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6(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思考:1、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是什么?2、大革命失败后,党为挽救革命做了哪些工作?坚持革命领导权、坚持武装斗争坚持武装斗争,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八七会议的内容和意义。2、土地革命的内容和意义。①时间:1927年8月1日②领导:③经过:④意义: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一、南昌起义二、土地革命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政权建设1、“八七”会议①召开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②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③意义:指明了党前进的方向;是重要的转折性会议都以城市为进攻目标,而城市敌人力量强大。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秋收起义①领导:②地点:③概况:毛泽东湖南、江西边界进攻长沙损失严重,改向山区进攻创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巩固: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为什么都没有成功?给中共的教训是什么?教训: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毛泽东上井冈山3、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1)土地革命内容:影响:(2)根据地经济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内容:目的:(3)武装斗争:战术:结果:毛泽东在井冈山做些什么?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使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得到土地,革命积极性高涨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红色政权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三次反“围剿”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基础依托前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斗争形式)(中心内容)(战略基地)关于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时间:1931年冬地点:江西瑞金标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内容:1)成立临时政府2)制定宪法大纲3)定都瑞金4)毛泽东为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军委主席影响:正式建立了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背景:十几块根据地的建立,前三次反围剿的胜利(4)、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如何形成的?★理论总结-------“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核心内容)根据地建设1)形成“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2)开创中国正确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1、主要内容:2、影响: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三、红军长征2、经过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会宁会师遵义会议胜利会师3、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1)时间:(2)内容:(3)意义:1935年1月纠正了……,肯定了……取消了……,选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毛泽东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毛泽东4、长征的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转折点(2)播下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播种机(3)革命新局面开始了----新开始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1、某旅行社新推出“重走长征路”的旅游线路,按照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历程,该线路所经过地点的先后顺序应是()①泸定桥②瑞金③遵义④吴起镇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2、200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下列哪个地点他们没有经过()A、江西的瑞金B、江苏的南京C、贵州的遵义D、陕西的延安BB3、下图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人群像,他们从左起分别是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这座群像最有利于纪念()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会师C.南昌起义D.湘赣边秋收起义C4、如图所示,1929~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D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B、纠正“左”倾冒险主义路线C、坚持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D、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2006年是北伐战争开始80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阅读下面两幅历史地图,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图一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图二红军长征路线图(1)图一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分析说明其转移的背景和所取得的重要革命成果。由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背景: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进行北伐,北伐胜利进军。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2)图二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又发生了怎样的转移,简要说明这次转移和完成的主要原因。这次转移的完成有何意义?完成的主要原因: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华和骨干;宣传了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火种。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转移的主要原因:王明“左”倾错误造成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3)依据图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在转移中遇到和克服了哪些方面的艰难险阻。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党内的“左”倾错误;恶劣的自然条件。思考: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各自特点是什么?有何共同特点?它们的失败给了我们怎样的教训?两次起义有何重大意义?各自特点:南昌起义继续沿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号,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共同特点:以攻打敌人的中心城市为目标经验教训:中国革命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行不通,不能坚持“城市中心论”重大意义: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揭开了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课程标准:概述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毛泽东选址井冈山的原因:从地理角度看:1.井冈山地处湘赣边境,属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2.此处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资源充足;从政治角度看:1.群众基础好,大革命时期边界各县建立过党组织和农民协会;2.距国民党统治中心较远,国民党对这一地区的控制相对较弱;3.当时正值军阀混战之时,当地军阀外调,造成兵力空虚,更为根据地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从地理角度看:1.这里“人口不足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缺乏大部队的物资保障。2.也不利于红军的扩展,缺乏回旋余地。特别是随着红军的扩大,其弱势日趋明显。从政治角度看:工农革命军中农民成分居多,其小生产者弱点明显,不利于革命军队的发展。思考:《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有哪些?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原因何在?哪个省涉及到的根据地最多?现象:1929—1932年间中国革命得到迅速发展,严重威胁了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地区;远离中心城市,主要分布在几个省份的交界之处。原因:北伐战争的影响;这些地区敌人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易发展革命力量江西省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开创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①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②1927年下半年,中共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③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并提出了著名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右倾错误和“左”倾错误两者都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内出现的脱离客观实际、违背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的思潮、路线。右倾错误:表现为思想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的客观实际前进;行动上屈服于敌对势力的压力,放弃原则,不敢斗争,甚至屈膝投降。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左”倾错误:“左”本来是与右相对立,是革命过头,超越了客观实际的需要,陷入空想和盲动,就走向了反面,成为“左”倾错误。在行动上表现为惟我革命,扩大打击面,搞过火的斗争,实行冒险主义。如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是大革命失败后到土地革命兴起。第二次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两次严峻考验。两次失败都曾使党的力量受到极大削弱,几乎濒临覆灭的危险。但两次危机中共都依靠自身力量,使革命转危为安。两次转变表明:⑴脱离实际,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的做法是错误的,政策和策略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⑵毛泽东在这两次历史性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思考:十年内战时期两次扭转危机转变的比较。
本文标题: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29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