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2020-6-16-1-第一篇先秦哲学一:易经1易经的符号是卦画,文字是筮辞,卦画有两个基本符号,即两种爻。由三爻组成一卦,共有八卦(经卦),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重演变而成,两种爻经过后来的发展,逐步成为阴阳的代表。2后来经过伯阳父的发展与改造,融入了“气”的观念,至此,“气”“阴”“阳”成为一个体系。他认为天地间有一统一的“气”,叫“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次序,人事秩序的混乱会导致天地之气的失序。天地之气中,有一部分叫阳气,有一部分叫阴气,有了“阴”“阳”气的相互关系之后,人们就普遍使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经过一段的实践,春秋哲人开始用阴阳二气来解释宇宙。3由此也就开始了中国对宇宙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宇宙自然论不是原子论、构成论,而是气论、生成论。“气”与“阴阳”的范畴表达了一种宇宙的秩序和关系,便于说明宇宙的的生成演化。“气”具有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弥论天涯能质混一的特性,是能动的、生机的、连续的、整体的。“阴阳二气”的表述则把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规定为内在的诸种力量中的主要的相互克服、制约,这两种力量又是交互作用,相互补充和促进的。但在一系统中需保持均势和平衡,任何一方偏胜,不能“交通成和”,则失去正常的秩序。这样一种比较完整的思想论述便于说明自然、人事、社会之间也处于一个大系统之中。4当然,春秋时期也有思想家把天道和人事分开处理。5早期易经的思想是由宗教演变而来,是占卜之中总结出来的。而宗教在原始时期又与政治联系十分紧密,后来的易经中事物的辩证联系也就运用到了政治基础-即九功(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之类的事物之中。即研究宇宙的天道与人间的人事联系起来的。6人们总希望能从某种终极意义上去把握关于天和人的一些现象。在易经早期,但萌发了我国五行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这种“五行”思想也运用到了人事之中。7易经作为我国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一些优秀思想对于我国以后的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我国哲学发展的一个线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二:孔子1生平:(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官至“天司寇”,负责全国司法、刑狱及治安,幼时无常师,主要接受三代文化,特别是周代的礼乐,曾开我国“私学”之风,后游历列国,推行其治国思想,游历之后,回到故地,著书讲学。2天命论:人之为人,不能没有超越的向往,即终极关怀,亦即,支撑生命的信仰信念,孔子继承了三代天命观念的传统。一方面,保留了“天”的神秘性和对于天、天命的信仰、敬畏,另一方面又修正了周代关于天帝天命只与天子、诸侯、大夫等贵族阶级有关的看法,而使每一君子直接地面对天帝,在人生的道路上由“畏天命”进而“知天命”,肯定了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要求。孔子的“天”关涉到人的类本质和类特性,首先是宗教性和道德性,把对超越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气结合起来,把宗教性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性。在孔子看来,天命论不是被动、宿命的。相反,有道君子以天降大任大命为自我的担当,以一身正气承担天下兴亡之责、文化神州的安危和人文传统的延续。“天”不仅是人的信仰对象,是一切价值的源头,而且也是人可以上达的境界。人本着自己的天性,在道德实践的功夫中可以内在达到这一境界。孔子强调要在人事活动中,特别是在道德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孔子首先承认天命,天命是很高,但是天命并非人不可及,人可以通过内在的天性和道德去接近。在孔子那里,“天”有超越之天(宗教意义的终极归宿)、道德之天(道德意义的秩序与法则)、自然之天(自然变化的过程与规律)、偶然命运之天等不同内涵。3“仁”。孔子重“仁”,是对三代主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尤其是对周公心降的文化成就的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2020-6-16-2-继承。“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也是中国哲学的中心范畴。孔子的“仁”是与“礼”联系在一起的,孔子重周礼,推仁政。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必然带有“三代教育”中的周礼成分。“仁”学的主要内涵及其层次:A以“爱人”为“仁”,这种“爱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是“仁”的主旨。孔子注意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但孔子的“爱”是有差等的爱。B以“克己复礼”为“仁”,孔子推行仁政,在他的政治理想国中要求有一定的等级秩序,礼文仪节,社会秩序需要礼仪规范。但是又有一定的攻进。没有仁的礼乐,只是形式教条,虚伪的仪节,支配性的社会强制,使人不成其为真实的人。C“忠”与“恕”接近于“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D孔子仁道是人文注意的价值理想,孔子的人文价值理想包括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得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在政治与管理哲学上,孔子反对苛政,主张德政。孔子提出的道义原则、仁爱忠恕原则,仁、义、礼、智等价值理想,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E孔子之“仁”具有不同的层次。“仁”有时是指的“仁人”“仁者”的境界,以至善至美的“圣”(圣人,圣王)为最高。第一层次:圣人“圣”与“仁”为同境界)第二层次:“成人”(全人)第三层次:君子,超越与自然的道德人。4方法论:孔子的方法论包括人性修养方法、教育方法、和思想方法。人性修养方法:“性相近,习相远。”[天性相近,后天影响作用差别很大],他肯定人的质量差异往往在“习”而不在“性”,认为后天文化教育环境使人与人之间有了较大的差别,——“有教无类”和“举贤才”思想的人性论依据;教育方法:观察、学习别人正反面的经验,老实坦诚的学风,反复温习与实践、学习与思考结合;思想方法: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偏执。在一般方法论上,孔子主张“中庸”,“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中庸”有三义,一是“平常”,一是“不易”,一是“用”。“中”指适中,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在中庸的思想研究上,其孙子思子亦有较深的阐述,在之后的中国思想史上也有一部分思想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5孔子提出了“权”,即通达权变的思想,强调动态的平衡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三:老子1大约生于公元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在这期间,孔子曾问学与老子。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他把各种道(如天道,人道,天之道等)的“道”抽译出来,使“道”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形而上学的范畴。2道:道是一个东西,是一种状态,是真实存在的浑然一体,是原始浑朴,混沌未分,深远精微,连绵不绝的状态。它不停息地,周而复始地运行,先于天地而生,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道是无限的,不可以用有限的感官,知性,名言去感觉,界说或限制,可以言说表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在道是否永恒及其存在状态上的探究。可以借助于西方哲学中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方式来理解。“无名”是万物的本始,源泉;“有名”是各种现象、事物的开端。“道”和“无名”是同一个东西(即天地本原)德法尔两个不同的名称,“无名”是相对于“有名”而言,“有名”是现实世界的范畴,而“无名”和“道”属于理念世界的范畴。这里说明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是“一”“朴”“谷”,具有无限性,说明道是天地的发生、发源之地,是万物最早的始祖,绵绵不绝好像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道是空虚的,不盈满的,因此有无限的神妙莫测的功能、作用,其活动的时间、空间、能力、效用是无穷尽的。,但它绝不有意造作,决不强加于人或物,而是听任万类万物各随其性,各按本己的性状自然而然地生存变化。3道之用从字面上理解,是指道在世界上的作用表现,在宇宙之中的体现功用。A宇宙生成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二中气以为和。”道产生原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2020-6-16-3-始混沌的气体。原始混沌的气体又产生阴阳两种气。阴阳两种气产生中和之气,中和之气则产生万物。万物各自具有阴阳二气,阴气阳气相互摇荡就成为和气。“和”是气的流通状态。道在展开实现过程中,生成长养万物。B道与德,体与用,虚无为用“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殖,它们使万物生长,发展,结果,成熟,对万物爱养、保护。一般来说,“道”成就了万物之“德”,“德”代表了“道”,内在于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之中。“道”是“有”与“无”的统一,是超乎相对待的“有”与“无”之上的绝诗,作为“道”的代词的“无”是万物的本体,最高的原理。实有之用是有限之用,虚无之用是无限之用,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老子的道体具有超越性、绝对性、普遍性、无限性、圆满性、空灵性。C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一方面,老子以虚无为用;另一方面,老子以反向为用。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发展,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作用。在此,老子看到事物相互依存,彼消此长的状况。老子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极限,主张提前预测设计,避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展,防患于未然,因而提出了“不争”“贵柔”“守雌”“安于卑下”的原则。他主张向水的品格学习,道是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待的精神与物质的微粒、能量、动势、事物、原理的相对相关,动态统合。4体“道”的工夫与境界字面理解,追求道和近乎道的做法A为道日损。老子认为,获得知识靠积累,而体验或把握“道”则需一步步否定。“损”是修养的工夫,是一个过程。我们面对一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一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的内在意蕴。B至虚守静。致力于“虚”要经常要彻底,也就是不要让太多现存的,人云亦云的知识、规范、利害、技巧等充塞了头脑,要用否定的方式排除这些东西,启动自己的头脑,使自己保持灵性,敏锐,有自己独立运思的空间。C澄明境界暗战、、按照老子的道德理解、道德境界,人生智慧和人格修养论,他推崇的美德是见素、抱朴、力私、寡欲,贵柔守雌,慈俭谦退、知足不争、致虚守静、清静无为、返璞归真。老子通过冷静观照,提示了淡泊宁静的生活旨趣,看到逞强、富贵、繁华、暴利、暴力、权势、浓烈的欲望、奢侈、腐化、夸才斗富,、居功自恃、骄横等的负面。5道家强调为用之用;儒家强调有用之用,儒家之“有”“用”,即构建人文,以人文化成天下;道家之“无”“用”,则要从人文世界中超越出来,回归到自然而然的自然境界,道家吧“无”作为“道”最崇高的性相;儒家把“有”作为“道”最崇高的性相。四:孙子1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人。主要著作《孙子兵法》,十三篇,分别是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九攻、用间。篇名就是本篇的主题。2五事:道(战争的正义性,人心的向背,百姓民众支持与否,是否与君子同心并有牺牲精神。)天(自然气候条件,昼夜,晴雨,寒热四时的变化。)地(自然地理条件,路程,地形,地势,地貌等。)将(将帅的指挥才能,智慧谋略,信义,慈爱,果敢,严明)法(组织,制,管理,职能,军需供应等规章制度和军纪。)3孙子还指出用兵之道的奇妙,灵活,辩证,把战争看作是动态的、不停地运动变化的过程。孙子还十分重视“势”。“势”有地势、动势、能量、物质的运动含义。在战术上,则必须根据敌我双方兵力众寡强弱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针。4《孙子》闪烁着军事辩证法的光辉。战争中的机动性很强,必须随时依据敌情的变化而变化,因敌制胜。《孙子》又特别突出地分析了战争中各种矛盾运动的变化,反对墨守成规,主张灵活机动的作战方针。《孙子》从多方面探讨了军事规律,尤其以整体、综合和动态流衍的方式把握战争全局,显示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谋略权变,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五:墨子,墨家1约为公元前468—公元前376。籍贯为宋,但长期居住在鲁,墨子思想十分丰富,主旨乃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2020-6-16-4-“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十大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其中以兼爱为本。2兼相爱与交相利墨子主张兼爱互助,他以爱人若己,为人犹为己的“兼爱”思想解释仁德,把“兼相爱”看成是“仁者”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观念,墨子反对亏人以自利,提倡的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以兼为善,以兼为仁,其“兼爱”的背景是“互利”。墨子“兼爱”带有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始平等思想的痕迹。“兼爱”是针对攻伐而来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408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