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人音版音乐八上走进西藏word教案人音版初中音乐教学资源
走进西藏[教学目标]一、通过演唱、聆听有关藏族的歌曲(民歌及创作歌曲)。试着参与舞蹈活动,感受歌曲的艺术风格,感悟藏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二、了解、感受并喜爱西藏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及藏族同胞的民族情感。[教材背景]西藏地区是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同胞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西藏地域有着极其古朴的文化传承。从音乐教学角度向学生介绍关于西藏的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在前一个课时要向学生介绍“关于西藏”。(用《走进西藏》光盘的内容)[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引导学生记住关于西藏的下列内容:1.我们这个星球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这里是地球的最高峰,藏族同胞是有人类以来,在这里的最后坚守者。)2.两种生活方式。(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使藏族同胞选择了游牧和农耕两种生活方式。)3.三大古文明的集结地(世界上有许多地区,也曾有着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可是后来却“莫名其妙”地消逝了。而西藏,几千年来人们坚守着,成为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的文化集结地,进入西藏地区便可看到三种文化的影响存在。)4.四种宗教崇拜:山水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偶像崇拜。(不同的生活地区有不同的信仰,如生活在水边的人不会打渔,他们认为鱼是水中之神;麻尼旗麻尼堆到处可见;而活佛更是全民族的偶像。)5.五种丧葬办法:天葬、土葬、水葬、火葬、塔葬。藏传佛教认为,一般人死后要升天,天葬,有罪的人要下地,土葬,生活在水边的人要水葬,达官贵人要火葬,活佛是偶像,死后也是偶像,要塔葬。6.六字真言:奄嘛呢叭咪哞(意为如意宝啊莲花,这是藏传佛教信仰的最高境界,人们口中在不断地念这六个字,麻尼旗上写这六个字……)另外,还有如七条古道从西藏通达外界的各地,西藏是九条江河的发源地等。这几个数字使学生很容易地记住了西藏地区的各种文化。综合起来,学生们就会悟出藏族人民的古朴、虔诚的性格和坚强的生存意志。[教材分析]《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北京有个金太阳》、《回到拉萨》、《珠穆朗玛》等,有的是老歌唱家唱,有的是老歌新唱;有的是新歌,另有不同的唱法,如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不同的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在唱同一个西藏。这些歌曲虽然不能听全,但仍能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唱西藏的多首歌曲的不同风格。《走进西藏》(李娜演唱,北京大藏艺术有限公司制作,1997年版)是电视剧《孔繁森》的主题歌。歌词用非常含蓄的语言:走进西藏也许能发现理想;走进西藏也许能看见天堂;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歌词虽然很少,但是有悠远的意境。音乐由两部分组成,前两句慢板,情绪深沉,意境高远。深沉的歌声加之音乐配器很长的背景式和音响制作上的回音手段,一下就把听众带进一种高远、空旷的雪域高原,会在脑海里显现出雪山、草原、蓝天、白云……间奏后的第二乐段,乐句严整、情绪活泼,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富于舞蹈性,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创作表现出藏族人民特有的古朴乐观,同时也采用了通俗歌曲的创作手法。使之不仅有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也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青藏高原》(亚东演唱,成都音像出版社出版,九寨沟管理局制作)是一首由李娜首唱的通俗歌曲,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又觉得好听不好唱。学生们一般都认为自己唱不了此歌曲,由藏族男歌手亚东演唱的《青藏高原》打破了学生对此歌“好听不好唱”的心理障碍。在大屏幕上看VCD有景有声有情有字幕,学生一起在唱中感受这首歌曲的魅力。《阿姐鼓》(朱哲琴演唱,原版)是一首叙事性的歌曲。歌词以第一人称讲述一个故事:“小姑娘有个阿姐,从小不会说话,我刚记事的那年她离开了家,从此我天天找,阿姐到哪里去了?一个老人在玛尼堆前反复念着六字真言,他知道阿姐去哪了吗?等我长到阿姐那样大,我突然懂得了她,天边传来了阵阵鼓声,我知道那是阿姐在对我说话。”这首歌有不少人都听过,谁也不曾多想那个阿姐哪里去了,也不曾想此歌曲名为什么叫“阿姐鼓”,有学生认为一定是长大的阿姐出嫁了等等。了解西藏历史的人都知道,20世纪50年代初的和平解放西藏和20世纪50年代的平息西藏叛乱。笔者上高中时参观了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平息西藏叛乱展览”,亲眼目睹了反动农奴主统治下对农奴们犯下的罪行,家奴是奴隶,和牛马一样,可以被买卖,甚至被杀。一面人皮鼓至今历历在目。而且我还记得做成鼓的“人”要纯洁到一句骂人的话都没说过。……这样我理解了,“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天边传来阵阵鼓声,那是阿姐在对我说话”,以及歌曲开始时那撕心裂肺的“歌声引子”。《阿姐鼓》这首歌曲,从歌词创作、音乐创作、演唱和音乐合成制作都极有特点,可为上乘作品。如引子一样的开始,是似唱非唱的“歌声”和不断的鼓声,以此为背景,开始了如自言自语的歌唱,细细道来。那以平和的语气、直白的语调讲述的一个使人极为震撼的故事。两段之间,还可以隐约听到诵经的声音……第二段中“天天地找”,歌者激动,似可以看到她眼中的泪水,最后在不断的“六字真言”咏诵中,在有唢呐加入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教学过程]一、听六首关于藏族内容的歌曲片段,并唱一首《北京的金山上》。提问内容:曲名?歌者是谁?唱法?(自由回答)二、思考上节课的内容《走进西藏》中的一、二、三、四、五、六……(自由回答)。三、仔细聆听《走进西藏》。听音响的全部内容,感受歌曲的文化内涵,教师注意引导方法。四、听看VCD,跟唱《青藏高原》,尽量调动学生跟唱。五、聆听《阿姐鼓》。1.读歌词。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经历。刚才我们唱的歌中有词“把我们农奴的心儿照亮”。以下讲述亲历故事。3.听《阿姐鼓》注意全部音响内容。4.“阿姐哪里去了?你们明白了吗?”(答案不讲)六、即兴舞蹈。动员学生参与即兴歌舞活动(老师也一起参加)。表现西藏人民如今生活幸福的情境。七、结束课。附:对《阿姐鼓》的听后分析。1.歌词:平静地、叙述式地讲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但没有“血淋淋”的词语。2.曲调:有引子式的起句。旋律跳动不大,自然的语言式的节奏,叙述性强。高潮是“六字真言”的诵咏。3.演唱:似歌声非歌声的引子“撕心裂肺”;小声的自言自语式的述说;平静的歌声中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4.音乐配器:鼓声的明显地位,震人心扉,与“撕心裂肺”的歌声,长存于背景中。时而出现(间奏、尾奏)诵经的声音、唢呐的声音,是一首精美的、引人深思的作品。[评析]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情境化导言的设计。课的开始:“美妙的诗,感人的歌,像从高原雪山倾泻而下的河。时间挡不住它奔向大海的冲动,藏族人日夜聆听的歌早已跨过时空,飞向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我们。它引导我们飞过高原,飞过雪山,到达美丽而神奇的西藏。”接着,歌声响起,这是一个高远、空旷的声音:“走进西藏,也许会发现理想,走进西藏,也许能看见天堂,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进西藏。”歌声扣紧听者的心弦,把人们的思绪带到蓝天、白云、高原、雪山、寺庙……这堂欣赏课的第二段创设情境的导言是:“西藏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它与太阳的直线距离最短。对于外界来说,西藏的魅力无穷无尽,魅力不仅来自于雪山、高原、宽谷和湖盆,也不仅来自那些靠人类目前的智慧尚不能完全认识的传说,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它那奇幻的宗教色彩。”可以设想,这种极富想象力与诗化的语言配之以《青藏高原》、《走进西藏》的动人旋律,会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产生怎样的感染力?!学生对歌声的体验已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而是对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与人文精神的思索。这无疑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所期望的。这堂课,教师设计的重点欣赏曲目是《阿姐鼓》。对这首饮誉世界的歌曲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审美定位,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价值取向,是需要认真思索的。通常都是采取讲解歌词、诠释音乐的方法,但本课的设计却走出了传统的思路,采取了创设情境的方法,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作品特定的背景情境之中:“一位诗人写道:‘深夜,人们燃着酥油灯,保持屋内的光明,以为这样能防止恶魔的入侵。晨起,人们早祷,以为这样可以安抚已逝亲人的灵魂。’也许,我们知道这里有太多的迷信色彩,但是我们仍为他们那祈盼美好、安宁生活的希望和那颗质朴的心而感动。没有人能教会你去如何欣赏大海,你要自己看,自己听,自己想,自己悟,方知心中的大海。也没有人能教会你去欣赏这美好的诗和歌,用心灵去感悟吧,感悟那纯洁的大自然,感悟那原始的人性和自尊。”显然,在充满了鲜活的、富有人情味和生命感的情境中,在弥漫着郁浓的艺术氛围里,学生真正地走进了音乐: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从此我就天天天天地想阿姐啊!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我突然间懂得了她。从此我就天天天天地找,阿姐啊!玛尼堆上望着一位老人,反反复复念着一句话,唔!嘛呢叭咪口牛,唔!嘛呢叭咪口牛,天边传来阵阵鼓声,那是阿姐对我说话。唔!嘛呢叭咪口牛,唔!嘛呢叭咪口牛。自言自语、如泣如诉、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歌声仿佛把人们带到遥远的天籁。在复听这首歌曲之前,教师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50年代末,我曾参观过一个平息西藏叛乱的展览会。展览会上有一只鼓,是用人皮———少女的皮做的。”这真是一个点睛之笔!学生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目光全都凝视在他的脸上,内心涌动着起伏难平的狂潮。这种体验给予学生情感上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这堂课,整个过程充满了音乐性,但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这种融会了历史、地理、语文、政治、美术等各类人文学科知识的音乐欣赏课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而更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与净化,是一种文化视野的开
本文标题:人音版音乐八上走进西藏word教案人音版初中音乐教学资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41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