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最新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PPT75页)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第三章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一)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孙中山像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帝国主义各国加紧在中国的争夺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怨沸腾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八国联军侵华路线图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图为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国的驻华公使,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1903年至1904年,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各国加紧在中国的争夺日俄战争一瞥入侵西藏的英军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被迫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怨沸腾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商人的罢市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镇南关起义旧址镇南关起义旧址清末“新政”的推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二)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1905年赴欧考察各国宪政的五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合影清末“新政”的破产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正如出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在回国后的奏折中所说的,立宪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这正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载沣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三)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起的。1909年孙中山在伦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据统计,1895年至1911年间,新设立的民族资本厂矿达800家,资本额超过1.6亿元。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起的。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章太炎像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留日学生最多时达近万人。有些人还远渡重洋,赴欧美留学。他们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黄兴像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一)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中国革命的许多先驱者早年也曾尝试采取和平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孙中山像弃医从政,立志救国上书遭拒,思想觉悟建立组织,筹划起义伦敦蒙难,声名鹊起孙中山的革命历程一九一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宋庆龄与孙中山在东京喜结良缘。孙中山在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为家中季子。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两名毕业生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之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弃医从政,立志救国孙中山先生学医时照片(1886)1894年,孙中山北上京津向李鸿章上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可见,他也曾寄希望进行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并把发展工业、教育等等,当做“治国之大径”,“富强之根本”。但是,李鸿章并没有重视他的意见。而在北上京津的过程中,他发现清朝的腐败比他原先了解的要严重得多。这时,他确信“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朝的统治。上书遭拒,思想觉悟1894年10月和11月《万国公报》刊登的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11月,他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第二年,策划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这表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建立组织,筹划起义兴中会首批会员宣誓入会的地点——李昌住宅。1896年初孙中山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同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inLondon),孙中山并被邀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伦敦蒙难,声名鹊起1897年春,孙中山用英文写成的《伦敦蒙难记》在英国出版,它叙述了孙中山早期的民主革命活动情况。图为《伦敦蒙难记》的封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二)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孙中山像涌现一批民主革命的思想家资产阶级革命派章炳麟邹容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涌现一批民主革命的思想家资产阶级革命派陈天华及其所著《猛回头》《警世钟》邹容及其所著的《革命军》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反清革命组织不断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蔡元培组织光复会黄兴组织华兴会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组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宋教仁孙中山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总理为孙中山;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画)前左一为黄兴,左四为宋教仁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孙中山像民族主义三民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手稿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孙中山在《民报》上发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三民主义但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三民主义民权主义不过,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孙中山于1906年在新加坡华侨中成立同盟会分会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未能解决土地问题,因此他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为此,他希望“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三民主义民生主义但是,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三民主义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投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其他十几种报刊。孙中山像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要不要社会革命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民报发刊词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因此,只能实行君主立宪。梁启超甚至宣称,“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只有劝告清政府主动实行开明专制,并进而推行君主立宪,才是中国政治的现实出路。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认为中国社
本文标题:最新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PPT75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1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