皮装饰衣裙边,用狐皮做帽子,用獐皮做钱包等。另外,藏族服饰和头饰的形成还受自然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藏北地处高寒地带,夏短冬长,昼夜温差大,又是天然牧场,为便于牧区的生活、起居、放牧,这里的牧民一年四季身着老羊皮袍,头戴狐皮帽,脚穿牛皮筒靴。皮袍做得结实肥大,具有防寒功能强、散热方便的特点,夜间可当被;白天气温高,劳动时只穿左袖,右袖从后而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或左右袖均不穿,两袖束在腰间,既方便干活,又能调节体温。还可显出牧民豪放的性格和豁达的风度。(二)民族因素在饮食文化方面对民俗影响的体现人类的饮食生活,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文明基准与文化风貌的综合反映。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相当浓厚强烈的“食”的色彩,也就是一定意义上的该民族的饮食文化,这种食文化广泛渗透生活各个领域。以维吾尔族为例,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家庭、婚姻、饮食等诸方面均受到宗教的影响。因此。具有信奉伊斯兰教民族所共有的饮食禁忌,禁食猪肉、驴肉、骡肉、狗肉、动物血及自死的牲畜。维吾尔族人讲究卫生,尤其注意饮水清洁。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也不能随便到灶台前面。盛饭或与人交谈时禁忌吐痰,吃剩的残骨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布上.不可乱扔。维吾尔族饮食很有特色,一种用白面或玉米面在特别的火坑中烤制而成,形似面饼被称为“馕”的食品是维吾尔族家常主食之一。在维族村镇上,家家户户都修有馕坑.维族人吃馕是有讲究的,都是用手掰开后再食用,不允许拿着整个馕咬食。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食品,烤出的肉味鲜、香辣,很有特色。抓饭、拉面也是维族人喜爱的食品。副食品有牛、羊、鸡肉和各种蔬菜,但不吃素菜.做菜必须加肉。在节日的筵席上,主要有手抓饭、馓子、手抓羊肉、各式糕点、瓜果等。维族人喜食水果,这与新疆盛产葡萄、哈密瓜、杏、苹果等果品有关,可以说瓜果是维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三)民族因素在建筑风格方面对民俗影响的体现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建筑是文化的结晶,中国民族建筑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是中华文明的宝库。各民族不同建筑风格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建筑有民族的多样性,各民族各有特色,十分鲜明,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建筑又有地域的多样性,东北平原、江南水网、黄土高原、热带林区,建筑上的差异也很大。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吗?在中国,地域的差异和民族的差异共存,而地域的差异是主导因素。先看看同一地区的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筑,如在大理、丽江地区,白族建筑是砖墙瓦顶,墙面粉刷成灰白两色,山墙、檐口加彩色装饰;纳西族建筑的典型则是木结构、悬山顶,博风板上有长长的悬鱼,土坯(近年也有用砖)砌的山墙加上小小的腰檐。二者是不同的。又如在贵州,许多少数民族建筑基本是木结构穿斗架、小青瓦屋面,但建筑的布局、细部还是很不相同。再看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建筑,同是汉族,北京的民居是四合院,宁波的民居院落叫“台门”,江苏水乡的沿河民居又是一种形象,差别十分明显,广东、福建的客家人也属汉族,他们的“土楼”更是全然相异了。同是藏族,青海藏族住的是“庄巢”,四面住房相接围在一起,外面看方方四堵墙,单坡屋顶坡向院内,雨水全流入自家,即防风又安全。它和西藏的民居完全不同,而云南、四川的藏族民居也都各有不同。看来异地同族与同地异族相比,它们虽都有不同,但比起来还是地区的差别更大一些。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观念、风俗习惯,它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地受自然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总的说地域的差异还是要高于民族的差异,有学者说,建筑表现的民族性源于地区性。(四)民族因素在交通出行方面对民俗影响的体现交通运输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但受到生产状况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生产内容和生产形式不同,交通运输民俗也不相同。我国地貌的两大分疆——河谷与草原,界定了南方农耕民族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区域。从历史上看,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主要在黄河流域,逐渐向南扩展到荆楚、吴越、巴属,跨五岭直达南海。我国南方各民族的地理位置多江河湖海,古人的交通往来主要靠河海提供舟楫之便,船的产生由来已久,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之一。在南方水乡,船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工具,靠它渔猎而食,运输代步。《吴越春秋》中形容吴越之人“以船为家,以辑为马”。《春秋大事表》则说吴人“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由此可知船在古南方民族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南人驾船,北人骑马”。在湖北谚语中,南方农耕民族的船和北方游牧民族的马同为交通工具而并题相论说明船马的同等重要性。生活在千里草原的游牧民族,很早就形成以畜力驮拉物品,以及骑马、骑驴等交通民俗。但在所有的畜群中马占有最高位置,不仅是主要的代步交通工具,也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蒙古牧民不论是走亲访友、迁徙移场,还是狩猎放牧都离不开马,马是一切财富中的主要财富。在蒙古族谚语中,马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以船为棺,用马殉葬的习俗产生,是因为南方民族生活中离不开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中少不了马,都是生活中的必须之物,生时不可缺,死后亦不可无。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沿以传的生活方式,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生产、禁忌等多方面。风俗习惯是民族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是影响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因素。我国各民族由于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不同,所形成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差异,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参考文献:《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社《华锐藏族服饰文化研究》安灵芝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饮食文化研究》买提库尔班·买吐迪新疆大学《消融与转变》华霞虹同济大学《区域交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杜进有西南交通大学
本文标题:民族因素在衣食住行方面对民俗影响的体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73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