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军队文职考试知识总结——汉语言文学
语言学概论第一章语言的本质一、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二、语言符号的性质1、符号:可感知的,具有专门意义的形式,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2、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和以书写符号文字形态出现的书面语;语言符号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4、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要表达的复杂意义都要通过符号序列的形式体现。5、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语言符号系统性的体现:第一,从语言的层级看,语言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语言可以分为两层,底层是音系层,上层是音义结合语法层,语法层又分为三级,层和层、级和级之间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第二,语言要素内部各个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第三,各个单位之间的组合具有功能上的联系,同时一个单位具有某种功能不能孤零零的,往往有许多具有相同功能的单位形成一个聚合,可以互相替换,每一个词,都处于组合与聚合的焦点上,既可以同别的单位组成更大的结构,又可以通过别的单位替换。语言单位的组合与聚合,体现出了语言的系统性。6、组合关系:若干语言符号按照时间线条,前后相接组合起来的关系,是一种存在于实际话语中的横向结构关系。聚合关系:使之若干语言符号在组合结构的某一环上能相互替换且保证结构关系不变,由共同组合功能而自然聚集,是语言符号的一种纵向分类替换关系。第二章语音一、语音四要素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2、音强:是指声音的强弱,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幅度大小。3、音长:是指声音的长短,它由发音时物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所决定,发音体振动时间长,则音长越长,否则就越短。4、音质:也叫音色,是指声音的本质特征,是一个音与其它音进行区别的最根本的特征。二、音素的发音特征1、发元音的时候,声带发生震动,发音器官的其他部位不形成阻碍;发辅音的时候,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造成阻碍。2、发元音的时候,发音器官各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发辅音的时候,声道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器官特别紧张。3、发元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因而气流较弱;发辅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必须克服某种阻碍才能通过口腔或鼻腔,因而气流较强。三、音位的组合与聚合1、组合关系:(1)音节:由音位组成的语音单位中最小的结构单位,也是从听觉上感受到的最自然的单位。(2)语流音变: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受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邻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的变化。——同化、弱化、异化(3)韵律特征:是指言语声中的语调、语速及时长等特征。当我们聆听言语时,我们不仅听一个个独立的音素,而且还关注语调、语速、时长等线索,这些信息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识别并理解词语。2、聚合关系(1)区别特征:指具体语言中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2)音位的聚合群: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单向、双向聚合第三章词义一、词汇与词义1、基本词汇:基本词汇里面的词是一个民族人民日常都在使用的。它不容易起变化,比较稳固。(天、地、日、月等)特点:全民常用、稳固、能产2、一般词汇:新词(电视),古词(摒弃),外来词(瓦斯)以及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词等。3、词的词汇意义词的意义可以分成两类: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词汇意义的主体部分是词的“概念意义”,也称词的“理性意义”。词的概念意义是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首先,它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类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其次,它对于说一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最后,它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4、词义的概括性: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在词义的概括中八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进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中心明确,边界不清);全民性,词义对语言社团全民一致。二、词义的聚合1、多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也可以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象,前者在语言中表现为单义词,后者表现为多义词。2、词义派生的条件:词义的派生首先要有现实的基础,这就是派生义和派生它的那个意义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有联系。其次,现实现象的这种联系怎么被用来作为派生新义的线索,与语言社会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以及人的思维活动、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有关,因而表达同一类现实现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各有自己的派生历程。3、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习—鸟反复地飞—反复练习、复习)。转喻:转喻的基础不是现实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4、同义词: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反义词:意义相反的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三、词义的组合1、词语搭配的条件:语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词语搭配一方面要受到语法规则的支配,另一方面姚守刀语义条件的限制。词语搭配还涉及每个语言词义系统内部义场的特征,要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还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2、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客观性和民族性。语境:首先是指话语的物理语境,又叫做“言谈现场”,物理语境指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以及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其次,语境还包括话语语境。话语语境是指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语境还包括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第四章语法一、语法和语法单位1、语法结构的规则性:语法规则是客观存在的,使用者必须共同遵守,违背这种规则,就会使听话者感到别扭甚至产生误会。语言学家的任务只是归纳整理客观存在的规则,选择恰当的方式把它们描写出来。语法单位相互连接起来构成更大的语言片段的规则叫做语法组合规则。语法单位的归类规则就是语法的聚合规则。2、词与语素、短语的区别:语素: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词:一级语法单位,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分为两部分,词以上的规则叫做句法,词以下的规则叫做词法。词组:词的组合,是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本身而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二、组合规则1、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构词法):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词根和词缀(派生词缀—构词语素、屈折词缀—变词语素);根据语素是否可以单独成词,可分为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1)由一个词根语素或一个词根语素加上屈折词缀构成的词成为单纯词。(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组成的词称为合成词,其中由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称为复合词。(3)由由词根语素和派生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称为派生词。2、短语的五种基本结构类型主谓结构——陈述——张老师来了述(动)宾结构——补足——学习开车偏正结构——修饰——人民的力量联合结构——并列或选择——北京、上海、天津述补结构——支配——急哭了3、语法结构的意义:语法单位本身所具有的语法上的意义及其在组合中产生的通过与法形式来体现的关系意义。语法结构的形式:体现特定语法意义的方式—选词、词序、虚词和词形变化4、句法组合的层次性:词-词组-+语气等成句范畴的表达形式-句子递归性: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同样的结构层层嵌套。三、聚合规则1、词类的划分: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区别词、状态词共9小类是实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4小类是虚词。另外还有两类特殊的词,即拟声词和叹词。形态变化的主要形式:形态变化是词与词组合时词的形式上发生的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形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是附加词尾,如book加词尾变成books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第二是内部屈折,如make变成made表示过去时,第三是异根,如I变成me,表示宾格;第四是重叠,如走-走走。3、语法范畴: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常见的语法范畴:性、数、格(名词具有的)、时、体、态、人称(动词具有的)。四、语言的结构类型与普遍特征1、语言的结构类型:(1)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词的词序很严格,不能随意变动——汉语、彝语、壮语、苗语(2)黏着语——没有词内部的屈折,每一个语法范畴义都由一个粘附语素来表示——土耳其语、日语、朝鲜语(3)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一个屈折词缀能同时表达好几种语法范畴义——俄语(4)复综语——一个词往往由好几个语素编插黏合而成,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一个词往往构成一个句子——美诺米尼语2、语言的普遍特征一切语言都有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的基本区分,尽管不一定有形态的标记。一切语言都至少有由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句子。一切语言都有形容词性词语修饰名词性词语,副词性词语修饰形容词性词语。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动词性词语全部或一部转成名词性词语;把动词性词语转成形容词性词语。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几个名词性词语连在一起,把几个动词性词语连在一起。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和疑问句,都能够把某些句子变成祈使句。一切语言的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都至少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第五章文字一、文字和语言的关系1、文字“文字”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一个的字,一是指语言的视觉符号体系。2、作用第一,文字的发明克服了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以来,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相互交际。第二,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得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第三,文章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一种文化如果没有文字,就如一个人不识字。文字的出现,人类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文本进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大容量地传承文化,而且加深了思考的深度提高了大脑的能力。二、文字的起源和发展1、文字的起源:实物记事:结绳、结珠图画记事:台湾布农族的图画刻画符号:大汶口文化自源文字——古苏美尔文、古埃及文、中国甲骨文、美洲玛雅文他源文字——意音表词文字、辅音文字、音位文字2、文字的发展(1)表意阶段——象形字、会意字(2)表意兼表音阶段——假借字、形声字(3)表音阶段——音位文字,英文字母;音节文字,日文假名第六章语言的发展演变一、语言分化1、语言演变的特点:渐变性、不平衡性2、社会方言:各个言语社团的语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3、地域方言;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地域分支,如果处于不完全分化的社会条件和同一语言的心理认同之下,就叫做地域方言。4、亲属语言: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存在于社会完全分化条件下的、说话人认同为不同语言的地域分支。5、语言的谱系分类语言的谱系分类法也叫“发生学分类法”,是语言分类法之一。它根据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分为若干个语系,语系之下又按亲属关系的远近分为若干个语族,语族之下分为若干个语支,语支之下是语种。二、语言统一1、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2、共同语:共同语指一个部落或民族内部大多数成员所共同掌握和使用的语言。它是在某个区域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口语的形式逐渐形成的。三、语言接触1、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借词也称外来词,指的是语音形式和意义都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如葡萄、石榴等。借词常见形式:1)音译:即用汉语近似音节转写外来词读音。沙发(sofa)、芭蕾(ballet)2)音译加汉语语素:即先音译外语中的词,另外再加上一个表示类名的汉语语素,使词义明确。如卡片(card)
本文标题:军队文职考试知识总结——汉语言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342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