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读王阳明心学有感近期深公司开展了以“知行合一”为主题的讲座,会后给青年员工下发一本名为《王阳明心得》的书,拿到书后翻看了几页,一下子被迷住了,选读几篇之后,意犹未尽。在会前,对王阳明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一搜索才知道原来是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又名叫王守仁,因为号阳明子,人们一般尊称他为阳明先生。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卒于1539年,享年57岁。王阳明是和孔子、孟子、朱熹并列的圣人,合称孔、孟、朱、王。王阳明主要活动于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知行合一”主要是针对社会上言行不一的弊端提出来的。不止在当时,就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里,在我自己身上,就存在很多“知”于“行”不合一的情况。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一、自身能力够。明知道应该去解决某个问题,完成某件事情,可是不到目的,行动上没有什么进展,面对问题没办法解决。二、思想上的怠慢。有能力去完成的,有意识要把事情做好,可是思想上的弦松懈了,想着能马马虎虎简单处理就不把事情做到细致。知与行,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而要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能够静下心来,“诚意格物”,摒弃自己的私心杂念,这其实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修养观点。光是自己坐在那里想还是不行的,如果人老是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坐久了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喜欢安静,讨厌活动”,甚至成为“痴呆汉”,因此人还要多多“事上磨炼”,做到“知行合一”,这才是道德的完成。王阳明指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为知。”他认为,人在道德修养上要多多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实践,倘若只是空想,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乱了,不去努力实践,那平时所想的功夫,也就没什么意义了。王阳明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这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他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但是,倘若这个人此时转念,畏惧艰险,或者因为和孩子的父母关系不好而不前往,就是有“知”而“无行”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自觉克制各种私欲,不让它们危害自身的道德修养。他提出人要自觉检讨,坚决改正,只要这种“省察”工作时常、及时地进行,经过一段时间,人就会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倘若省察不够及时,已经犯了过错,也并不是件不光彩的事。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道德过错,关键是能够勇于改过从善。悔悟是去病之药,然而,光悔悟还是不够的。倘若只是悔而不悟,或悔而不改,则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因此,改之为贵,只要能改正自己的过错,仍然可以取信于人。在工作当中,我们更要谨慎细致,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工作上的任务先理清思路,想好要怎么做,把具体的计划和要注意的事情想清楚。多思考是必须的,但也是不够的,还得真正的在行动上体现出来。知而不行,则无法验证所知,所知则非真知。而不知而行,则无需多说,碰运气的东西迟早失败。然后,知行合一再揭示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统一性。如果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知”,则必然无法“行”得好。解决办法只有消除了那个反作用的“知”。如武术讲究放松,目的就是消除那个反作用的僵硬死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水是冷是热,不去喝一下,这叫无知无行。知道水是冷是热,不去喝一下,叫有知无行。知道水是冷是热,亲自去喝了,这就是知行合一。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时常用这个思想鞭策自己,融会贯通并体现在自己身上,自然而然也就朝着高效、细致、全面不断提升。
本文标题: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333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