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材料
1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教材龙海市中医院康复科2刮痧疗法一、概述刮痧疗法是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特质的刮痧器具,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驱邪排毒、促进新陈代谢,益气扶正、调节免疫能力,舒筋通络、调整关节结构的功能。尤其对外感性疾病、疼痛型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和神经、肌肉、血管性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刮痧器械多以砭石、水牛角、玉石等为材质,介质多为油、乳等润肤增效剂。二、基本操作方法(一)、握持刮痧板方法根据所选的刮痧板的形状和大小,使用便于操作的握板方法。一般为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为宜。(二)、刮痧的次序选择刮痧的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胸腹、背腰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三)、刮痧的方向3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四)刮痧的补泻刮痧补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小,刮拭速度慢,刮拭时间相对较长。此法宜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证患者,或对疼痛敏感者等。刮痧泻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大,刮拭速度快,刮拭时间相对较短。此法宜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证患者以及骨关节疼痛患者。刮痧平补平泻法:介于刮痧补法和刮痧泻法之间。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和速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此法宜用于虚实夹杂体质的患者,尤其适宜于亚健康人群或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刮痧。(五)刮痧的时间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刮痧间隔和疗程: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10-20分钟,全身刮痧宜20-30分钟。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它相关部位进行刮痧。3、急性病痊愈为止,一般慢性病以7-10次为一疗程。4(六)、刮痧的程度刮痧的程度包括刮痧的力量强度和出痧程度。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能够承受为度。一般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栗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对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七)刮痧手法根据病证和刮痧部位的不同,刮痧操作的力量大小、速度快慢、刮拭方向、刮痧板边角接触的部位以及刮痧配合手法应有所不同。分类如下:1、按力量大小分类:轻刮法、重刮法2、按移动速度分类:快刮法、慢刮法3、按刮拭的方向分类:直线刮法、弧线刮法4、按刮痧板接触体表部位分类:摩擦法、梳刮法、点压法、按揉法、角刮法、边刮法二、禁忌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极度虚弱或消瘦者。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3、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烧伤、体表肿瘤、皮肤溃烂、或急性外伤创伤部位。4、精神分裂症、抽搐等不配合进行刮痧者。5、醉酒、过饥、过饱、过度疲劳者。6、孕妇的腹部、腰骶部。7、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以及大血管显5现出等部位。三、注意事项1、刮痧时选取适当的刮痧部位,以经脉循行和病变部位为主,刮痧部位应用热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或用75%乙醇棉球或生理盐水棉球进行清洁或消毒,然后取适量刮痧介质,至于清洁后的刮痧部位,用刮痧板涂抹均匀,刮痧后应用干净纸巾、毛巾或消毒棉球将刮痧部位的刮痧介质擦拭干净。2、刮痧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刮痧时,应避免风扇、空调直接吹到刮痧部位。3、刮痧过程在产生酸、麻、胀、痛、沉重等感觉,均属正常反应。刮痧后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栗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都是刮痧的正常反应,数天后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进行特殊处理。4、刮痧过程中若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欲吐,甚至神昏扑倒等晕刮现象,应立即停止刮痧,使患者呈头低脚高平卧位,饮用一杯温开水或温糖水,并注意保温,或用刮痧板点按患者百会、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穴。5、刮痧结束后,最好饮一杯温水,不宜即刻使用生冷食物,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不宜洗冷水澡。6、年迈体弱、儿童、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宜用轻刮法刮拭。7、凡肌肉丰满处(如背部、臀部、胸部、腹部、四肢)宜用刮痧板的横面(薄面、厚面均可)刮拭。对一些关节处、四肢末端、头面部等肌肉较少、凹凸较多的部位宜用刮痧板的棱角刮拭。6灸法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一、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灸火的温和热力具有直接的温通经络、驱散寒邪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等。灸法更适合治疗寒性病证。2、扶阳固脱灸火的热力具有扶助阳气、举陷固脱的功能。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虚寒证、寒厥证、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泄、久痢、痰饮等。3、消瘀散结艾灸具有行气活血、消瘀散结的作用。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从而消瘀散结。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4、防病保健灸法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无病时施灸有防病保健的作用。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有防病保健作用,今人称之为“保健灸”。二、灸法的种类常用灸法分为艾灸法和其他灸法。艾灸法主要以艾绒为材料,包括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其他灸法则使用艾绒以外的其他材料,常用的包括灯火灸、天灸(如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蝥灸等)。7常用灸法如下表。灸法的种类1、艾炷灸艾炷灸是将艾绒制作成艾炷后,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一)直接灸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又称明灸、着肤灸、着肉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间接灸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灯火灸天灸艾灸其他灸法常用灸法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悬起灸实按灸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蝥灸……8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2)、无瘢痕灸又名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至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二)间接灸间接灸是指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又称隔物灸。常用的有如下几种:(1)、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一般6-9壮,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本法有温胃止吐、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病证。(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一般5-7壮。本法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仲疡初起等病证。(3)、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一般灸5-9壮。本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治疗时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为度。9(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本法有温补肾阳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病症。2、艾条灸艾条灸是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方式。(一)悬起灸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薰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悬起灸根据其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段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上下活动,以给施灸局部一个变量的刺激。(3)、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回旋施灸。以上诸法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于急性病。(二)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隔绵纸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火10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灸。实按灸分为太乙针灸、雷火针灸。(1)、太乙针灸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燃着,用布7层包裹其燃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此法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肢体玩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病证。(2)、雷火针灸施灸方法与“太乙针灸”相同,其适应证与“太乙针灸”基本相同。3、温针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cm,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此法针灸并用,简便易行,可以发挥针和灸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三、灸法的注意事项(一)、施灸的禁忌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均不适宜灸治。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4、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5、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一旦发生晕灸,应立即停止施灸,并做出及时处理;其方法同晕针。(二)、灸后处理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须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11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等,并以纱布包敷。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
本文标题: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79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