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简史德国的义务教育始于6岁。此前,上学是自愿的,也非公共教育中的一部分。然而约75%的3岁儿童与80%的5岁学童都接受过某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在德国的历史悠久,而且十分发达。德国是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的发祥地,自1837年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创建幼儿教育机构后,德国的学前教育就对世界各地的幼儿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在福禄贝尔之前就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它可以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之前。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中,母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直到中世纪结束、文艺复兴前期,家庭教育始终是幼儿早期教育中的主导形态。16世纪,最早发生于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革期间,德国宗教派别共同体(再浸礼派)中出现了最早的集体幼儿设施。再浸礼派根据所有不带有信仰的圣礼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认为对刚刚出生无信仰能力的幼儿举行洗礼是徒劳的,强调生下来就进行教会洗礼的幼儿待到成人期,必须接受再洗礼。为躲避宗教迫害,再浸礼派迁移到南麦伦地区。因为世俗的压力和贫困,他们创办了共同的教育设施,对所有教徒的幼儿实行共同教育。在这个机构里,他们注意幼儿独立自理能力的培养,强调幼儿健康和幸福的公共责任,这在德国当时的幼儿教育中是一个亮点。在其他地区,学龄前的教育仍主要在家庭中进行。进入18世纪,德国主要实施强迫教育。在一些法令中明确要求5岁儿童就必须到学校接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这样,学龄前儿童(5、6岁)就提前进入到正规学校接受不同于学前教育的正规教育。18世纪末,泛爱主义出现于德国。泛爱主义者接受卢梭的思想,反对压抑儿童身心发展的经院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教育,强调教育的最高任务在于增进人类现世的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的健康乐观的人。和卢梭一样,泛爱主义者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要求热爱儿童,以顺乎天性为出发点来安排学生生活,让儿童得到自由发展。在泛爱主义者所办的学校中,以鼓励儿童的积极性为教育的主要凭借,以奖励好的行为来代替体罚;它的教学方法在于使学习变成有趣的游戏,特别是语言教学;法文和拉丁文要通过日常应用来学习;户外活动和游戏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对德国后来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18世纪到19世纪初,德国出现一批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如康德、赫尔巴特,他们都对幼儿教育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康德认为:教育是塑造新人并进而改良社会的重要工具。他批判了家庭教育的弊端,主张发展公共教育,要求挑选受过良好教育并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办理学校教育;他同意泛爱派的主张:重视幼儿的保育,重视儿童的游戏,认为游戏是实施儿童体育、智育、德育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之一;另外,康德对儿童德育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受卢梭自由教育思想的影响,反对对儿童进行“奴性的约束”,但儿童的自由必须是有节制的,因为儿童的本性除了善的倾向外,还有一种动物性冲动,如果听任野性的冲动自由发展,儿童就会成为一个无理性的人。康德的思想对后来一些教育家(如赫尔巴特)产生了重要影响。赫尔巴特在其晚期著作《教育学讲授纲要》第四部分按年龄阶段论述了普通教育,其中第一、二章专门论述了婴、幼儿(0——8)教育。他主张0——3岁的教育主要包括体育、智育、德育,尤以体育为重,智育包括有感官教育和语言教育,德育则强调把握分寸和服从成人;4——8岁则主要进行德育和智育教育。19世纪上半期,冠以各种名称的幼儿教育设施已遍布德国各地,其中最应给予关注的有1802年被称为“巴乌利美设施”的保育所和1819年瓦德蔡克设施。从1824年《一般学校新闻》上重登伦敦幼儿学校协会的创立宗旨,1826年J?威尔托哈伊马用德文翻译并出版维罗达斯比的著作开始,德国的幼儿教育受到了英国的重大影响,引起了德国幼儿教育设施真正发展的开端,开创了幼儿教育论的高潮时期。在这期间出现了弗利托娜的幼儿学校运动和阿尔古斯堡的托儿所——魏尔特的活动和思想,被誉为“幼儿园之父”的福禄贝尔的思想也逐渐成熟。福禄贝尔深受裴斯泰洛齐思想的影响,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1837年,他在家乡附近的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1840年将它正式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这成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幼儿教育机构,标志着幼儿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幼儿园的工作中,福禄贝尔逐步形成了包括游戏和唱歌、玩具“恩物”以及作业的幼儿教育体系;同时,他还在幼儿园中组织了训练幼儿教师的工作。他先后著有《人的教育》(1826)、《慈母曲及唱歌游戏集》、《幼儿园教育学》等幼儿教育专著。福禄贝尔促进了德国学前教育事业质的飞跃,同时也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首创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幼儿园,并且组织了训练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在幼儿园实践及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幼儿教育学,使它成为教育理论中的一个独立分支;他还积极进行了幼儿教育的宣传活动,提倡发展幼儿社会教育,引起社会重视入学前儿童的教育;他确定的游戏和作业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活动形式,他的恩物、作业和幼儿玩具被广泛采用,成为幼儿园不可缺少的设备;福禄贝尔重视儿童的积极活动,重视游戏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强调儿童的天性,遵循其自然发展规律,这一切都为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自福禄贝尔之后,学前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也逐渐走上正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德国政府趋向保守和反动,在此形式下,德国教育一度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由于幼儿园曾获进步势力(包括反对党)的支持,导致当局不满。1851年8月7日,普鲁士政府以“灌输无神论”及政治上有破坏倾向等莫须有的罪名,查封福禄贝尔幼儿园,直到1860年才取消禁令。随后,各地纷纷成立福禄贝尔幼儿园团体,将幼儿园运动推向深入发展。柏林福禄贝尔主义幼儿园妇女促进协会于1860年成立。1861年,该协会设立四所幼儿园和一个幼儿园师资培训机构。1863年,家庭教育和民众教育协会亦告诞生。该协会的目标是根据福禄贝尔的思想,致力于幼儿教育的全面改革,包括:设立幼儿园和幼儿园师资培训机构,创办以福禄贝尔方法为指导的儿童游戏场,使幼儿园向民众化方面发展,以及将福禄贝尔方法引进女子学校等。至1869年,该协会共设立7所幼儿园。到1870年,培训幼儿园女教师200多人。1874年,上述两个协会合并为柏林福禄贝尔协会。1871年,以别劳夫人为核心的教育协会总会成立,开展运用福禄贝尔教育原理进行全面教育改革的运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前,德国的幼儿教育机构呈多元化之势。除幼儿园外,还有一些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收容幼儿的慈善机构及幼儿学校等。一战后,魏玛共和国成立,开始对幼儿教育进行整顿。1922年,德国政府制定《青少年法》,使幼儿园得到极大发展,成为德国幼教中的主流。二战后,德国的学前教育主要在幼儿园及学校附设幼儿园(或学前班)实施。此外,还有多种形式的其他辅助幼教机构。1966年后,在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诸如开端计划、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下,德国日益重视幼儿教育。1970年,联邦教育审议会公布了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全国教育制度改革方案《教育结构计划》,将3——6岁的幼儿教育第一次纳入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到1980年,全联邦已有近80%的幼儿入园。在当今世界普遍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强调在与他国人才竞争中不使本国儿童失败在起跑线上的国际大背景下,德国也大力扩建幼儿园、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尽管德国今天并没有按《教育结构计划》把学前教育机构纳入学校教育系统,然而,德国在学前教育的指导思想上、教育内容上、方法上等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据统计,1960年,联邦德国100名儿童平均只有33个幼儿园位置,1990年达到了76个位置,原民德为95个位置。
本文标题:德国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367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