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揣摩诗歌语言。2、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资料链接】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诗风“沉郁顿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因其诗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2、创作背景: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3、明确体裁:歌行体: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乐府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短歌行》《长恨歌》《燕歌行》。4、朗读要求: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本诗诗句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一、文言基础巩固1、借助工具书完成注音茅屋为()秋风所破怒号()三重()茅长()林梢丧()乱广厦()俄顷()大庇()见()此屋挂罥()塘坳()布衾()突兀()唇焦口燥()2、借助工具书完成注音(1)八月秋高风怒号______(2)卷我屋上三重茅(3)高者挂罥长林梢(4)俄倾风定云墨色(5)布衾多年冷似铁(6)骄儿恶卧踏里裂_____(7)长夜沾湿何由彻_____(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翻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二、理解性默写(原文填空)1.诗中,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是,。2.诗中表现诗人无奈之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秋天隐晦,预示秋雨将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描绘雨至屋漏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道出诗人心声,愿天下寒士保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追忆自己生活坎坷经历,表明时局动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诗人运用“邻人相暴,对门相盗“这个成语,慨叹世风之薄,表现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表现诗人面对村中群童的顽皮捣蛋感到无力又无奈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揭示全诗主旨,表现诗人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描写八月恶劣的天气,给诗人造成惨重损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通过描写风云突变的天气,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相照应,体现了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15.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哪一句?_______________三、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回答问题。1.用四次词语概括每段内容。()()()()2.杜甫在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景时,运用了哪些动词,并说说这些词语运用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此诗时,诗人只有49岁,但他却用“老无力”形容自己,你怎么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杜甫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结合此诗,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两个称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归来倚仗自叹息”,试分析诗人叹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群童为何抱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不少于3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后检测。1.杜甫,字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诗人。自称少陵野老,因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员外郎,故世称_________。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提示,默写学习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1)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望岳》)(2)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登岳阳楼》)(3)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春望》)3.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中诗人描写了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达了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愿望。B.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全诗先抒情,再叙事,后议论,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C.诗中写的是自己的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D.诗歌的语言很朴实,句式上也错落有致。43.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B.诗中表达了对“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种“对面为盗贼”的世风的慨叹及怨愤。C.诗歌写的是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D.诗歌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参考答案:】一、文言基础巩固:1、字音:wéiháochóngchángsāngshàqǐngbìxiànjuànàoqīnwǜzào2、字词翻译:秋深几层挂,缠绕一会儿布被子睡相不好彻夜,通宵遮蔽,保护3、翻译: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二、理解性默写(原文填空)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4、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6、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7、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8、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1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1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5、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三、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回答问题。1、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2、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3、是写心情老,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4、杜甫被尊称“诗圣”,是因为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艺术质量上乘;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些,都可以从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得到表现。5、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6、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7、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铺床……。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8、(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写出三处即可)9、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从而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10、①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11、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他生出这样的愿望,是基于对人民困苦生活情况的深切体会,诗人个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意识迫使他自己为民疾呼,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无功利色彩。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四、课后检测。1.子美;现实主义;杜工部;诗史;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2.(1)会当凌绝顶(2)乾坤日夜浮(3)感时花溅泪3、B【解析】本诗是先叙事,后议论抒情,B选项说法颠倒。4、B【解析】诗人只是对这种顽童的慨叹,而不是对“世风”的慨叹和怨愤。
本文标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75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