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老年社会工作复习资料
1老年社会工作复习资料项目一1、老年人的四种界定标准P1(1)根据年代年龄界定老年人。所谓年代年龄,也就是出生年龄,是指个体离开母体后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而生命年龄是指个体出生到现在按年月计算的时间而确定的年龄,又称“实足年龄”或“自然年龄”。1964年我国第一届老年学与老年医学会议上明确规定,男女都以60岁以上为老年期。(2)根据生理年龄来界定老人。即以个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状态、生理功能以及反应这些状态和功能的生理指标确定个体年龄。生理年龄可分为四个时期:出生至19岁为生长发育期,20-39岁为成熟期,40-59岁为衰老前期,60岁以上为老年期。因此,生理年龄60岁以上的人被认为是老年人。(3)根据心理年龄老界定老年人。即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程度来确定个体年龄。心理年龄分为3个时期:出生至19岁为未成熟期,20-59岁为成熟期,60岁以上为衰老期。心理年龄60以上的人被认为是老年人。心理年龄和生命年龄、生理年龄并不完全同步。(4)根据社会年龄来界定老年人。即根据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角色来确定个体年龄,它反映的是个体社会行为的成熟程度。一般来说,社会年龄分为三个阶段:0-17岁为未成熟期,18-59岁为成熟期,60岁以上为衰老期。因此,社会年龄60岁以上者为老年人。2、生命、生理、心理和社会年龄的发展通常并不同步,一般来说有一下情况:①生命、生理、心理和社会年龄四中年龄发展基本同步。②生命年龄衰退在先,其他三种年龄老化在后。③心理、社会年龄老化在先,生命、生理年龄衰退在后。④社会年龄老化在先,生命、生理和心理年龄老化在后。3、老年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P5①老年社会救助。主要指为困难老人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也称为经济供养,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②老年生活服务。主要是指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各种生活上的辅导与照料服务,以帮助老年人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满足其基本需要。③老年家庭关系处理。协助老年人处理其与子女的关系,推进老年人与子女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并调适老年夫妻之间的一些摩擦与冲突,以改善老年人的家庭环境,发挥家庭的正常功能。④老年心理辅导。针对老年人或轻或重的心理不适,需要老年社会工作者去积极应对,以协助老年人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缓解其内心的压力,以对生活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⑤老年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主要指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服务,鼓励老年人走出家庭,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并增加老年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排遣其寂寞和孤独的情绪,使得老年人老有所乐,而且还可在参与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从而以愉悦的心情度过晚年。4、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P6(1)社会撤离理论又叫脱离理论。它认为认为,老年人年事已高、身心衰弱,不适合继续担任社会角色而应该撤离社会,这有利于老年人,也有利于社会。其代作是1961年由卡明和亨利合著的《年事日增》。其观点如下:①老年人身衰体弱,形成了社会撤离理论的生理基础;②老年人心理较为消极,经常想到死亡,甚至期盼死亡,其心理不适合不断的发展社会;2③老年人的撤离过程可能由老年人启动,也可能由社会启动;④老年人的撤离状态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否则老年人因再社会化能力降低,将无法满足较高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望,容易形成较强的心理压力。⑤老年人的撤离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社会撤离理论的弊端:①忽视个体差异;②忽视个性差异;③忽视地位差异;④忽视撤离造成的弊端;⑤忽视撤离的文化特征;⑥忽视老年完全撤离社会的负面意义。(2)活动理论P8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只有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其观点有:①老年期角色与成年期不同,老年期的角色属非强制性的,更加符合个人意愿;②非强制性角色有益于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③非强制性角色的数量与老年人精神状态呈正相关关系。活动理论的基础:①老年人的角色丧失越多,参与的活动越少;②老年人的自我认识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证明;③自我认识的稳定性源于角色的稳定性;④自我认识越清楚,生活满意度越高。对活动理论的评价:①有利于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②活动理论符合社会的价值体系;③活动理论利于老年人的健康;④活动理论利于延缓老化;⑤活动理论回避老年人的个性特点。(3)连续性理论P9连续性理论认为,中年期的生活方式将会延续到老年期。换句话说,老年期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中年期生活方式的影响。连续性理论是以对个性的研究为基础的。所谓个性,是指个体特有的感知方式和生活方式。不论年轻或年老,人们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年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保持完整的个性中,在环境许可下,公开行为的形式很可能与个性的潜在需要和个人的欲望更为和谐。对连续性理论的评价:①连续性理论注重老年人个体的差异;②连续性理论有明显的弱点:其一,将能否遵循早期阶段个性特征视为老年期结果良好与否的标准,忽视了个性特征的具体内涵。其二,个性是发展的,而连续性理论未能充分考察连续性中的个性发展问题。其三,个性的变化与社会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4)生死观理论P10生死观的主要观点:①积极型。积极型生死观认为:生死是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必然阶段,有生就有死,有死才有生,生死是个人无法选择的生命过程。但是,生死又不是纯粹的生理过程,它也是一个社会过程,只要认真地对待生命,科学地对待生命,生命过程可以延长,生命质量也可以提高。②消极型。消极型生死观认为:生死是不可避免的。何时生、何时死、如何生、如何死都不是个人能够左右的。因此,放弃个体的主观努力,一切采取消极态度,听之任之。对生死观理论的评价:①从时代特征看,社会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死观。3②从个体特征看,文化程度、职业类型、性格特征以及生活环境都可能对生死观的形成有所影响。当代老年人的生死观特点:①坦然面对生死问题;②死亡日益成为一种权利。(5)相互作用理论P11又称为符号互动理论,主要探讨环境、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老龄化的影响。它包括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标志理论和社会损害理论等部分。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认为,在老龄化过程中,环境、个体以及个体与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有的学者设计了社会环境模式,并提出了该模式的三个关键要素:其一,对起源于特定环境的规范期望的重视;其二,对个人交往作用能力的重视;其三,对特定环境下的能力与期望之间主观评价的一致性的重视。标志理论产生于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其社会环境中通过与其他人的交往来认识自我。也就是说,自我认识源于交往模式。交往模式的基本原则是以最小的代价从相互联系中得到最大的报酬。交往模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自我概念的形成,一旦社会把老年人归入不同的范围,老年人便依据这些划分做出相应的反应。社会损害理论(又称社会分化论)和社会重建理论都是从标志理论派生出来的。社会损害综合症是指自己已有心理问题的个人所产生的消极反馈。循环一旦开始,便会强化无能意识,从而引起更多的问题。生活在充满老龄化偏见的环境中,老年人也会出现类似情况。老年人的依赖被视为年老而渴望受到关注。为了进行交往,老年人常常不知不觉地屈从社会暗示而接受社会赋予的消极特性,从而更深地陷入依赖状态,使独立自主的能力逐渐衰退。针对社会损害综合症,社会重建理论认为,通过向老年人提供机会,让他们生活在不受社会总价值观念影响和结构适当的环境中,以增加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可以敢于这个循环,中断这种进行性的损害。5、老年人个案工作的辅导方法P17(1)怀旧。即是让老人回顾他们过往生活中最重要、最难忘的事件或时刻,从回顾中让老人重新体验快乐、成就、尊严等各种有利身心健康的情绪,帮助老人找回自尊和荣耀。(2)生命回顾。是指通过生动缅怀过去一生成功和失败的经历,让老人重建完整的自我。6、老年个案工作切记不要犯以下的禁忌:①一开始便指出老人不妥的地方。因为这样会引起老人的反感,不利于与老人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②过早要求老人做这做那。在老人在没有了解清楚情况之前,过早要求老人做这做那,只能使老人不愿意与工作人员再继续合作下去;③要他们在很短时间内改变很多现实情况。这样会使老人感觉力不从心,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不愿与之合作。④太积极推销自己的见解。太积极推销自己的见解,一方面会让老人觉得工作人员不尊重他,从而不愿与之代表作;另一方面会让老人觉得工作人员在自吹自擂,从而对其产生不信任感;⑤太早处理敏感而又根深蒂固的人际关系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其原因往往比较复杂,没有充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前,仓促处理往往会不得要领,甚至会把事情搞得更糟糕。7、老年小组工作是指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和指导下,利用老年组员之间的互动和小组凝聚力,帮助老年组员学习他人的经验,改变自己的行为,正确面对困难,回复自己的社会功能和促进自己成长的专业服务活动。8、老年社区工作就是指通过社会工作者运用各种工作方法,改善老人与社区的关系,提高老人的自助、互助能力,促使老人的社区参与,通过老人的集体参与去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的一种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项目二41、实施评估的条件P39①物理环境。理想的评估场所是老人的家里。②选择最佳时机做评估。工作者要选一个老人不疲倦或感觉良好的时候做评估。③解释评估的目的。老人需要非常清楚的知道评估的目的,必须有行为能力同意做评估,才能投入到与工作者的双向互动中,识别自身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④保密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据实向老人解释保密的相关事宜。2、实施综合评估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P41①平衡自立与依赖别人;②最初提议评估的人;③老年人群体的异质;④尊重个人隐私权。项目三1、老年人社区照顾的类型:家庭照顾(非正式照顾)、居家照顾、日托照顾。2、家庭照顾P62家庭照顾是以非正式资源为主的照顾方式。接受接听照顾的老人一般居住在家中,家庭成员是老人的主要照顾者。其中非正式资源包括家人、亲戚、朋友、邻居和志愿者等。在我国,家庭照顾仍然是老人长期护理照料的主要服务形式,主要包括情感支持、问题的商议、相关信息提供等。3、老年社区照顾的分类与比较P65社区照顾的分类优点缺点由社区照顾家庭照顾家庭亲情的温暖:便捷、人性化的服务;自由度较大;一定程度的日常生活独立与社会交往可以减少老年人的依赖性,并延迟其入住机构的时间:成本费用比居家照顾、日托照顾和机构照顾低有照顾者性别不平等现象;易产生社会、心理的家庭生活压力,造成家庭人员关系紧张,导致家庭关系破裂;不能满足老人长期护理照料需求,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居家照顾随时可以得到生活方面的实际帮助;使更多的老年人得到照顾,并能够预防问题的恶化;可以减轻机构照顾的负担,避免机构照顾产生的负面效应,成本比机构照顾低在体系的协调运作中,老年人的需求容易被忽视;资源的分散和专业人员的稀少可能会造成服务成本的提高日托照顾社区内照顾机构照顾为极度衰弱的老年人提供高密度技术性的服务;能够提供长期和积极的治疗性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居住、膳食和有限度的日常生活照顾和社交活动;降低家属在照顾方面的压力强调“制度”优于个人;缺乏人性化管理的“病态性”环境;过度的“保护”容易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退化;生活比较单一,缺乏变化;有虐待老人、疏忽照顾现象4、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问题:P67①社区老年人的紧急援助服务;②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③社区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④社区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服务;⑤社区老年人的权益保护服务。5、扩大老年人社区支援网络的工作技巧P69①推行老年人社区支援网络的理念;②推行网络照顾的评估方法;③疏解照顾者所承当的压力:及时介入;同理心的运用;扩大居家照顾者的支持网络;教导及重整照顾者与其老年家人的沟通;鼓励家庭照顾者培养其个人兴趣。④积极维持老年人的社区支援网络;5⑤评估正规和非正规照顾模式的最佳结合;⑥辅导被照顾老人的身心健康。项目四1、机构照顾是指在老年福利服务制度下,对生理、心理和精神上有障碍的,或居家养老有困难的老年人,由机构专业人员提供带有医疗、保健和相应护理照料和日常生活起居的照顾方式。其服务内容包括医疗服务、康复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照顾和社会性服务。2、
本文标题:老年社会工作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42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