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全反射第二十章第四节全反射3
2019新版高一历史同步测试第1页,共5页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1.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B.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C.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D.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2.清人总结说:“有明一代粃政多端…如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阿柄下移,干纲不振。”材料所反映的明代宦官乱权的制度前提是()A.废丞相,权分六部B.六部代替皇帝批红C.设内阁,票拟御旨D.殿阁大学士的设置3.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A.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B.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C.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D.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4.若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雍正帝穿越到2014年畅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太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君主专制顶峰的梦想。”你认为他们的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A.1位B.2位C.3位D.4位5.如图中的“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们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A.选官制度的变化B.专制统治的加强C.监察体制的完善D.建筑艺术的进步6.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A.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B.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7.康熙在评论明朝政治得失时处处都显得小心翼翼,对其制度、文化的态度也相对温和。康熙的评论与是时士人的反思与检讨相比较,其主要分歧在于,前者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而后者却欲重返历代君主、尤其是明太祖“施暴”前的“三代之治这反映出康熙()A.重视历史经验总结B.反对儒家的历史文化C.与士人的矛盾尖锐D.坚持专制主义的立场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9.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B.修筑长城,建立完善的防御体系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达赖、班禅并设置驻藏大臣2019新版高一历史同步测试第2页,共5页10.阅读下表,解读有误的是()时间康熙亲征噶尔丹概略1690年康熙为对付噶尔丹,在中俄谈判中采取退让政策,退让到中俄以额尔古纳河为界1691年康熙“驾出塞,于独石口外多伦受喀尔喀各汗、台吉之朝,以其三部三十七旗”,旗内土地由各级喀尔喀贵族世袭1695年噶尔丹“大言借俄罗斯鸟枪兵六万”,将大举内犯,康熙率中路军出塞,中路军包括八旗满兵、汉军火器营和绿营兵等,与其他两路夹攻噶尔丹,取得昭莫多战役胜利1697年康熙复渡黄河至宁夏,命马思哈、费扬古两路进兵。噶尔丹“左右亲信先后望风款附,密向导大兵深入。又策妄阿布坦(噶尔丹之侄)拥劲兵伏阿尔泰山,将擒以献功。噶尔丹自知人叛天亡,旦夕必就俘,遂仰药死”①康熙大胆重用汉将,主要利用汉军力量平叛②康熙笼络漠北蒙古,军事打击漠西蒙古势力③噶尔丹分裂清朝疆土,众叛亲离,毙命于昭莫多④噶尔丹势力的瓦解推动了《尼布楚条约》的签署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1.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吴晗《历史的镜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2019新版高一历史同步测试第3页,共5页2019新版高一历史同步测试第4页,共5页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知识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进行分析,A项错误,西周灭亡后,中国进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秦朝;西汉初年,刘邦总结了秦亡的教训,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实行郡国并行制,B正确;“藩镇割据”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三省六部制”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两者没有联系,排除C;“丞相擅权”导致的是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制,排除D。故选B。2.【答案】D【解析】依据“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可知,明代的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力,设司礼监以牵制,导致宦官乱权的现象,故D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废丞相,权分六部的信息,故A、B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不可能票拟御旨,故C项错误。故选:D。3.【答案】B【解析】A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B是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符合题意,故B正确;内阁没有决策权,故C错误;内阁并没有被军机处取代,故D错误.故选B.4.【答案】C【解析】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故明太祖的话与史实不符;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不格局,秦始皇的话符合史实;隋唐时期中央实现三省六部制,故唐太宗的话符合史实;清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雍正帝的话符合史实。故选:C。5.【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A.材料没有涉及选官制度的相关信息,故A错误。B.“谤木”由供人民写谏言到成为“华饰屋之外表”,仅仅成为一种王权的象征,反映的是监督体制的缺失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故B正确。C.明代“华表”只是权力的象征,没有涉及监察体制,故C错误。D.建筑艺术的进步是对材料的字面理解,故D错误。故选B。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说明明朝皇帝在君主专制下并不能为所欲为,皇权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内阁牵制,故D正确。A项表述与题意相反,BC两项说法不符合明代内阁与皇权关系的史实;故排除ABC。故选D。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主义加强,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分析、认知的能力。关键信息康熙“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要注意掌握明清专制主义的主要措施和影响。【解答】A.此项是康熙与当时士人的共同点,与题干所问内容不符,故A错误。B.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C.材料中反映对历史的总结上康熙与当时士人有分歧,不是矛盾尖锐,故C错误。D.根据材料,对于明朝的制度评价,康熙“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了丞相,直接掌握六部,加强了皇权专制,因此康熙实质上肯定了专制主义加强的立场,故D正确。故选D。8.【答案】B【解析】题干清楚地表明康熙帝在经历了中西方争辩、验证并得出结论之后采用“西洋历法”,说明B项符合.康熙时期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A项全面接受外来文化与史实及材料不符;C项与史实不符;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闭关锁国政策未改变,谈不上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D项错误.故选B.9.【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政策,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是唐朝的政策,故排除A。B.修筑长城作为防御体系主要是在秦代和明代,故排除B。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是元朝的地方管理政策,故排除C。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册封达赖、班禅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是在清代,故D正确。故选D。10.【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康熙历史功绩的知识,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2019新版高一历史同步测试第5页,共5页【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康熙大胆重用汉将,主要利用汉军力量平叛,①错误,符合题意;“尔丹分裂清朝疆土,众叛亲离,毙命于昭莫多”与康熙无关,③错误,符合题意;“噶尔丹势力的瓦解推动了《尼布楚条约》的签署”不符合史实,④错误,符合题意,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项不全面。故排除;结合你所学,“康熙笼络漠北蒙古,军事打击漠西蒙古势力”正确,②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②选项,BD两项错误,故排除。故选C。11.【答案】(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2)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3)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因素:相权的牵制;“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解析】(1)本题考查秦朝三公九卿制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解读材料信息及知识识记应用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可知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结合所学可知,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太尉是虚设的,这有利于加强皇权,即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2)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待门下省加予复核”“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可见特点之一: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依据材料二“(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可知宰相制度的特点之二:相互牵制和监督。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使相权分散,从而削弱了相
本文标题:全反射第二十章第四节全反射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8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