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最新预防校园欺凌制度
最新预防校园欺凌制度最新预防校园欺凌制度最新预防校园欺凌制度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预防校园欺凌制度措施为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加强法制教育,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对此类事件的预防和整治,从而切实维护文明和谐的校园秩序,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人身及财产安全,特制定此预防及处理制度。一、加强预防,防患于未然1.中小学要加强校园值班和校园巡查工作,重要时间(早上上学、中午午休、放学后至晚自习前、晚自习后)、重要场所(操场、食堂、校园超市、宿舍楼、教学楼)的巡逻和查看,并做好相关记录。2.中小学要督促学校安保人员加强校园巡视;加强对安保人员的培训考核,将巡视的频率和发现、制止突发问题纳入考核和奖惩。3.学校要在部分重要场所增加高清监控摄像头,对已有的非高清摄像头进行部分更换,从技术上提高防范、发现、制止校园欺凌事件的能力。4.加强学校督导人员督导和巡视,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上报学生发展处。5.主管领导要督促宿管人员加强宿舍管理和巡视,提高巡视频率;同时要求监控室值班人员认真负责,通过校园监控发现校园内的学生打斗及欺凌事件,要求加强与宿管、巡逻保安、行政值班人员的联系和沟通。6.中小学应要求班主任加强家校沟通和联系,发现苗头问题及时提醒,并共同教育。7.中小学要向学生公布学校“校园欺凌”救助电话。8.利用教职工会议、班主任会议、校行政会议等加强宣传教育,明确全体教职员工的全员育人职责和要求。9.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发现校园欺凌的苗头或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跟进解决,防止事态恶化。二、及时处理,教育惩戒。对已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学生发展处应及时调查处置,根据相关管理规定进行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由学校或受欺凌学生及其监护人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预防校园欺凌制度措施1.学校应加强对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力度,确保人员、安全防卫设施及时到位。2.教导处和稳安办要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研究解决学生心理疏导和矛盾纠纷排解问题。3.总务处要定期召开住宿学生舍长会议,及时了解住宿学生的困难和要求,有的放矢的实施宿舍管理,确保宿舍干净、卫生、和谐、安全。4.教导处和校团委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5.办公室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6.办公室及时做好值周领导和值周教师安排,明确相关责任人职责,确保正常上课期间,宿舍内、校园中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7.门卫人员要详实记载交接班记录和来人来访登记表,防止外来人员进入校园闹事。最新预防校园欺凌制度一、防范措施:1.一般性原则(1)建立“事前预防胜于事后处理”观念欲有效预防校园暴力行为之发生,首重建立预防观念“宁可事先花一块钱、多付出一分钟”,老师、学生均应有此认识。(2)运用团队力量防杜校园暴力结合学校所有人员力量对抗校园暴力事件;加强与学校与家庭联系,以整合力量全力教导学生;并与公安、社辅、医疗、司法等部门充份联系,以应不时之需。(3)明了学生个人特性及客观环境,以收防微杜渐之效部分学生之所以有暴力行为,必有其原因,理性、客观分析其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等,以诊断行为成因之后,方能拟定出正确之防治校园暴力对策。(4)平日以爱心、关心管教学子,消弭暴戾之气无论是父母、老师或是学校行政人员,对于学生之任何管教措施均应出于一片爱心,抱持“悲天悯人”之襟怀,善待之以恒,而且最重要者,必须让对方体验得到那份爱心与热忱。(5)使学生相关人士信赖进而配合学校管教措施为发挥整体预防之效果,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获得与学生有关之人士的信赖,让他们成为教育辅导之助力而非阻力。(6)管教作为应兼顾学生自尊心对于偏差行为学生之处分,尽量做到维护其自尊心基本要求,避免过于严重之处分与苛刻之指责,可以有效避免因“无地自容”愤而行凶事件发生。(7)加强被害预防教育,强化师生防卫警觉经由普及被害预防教育灌输,使学生具备基本防范被害常识,因而校园找不到被害对象,如斯也可以避免许多因利于施暴者实施校园侵害事件,维护校园安全。2.家庭方面(1)健全家庭教育,培养子女健全人格学生家长应深刻体认一项事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基础,有了健全家庭环境,才可能有健全人格之子女,因此家长应设法努力营造融洽家庭气氛,以子女教养为第一要务,让子女对家庭有充分归属感,可有效避免子女产生各种偏差行为。(2)以身作则,引领子女养成尊师重道美德“身教”、“境教”之重要性应容大家无庸置疑,负责子女管教重责大任的父母,本身对于子女之老师或其他老师应持尊敬态度,才可能让子女养成尊师重道美德,也才不会有对学校师长施暴事件发生。(3)勿滥用暴力管教子女,产生不良学习效果对子女为适当体罚,有时对于子女的一些偏差行为的确能发挥管束之效果,但体罚却非万灵丹,滥用体罚或实施严厉惩罚,除了可能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外,还可能让子女充分学习暴力,进而增长校园暴力事件发生。(4)主动配合学校各项措施,积极参与学校举办活动为确实掌握子女行为状况,学生家长应主动随时与学校联系,以了解子女在校表现,以为家庭教育之参考依据;对于子女学校所举办活动,应设法亲身参与,这样才能收全面整合教育效果。3.教育机构方面(1)改善学校人文物质环境在精神环境方面,塑造优良校风与班风,倡导校园伦理;在物质环境方面,布置优美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发挥境教的功能,学生便不愿以暴力破坏纯净的校园。(2)提升教师素质,促进师生良好关系建立合理教师期望水准,并督促教师能够在任教科目不断进修、成长,提高教学绩效,以获得学生敬重;采行适当专业领导,慎用处罚,重视师生双向沟通,增进情感相互交流,促进师生和谐关系。(3)落实校园危机处理教育增加对校园暴力问题严重性认知程度,实施校园安全教育,强化师生处理校园暴力问题的应变能力;并设法在各校设专线咨询电话及申诉中心,以强化校园暴力事件辅导,减少暴力事件重演不幸情况发生。(4)加强学生自我控制暨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加强学生法纪教育,使他们确实学习自我负责的态度与及良好自我控制能力;教导学生妥善控制情绪,多结交益友,并教导他们正当处理人际关系经验。(5)适时修订不符时宜校规,引导正视学生偏差行为教育实务之经验告诉我们,校规不彰也是校园暴力来源之一,教育机关应该经常检讨校规恰当性,对不合理、不符时宜、不清楚、无可行性的校规加以检讨修改后,确实执行成为首重之务,予暴力潜在学生一个不敢实施暴力行为空间。(6)落实学生正当休闲教育加强课外活动或各学生社团活动多元性,培养学生正当之休闲兴趣与能力,积极方面可以从而陶冶学生性情,消极方面则可供学生在参与有意义之活动之际,发泄多余精力,避免产生暴力行为。(7)全力扫除引发校园暴力情境学校可结合当地治安机关力量,强化校园门禁管制、巡查之措施;加强照明设备,减少犯罪死角,从而有效终止暴力行为实施场境。(8)举办家庭学校沟通活动,加强亲子教育学校及有关社教、文化机构,应多举办如亲子活动,并请学者专家讲授亲子教育,使父母了解青春期少年的身心特质及心理需求,学习与子女沟通的方法、有效的管教方式,积极建立起对子女的正向影响力,避免子女产生暴力行为动机。(9)结合家庭力量,提升适应不良学生之辅导绩效教育机构除加强专业辅导人员训练,落实学校辅导工作之外,还应运用热心家长组成义工服务方式,实施电话咨询、家庭探访,或特别适应不良学生、功能不完整家庭的辅导及支援工作,扩充辅导资源并提升辅导成效,降低学生进一步实施暴力行为之可能性。4.社会方面(1)强化大众传播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大众传播媒体应担负起提升民众文化道德水准责任,多安排有益少年身心健康节目,审慎处理传播内容,勿为不良导引,尤其是有关涉及师生间冲突之新闻。(2)扩大推展文化道德涵养之活动鼓励各机构、公益社教团体等,提倡富而好礼、勤俭、朴实的社会风尚及活动,使少年学生在纯净的大环境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薰陶,除掉社会暴戾之气。(3)提倡正当娱乐休闲教育有关单位应妥善规划少年休闲活动,提倡正当休闲教育,并提供适当的场地与专人辅导,使少年学生精力得有正当发泄管道。(4)全力扫除引发暴戾之气不当场所二、处理方法1、受害者自身的觉醒和保护自己勇气。坚决让自己的人格与其他人处于平等地位,对于不公平事件绝不忍让。除非自己内心非常愿意,否则不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2、增进师生们对社会正义问题的理解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任何环境和群体,同类或同龄人之间的行为一定要公平合理。3、提高交往能力,受害者要通过与同伴沟通,让同学认识到骚扰、折磨与自己不同的人是错的,那么欺凌问题就得到解决了。4、受害者要积极向老师联系。最新预防校园欺凌制度1.建立长期学习制度。不断加强有关防治校园欺凌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觉悟。从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高度出发,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学生,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检验自己,做到廉洁从教,为人师表。2.开展防治校园欺凌自查制度。各班级定期(每周)自查预防情况并上报。3.学校建立定期排查制度。以月为单位学校组织专人小组进行形式多样的排查和当面反馈制度,对查出问题严肃处理。4.实行防治校园欺凌奖惩制度。对于防治校园欺凌活动中表现较好的班级或学生给予奖励,对于防治校园欺凌活动中表现较差或出现问题的班级或学生取消学期末评优。情节严重交公安机关处理。5.建立信息公开制度。随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学校面向社会教师家长学生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增加社会监督透明度,方便学校及时快捷的处理突发事件及问题。
本文标题:最新预防校园欺凌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224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