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EpidemiologyofInfectiousDiseases传染病流行病学(infectiousdiseaseepidemiology)主要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过程及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措施。第一节概述古代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近代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现代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现状人类的历史就是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天花病人一、古老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结核病霍乱疟疾二、新发传染病的流行趋势艾滋病疯牛病(新型克雅氏病)SARS人感染禽流感第二节传染过程自学Page205-208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第三节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定义: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传染病流行图获得免疫者传染源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易感人群传播途径携带者患者死亡病人动物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指体内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分类:受感染的人受感染的动物病人作为传染源分为: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临床症状期(clinicalstage)恢复期(convalescentperiod)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追踪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流行特征二、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空气传播流感、肺结核经水传播霍乱、血吸虫食物传播痢疾、伤寒接触传播淋病、疥疮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疟疾、西尼罗热土壤传播炭疽、破伤风医源性传播丙肝、艾滋病围产期传播风疹、梅毒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传播广泛,发病率高•冬春季节高发•少年儿童多见•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现周期性•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除哺乳婴儿外,无职业、年龄及性别的差异•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长期不断•停用污染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经疫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病人有接触疫水史•发病有地区、季节、职业分布特点•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可引起暴发或流行•加强个人防护、对疫水采取措施等可控制疾病的发生经食物传播(food-borneinfection)主要为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少数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播方式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病人有食用相同食物的历史,不进食者不发病•患者的潜伏期短,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流行•停止供应污染食物,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经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发为主,但可形成家庭及同住者间的传播•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及严格消毒制度后,可减少病例的发生经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地区性•季节性•职业及年龄分布特点•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三、人群易感性(herdsusceptibility)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隐性感染疫源地Page213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与类型Page214第四节预防策略与措施策略措施一、策略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改水改厕传染病监测常规报告甲、乙、丙三类共37种哨点监测•艾滋病、流感监测哨点•慢性病监测哨点全球化控制1980年消灭天花1988年启动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2001年发起终止结核病活动天花病人脊髓灰质炎病人二、措施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多种措施疫情管理报告种类甲、乙、丙三类,共39种Page217报告原则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和采供血机构人员,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网络直报责任报告人报告时限疫情报告工作考核针对传染源的措施对病人的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措施登记管理随访•期限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对接触者的措施•措施留检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检疫期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病人被隔离医学观察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彻底消灭捕杀、焚烧或深埋隔离治疗预防接种和检疫深埋受感染的动物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消毒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压力蒸汽灭菌(物理)紫外线消毒含氯消毒剂(化学)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施行消毒。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分类随时消毒终末消毒随时消毒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杀虫是使用杀虫剂(insecticide)杀灭有害昆虫,特别是外环境中传递病原体的媒介节肢动物。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个人防护传染病暴发的应急措施:•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公共饮用水源•控制或者扑杀传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第五节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评价预防接种免疫规划预防接种的效果评计划免疫(planedimmunization)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一、预防接种(vaccination)是将生物制品(抗原或抗体)接种到机体,使机体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预防接种的种类人工自动免疫(artificialactiveimmunity)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passiveimmunity)人工被动自动免疫(passiveandactiveimmunity)二、免疫规划计划免疫的内容计划免疫程序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接种的途径与剂量»疫苗禁忌症»预防接种的反应»冷链三、预防接种效果评价免疫效果评价指标抗体阳转率=%100疫苗接种人数抗体阳转人数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指标疫苗保护率=疫苗效果指数=%100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计划免疫管理评价指标•建卡率使用WHO推荐的两阶段整群抽样法,调查12~18个月龄儿童建卡情况,要求达到98%以上。•接种率=%100某疫苗应接种人数数按免疫程序完成接种人四苗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100调查的适龄儿童人数接种人数四苗均符合免疫程序的%100某设备装备数某设备正常运转数第六节新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指在人群中新出现的或过去存在于人群中,但是其发病率突然增加或者地域分布突然扩大的传染性疾病。–艾滋病(AIDS)–埃博拉出血热–疯牛病–人禽流感–SARS特异性诊断方法新发传染病流行初期,人们对其一无所知,所以无特异的诊断方法对其进行病原学诊断,只能跟据临床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接触史进行诊断。因而,当一种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被确定后,应该尽早研究其特异性诊断方法。症状初期体征临床诊断流行病学接触史抗原抗体检测后期病原体特征病原学诊断病原体基因特异性诊断方法的研究治疗及预后新发传染病发生后,流行病学工作者与临床医学工作者密切配合从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案。分离培养病原体,在实验室研究有效的抗生素及其有效剂量在临床上应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该病的治疗方案及治疗药物的效果当病人被治愈出院后,还应长期追踪观察病人的预后,包括慢性化、并发症等流行规律当一种新发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后,需要通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方法,研究病后的免疫持久性如果该病再次流行时,上次流行时的发病个体是否发生再次感染,并观察再感染者传染特征应用流行病学监测方法,监测该种传染病是否有周期性流行的特征及周期流行的间隔和影响因素等,并监测病原体是否经常发生变异。预防和控制措施人群中一种新的传染病流行时,在研究传染病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等问题的同时,还应研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尽快实施以控制传染病的蔓延。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采取的措施包括针对病原体、易感人群、传播途径和疫源地等方面的措施。
本文标题: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49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