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不锈钢的耐腐蚀和腐蚀原理解说
镍与不锈钢基础知识-------镍在不锈钢中的作用镍在不锈钢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改变了钢的晶体结构。在不锈钢中增加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形成奥氏体晶体结构,从而改善诸如可塑性、可焊接性和韧性等不锈钢的属性,所以镍被称为奥氏体形成元素。普通碳钢的晶体结构称为铁素体,呈体心立方(BCC)结构,加入镍,促使晶体结构从体心立方(BCC)结构转变为面心立方(FCC)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奥氏体。然而,镍并不是唯一具有此种性质的元素。常见的奥氏体形成元素有:镍、碳、氮、锰、铜。这些元素在形成奥氏体方面的相对重要性对于预测不锈钢的晶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已经研究出很多公式来表述奥氏体形成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最著名的是下面的公式:奥氏体形成能力=Ni%+30C%+30N%+0.5Mn%+0.25Cu%从这个等式可以看出:碳是一种较强的奥氏体形成元素,其形成奥氏体的能力是镍的30倍,但是它不能被添加到耐腐蚀的不锈钢中,因为在焊接后它会造成敏化腐蚀和随后的晶间腐蚀问题。氮元素形成奥氏体的能力也是镍的30倍,但是它是气体,想要不造成多孔性的问题,只能在不锈钢中添加数量有限的氮。添加锰和铜会造成炼钢过程中耐火生命减少和焊接的问题。从镍等式中可以看出,添加锰对于形成奥氏体并不非常有效,但是添加锰可以使更多的氮溶解到不锈钢中,而氮正是一种非常强的奥氏体形成元素。在200系列的不锈钢中,正是用足够的锰和氮来代替镍形成100%的奥氏体结构,镍的含量越低,所需要加入的锰和氮数量就越高。例如在201型不锈钢中,只含有4.5%的镍,同时含有0.25%的氮。由镍等式可知这些氮在形成奥氏体的能力上相当于7.5%的镍,所以同样可以形成100%奥氏体结构。这也是200系列不锈钢的形成原理。在有些不符合标准的200系列不锈钢中,由于不能加入足够数量的锰和氮,为了形成100%的奥氏体结构,人为的减少了铬的加入量,这必然导致了不锈钢抗腐蚀能力的下降。在不锈钢中,有两种相反的力量同时作用:铁素体形成元素不断形成铁素体,奥氏体形成元素不断形成奥氏体。最终的晶体结构取决于两类添加元素的相对数量。铬是一种铁素体形成元素,所以铬在不锈钢晶体结构的形成上和奥氏体形成元素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因为铁和铬都是铁素体形成元素,所以400系列不锈钢是完全铁素体不锈钢,具有磁性。在把奥氏体形成元素-镍加入到铁-铬不锈钢的过程中,随着镍成分增加,形成的奥氏体也会逐渐增加,直至所有的铁素体结构都被转变为奥氏体结构,这样就形成了300系列不锈钢。如果仅添加一半数量的镍,就会形成50%的铁素体和50%的奥氏体,这种结构被称为双相不锈钢。400系列不锈钢是一种铁、碳和铬的合金。这种不锈钢具有马氏体结构和铁元素,因此具有正常的磁特性。400系列不锈钢具有很强的抗高温氧化能力,而且与碳钢相比,其物理特性和机械特性都有进一步的改善。大多数400系列不锈钢都可以进行热处理。300系列不锈钢是一种含有铁、碳、镍和铬的合金材料,一种无磁性不锈钢材料,比400系列不锈钢具有更好的可锻特性。由于300系列不锈钢的奥氏体结构,因此它在许多环境中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能,具有很好的抗金属超应力引起的腐蚀所造成的断裂的性能,而且其材料特性不受热处理的影响。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含量计算November25th,2009摘要:介绍了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的作用和测量方法,分析了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形成机理,重点阐述了采用不锈钢组织图和合金元素铬当量与镍当量控制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含量的计算方法。不锈钢阀门网:。1概述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较好的耐蚀性、耐热性、耐低温性及良好的易成形性和优异的可焊接性,是不锈钢系列材料中重要的一类,其产量约占不锈钢总产量的70%。不锈钢阀门主体材料几乎全部采用奥氏体不锈钢,而阀门行业对奥氏体不锈钢的认识水平,还仅涉及其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在核电站、核反应堆工程用核安全级阀门、国防军工用特种阀门以及大型化工装置中“SHA级”管道重要阀门,都相继对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母材和焊缝中的铁素体含量进行了规定。因此,必须掌握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含量的测量和计算方法。2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的作用分析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技术基础,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充分的了解和掌握铁素体的正面(有利)和负面(不利)的作用,才能正确的加以利用或控制。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的作用,对阀门来讲,最重要的方面是对焊接性能的影响,其次是对材料耐腐蚀性能、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2.1含量不锈钢阀门的承压件(阀体、阀盖和阀瓣)大部分材料采用ASTMA351中的CF类不锈钢铸件和ASTMA182中的F304和F316类不锈钢锻件,其属于18-8型和18-12型(其数值表示Cr和Ni的大致含量)奥氏体不锈钢。不锈钢按晶体结构分为奥氏体、铁素体和马氏体。奥氏体具有面心立方晶体结构,无磁性。铁素体具有体心立方晶体结构,有磁性。应当指出,冶金产品称谓的奥氏体不锈钢,并不表明它的组织结构必须是100%的奥氏体。在不锈钢阀门和零件验收时,常可见到用磁铁来吸引被检测物体,若出现有弱磁性就以此认为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其实这是对奥氏体不锈钢的一种误解,这种做法往往容易造成错误判断。奥氏体不锈钢中通常都会有一定数量的铁素体。依据《金属手册》中第三卷《性能与选择:不锈钢》,在《铸造不锈钢的性能》中指出:对于CF类铸造不锈钢,通常具有5%~25%的铁素体。为此,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将阀门用奥氏体不锈钢铸件标准的名称定义为ASTMA351《承压件用奥氏体奥氏体-铁素体(双相)铸钢》。2.2焊接性能奥氏体不锈钢在焊接中的主要问题是焊缝和热影响区的热裂纹以及耐蚀性,这类问题也是奥氏体钢工艺焊接性和使用焊接性的指标。2.2.1防止焊缝的热裂纹奥氏体不锈钢焊缝中铁素体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奥氏体不锈钢焊缝中常常需要形成一定数量δ相铁素体(4%~12%),以防止焊缝产生凝固裂纹(热裂纹)。δ铁素体是奥氏体不锈钢(含焊缝金属)在一次结晶过程(凝固过程)中生成并保留至常温的铁素体。由于铁素体含碳量很低,性能与纯铁相似,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低的强度和硬度。铁素体的有利作用是对S、P、Si和Nb等元素溶解度较大,能防止这些元素的偏析和形成低熔点共晶,从而阻止凝固裂纹产生。焊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焊接结构上,母材金属与焊材局部进行的冶金和热处理过程。焊缝中的铁素体可以有效的阻止低溶点共晶生成和减少偏析程度以及二次晶界的错位运动,因而可防止热影响区裂纹和高温低塑性裂纹。总之,焊接中的δ铁素体对防止和降低奥氏体焊缝金属的热裂纹和微裂纹作用是肯定的,它显著的改进了焊接性,提高了焊接结构的安全程度。δ铁素体在焊缝中具有一定的负作用。对于焊后需要600℃以上热处理的焊件或长期在600~850℃温度下工作的焊件,由于在上述高温下δ相铁素体会析出б相铁素体,б相具有四方结晶构造,且富含Cr造成周围Cr的贫化,引起焊缝金属的脆化。此时应将焊缝铁素体的含量控制在3%~8%,或者采用重新固溶处理,将б相铁素体溶解回基体中。2.2.2改善焊接接头的耐蚀性焊接接头是指整个焊接区,包括焊缝和熔合区以及热影响区。奥氏体钢的焊接结构常常因为腐蚀而损坏甚至报废,最常见的腐蚀类型是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由于铁素体是以分散并均布成小坑状存在于奥氏体晶粒之间,削弱奥氏体柱状晶和树枝晶的方向性,隔断奥氏体晶界连续网状碳化铬析出,从而防止晶间腐蚀,因此铁素体对提高耐晶间腐蚀的作用有好处。通过试验证明,由于铁素体对应力腐蚀开裂不敏感,因此含有铁素体的奥氏体钢焊缝的耐应力腐蚀性能优于同成分但含有很少铁素体的奥氏体钢焊缝。2.3耐腐蚀性能焊接材料(母材和焊材)中的δ相铁素体能显著改善焊缝及热影响区抗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的机理。依据同样的机理可以得出,对于奥氏体不锈钢铸件和锻件母材中少量的铁素体(5%~12%),总体上讲有利于改善材料的抗晶间腐蚀和耐应力腐蚀性能。另一方,对于某些特殊的腐蚀环境,例如在尿素和醋酸等介质中铁素体会发生选择性腐蚀,应对铁素体含量进行限制。2.4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奥氏体不锈钢中的铁素体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铁素体含量增加时强度增加,同时,延展性和冲击强度减低(表1)。利用此特性,可采用调控铁素体的含量来达到所需要的材料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铁素体含量过高会损害奥氏体不锈钢的可锻性,特别是用于大锻造比的锻件,铸坯限制铁素体的含量是合理而必要的(通常限制在3%~8%)。同样道理用于冷变形的奥氏体钢,如冷伸压、深冲压,冷拔和冷挤压的奥氏体钢,铁素体含量应进一步限制(通常限制在5%以下)。不锈钢阀门的主体(阀体和阀盖)材料,国内企业一般采用CF类奥氏体不锈钢铸件。铸件中的铁素体含量,除了有利于铸件作为焊接母材,防止焊缝热裂纹和微裂纹外,铁素体还有利于防止铸造凝固成形过程中裂纹和偏析产生,以及增加铸件材料力学性能。不锈钢阀门网。3铁素体形成机理所有不同种类的不锈钢都是铬含量在12%以上的铁基合金。铁基合金在高温下(大于800℃)基本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体-奥氏体。当温度下降到常温时,晶体结构变成体心立方体-铁素体(或马氏体)。如果在铁铬合金中加入7%以上Ni或增加C、N或Mn等一种或多种奥氏体形成元素,高温下的奥氏体晶体在常温下将处于稳定状态,即常温下的奥氏体。如果加入的奥氏体形成元素的总量(镍当量)不够多,则常温下只能有一部分是奥氏体,另一部分则是铁素体。由此得出,不锈钢的组织结构是由合金元素含量决定的。对于奥氏体不锈钢,合金元素的作用可分成两大类,即铁素体形成元素(称为铬当量元素)和奥氏体形成元素(称为镍当量元素)。两大类元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了奥氏体中铁素体含量的多少。奥氏体形成元素主要有Ni、Mn、C和N,铁素体形成元素主要有Cr、Mo、Si、Nb和Ti。Cr是典型的铁素体形成元素,也是不锈钢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所有不锈钢都是铬含量在12%以上的铁基合金。Cr的主要作用是耐腐蚀,提高抗高温氧化性能。Ni是典型的形成并稳定奥氏体元素。图1可以看出镍的作用,在图中斜线以上,所示温度下奥氏体是稳定的。在这条线以下铁素体和马氏体都具有稳定的晶体结构。Ni的作用是增强抗酸的腐蚀能力,提高抗非氧化性介质的耐蚀性,同时提高材料韧性、延展性和优良的综合性能,使它更易于加工和焊接。Mo是促进铁素体形成元素,它的铬当量为1。Mo可提高钝化膜的强度,显著增强耐局部腐蚀性。特别是抗氯离子点蚀,同时能提高还原性介质中,如硫酸、磷酸及有机酸中的耐蚀性。Mo还可提高奥氏体钢的高温强度。由于Mo是铁素体形成元素,为了平衡组织,加Mo的不锈钢中应当相应增加Ni等奥氏体形成元素含量。例如CF3M,加入2.0%~3.0%Mo后,Ni含量也增加到9.0%~13.0%。Si是强铁素体形成元素,其铬当量为1.5。Si可提高钢的高温性能和在强氧化性介质(如发烟硝酸)中的耐腐蚀。同时还可改善铸造特性。Nb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其铬当量为0.5。Nb和Ti在不锈钢中起稳定碳的作用,能优先与碳结合形成稳定的碳化物,并均匀的分布在基体中,阻止Cr的碳化物生成,防止晶间腐蚀。Nb的抗晶间腐蚀稳定性比Ti更高,Nb还可增强奥氏体钢的高温强度。Ti也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在计算时可采用与Nb相同的铬当量。C是强烈的扩大奥氏体区域元素,其镍当量为30。碳对增加奥氏体不锈钢的强度作用非常明显,但由于碳与铬非常容易化合生成碳化铬,造成奥氏体晶界贫铬,显著降低抗晶间腐蚀性能。因此,降低含碳量是防止晶间腐蚀最有效的措施,奥氏体钢含碳量应控制在0.08%以下(低碳级)和0.03%(超低碳级)。N是剧烈的奥氏体形成和稳定元素,其镍当量为30。可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增强抗局部腐蚀(点蚀及缝隙腐蚀)能力,并能减少б相析出,防止高温脆性,使奥氏体具有良好的抗敏化能力。利用N的这一特征,近20
本文标题:不锈钢的耐腐蚀和腐蚀原理解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222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