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6中考语文 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作品阅读 专题二 小说阅读(四)练习课件
小说阅读(四)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幸福的篮子①有段时间,我极度抑郁,几乎不能自拔。我怀疑一切,对一切都不满意。我想逃避这个世界,我甚至怀疑这个世上还有没有“幸福”这个词语。②那天,我觉得内心堵得慌,沉沉地好像失去了什么,忧郁与悲伤主宰了我整个情绪。于是,我去公园散步,想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舒散一下内心的忧郁。走在公园的小路上,风很大,树叶沙沙,满地黄叶,到处笼罩一种沉闷而忧伤的气氛,让人感到满目凄凉。③我承受不住这种窒息般的忧郁,于是,我逃离了这条小路,登上山坡,在一个金黄色的小亭子下,找个空位子坐下,我拿出随身带的那件快要完工的刺绣桌布,飞针走线地绣起花来。绣花是我那时打发时光的唯一方式,我渴望在一针一线中,能将我的生活缝起来,能将我的生命打包并严严实实地裹起来。时光在穿针引线中溜走,直至夕阳拉长了我的影子,但我的心情并没有平静,我内心的忧郁一点也没有减少。于是我准备回家。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来。④“如果你不急着走的话,我可以坐在这儿跟你聊聊吗?”她说。⑤“您,有什么可以聊的呢?”我望着她,内心有一种本能的迟疑与拒绝。⑥她在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你好长时间了,真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像你这样的可真不多见。”⑦“什么不多见?”⑧“你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忽然看到柔和的阳光下,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朴素的白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篮子里。”⑨“什么?幸福篮子?”⑩“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你。你希望自己幸福吗?”⑪“当然希望,可是,我没有幸福……”⑫“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只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怎样才能幸福。我给你说一说吧,算是对你的奖赏。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也不只是爱情。你这么年轻,也许会以为爱就是幸福,其实不全是这样的。”⑬老太太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当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对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会神地绣花儿,我心里就感觉到:这情景很美!我的心就想向你微笑了。于是,我就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为了以后能一遍遍地回忆,我把它装进我的幸福篮子里了。这个篮子里,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它们就像一粒粒的珍珠,发着闪闪的亮光,脑子里的阴暗就会被这亮光赶走,你就会相信整个日子都是亮通通的。每当我难过时,我就打开篮子,将里面晶莹剔透的珍珠细细品味一遍。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想到它,那种美好的情景便会立即重现,我就会看到,在绿绿的树叶与洁白的雕塑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我就会想起阳光透过椴树的枝叶洒在你的衣裙上;你的辫子从椅子后面垂下来,几乎拖到地上;你的凉鞋有点磨脚,你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弯着,因为地面有点凉。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没有想到的细节……”⑭在老太太描绘“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我心里出现了一抹暖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⑮“太奇妙了!”我惊呼起来,“一只装满幸福时刻的篮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吗?”⑯“是的!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但这样的记忆需经过训练才行,所以我就发明了这个心中的幸福篮子。”⑰我谢了这位老太太,朝家走去。回家路上我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我发现,原来,在我的生命中,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只是,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拂去灰尘,晶莹发亮,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⑱我往我的“幸福篮子”里投放了一颗最耀眼的珍珠!(1)通读全文,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地点情节心情公园小路上散步①金黄色的小亭子下②变得平静③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④①忧郁悲伤②与老太太交谈③回家路上④变得快乐(2)细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①文中说“我渴望在一针一线中,能将我的生活缝起来”,“我”为什么要将“我”的生活“缝”起来?“缝”字在表达上有何妙处?因为“我”极度抑郁,想逃避这个世界。“缝”字一语双关,将“缝”的动作与“我”内心情感封闭、逃避生活的心态巧妙地结合起来,更显生动形象。②文章第⑰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活中的美好回忆比做“珍珠”,把忧郁逃避的心态比做“灰尘”,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我”摆脱了不良情绪的困扰,开始变得乐观的心态转变过程。(3)纵观全文,概括文中老太太形象的特点。谈谈你对文中“幸福的篮子”的理解和感悟。老太太形象的特点:乐观,自信,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善于帮助别人。__文中“幸福的篮子”其实就是指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能记住这些美好,让自己时常保持快乐、幸福的心态。这其实是一种乐观积极的处世态度。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复杂的,生活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许多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我们要善于摆脱不良的情绪,要善于发现美好的东西,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2.(2015·金华五中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集中营的课堂程刚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⑥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就充满了仇恨。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的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地点情节主要事件学校开端看见沙宁老师被捕集中营门口发展①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集中营里面高潮②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示例一:“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作用)交代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表现了谢达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__示例二:“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作用)交代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①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表现赛夫为地下组织遭破坏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②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的出乎意料、发愣的神情;同时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意图的疑惑不解。(或:沙宁老师对谢达说“我来上课”的心领神会)(4)“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__作用: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表明了地点的特殊性:集中营是关押囚犯的地方,课堂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
本文标题:2016中考语文 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作品阅读 专题二 小说阅读(四)练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39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