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毛概知识点整理(最终)
毛概知识点整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很好的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提炼和升华。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P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P43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了“实事求是”,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材料分析题)P45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开创党的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成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拨乱反正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恢复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将它同“与时俱进”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在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必将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P55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这其中既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正确部分的坚持,也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4、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P59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69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最基本的动力。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92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况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P108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第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P117(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之际,针对一些人因政策的调整而产生的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2)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P12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从最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对统一认识,判断改革开放得失,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个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动态体现。所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13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来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党章,在总纲部分增写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他有关初级阶段基本问题和基本路线的内容。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进一步指出,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又把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关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修改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党章修正案在总纲部分,关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修改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逐步深化。十七大党章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胡锦涛总书记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突出强调和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他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P153内容: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意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三步走”战略目标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将使中国综合国力居于世界前列,将使中国人民普遍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将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将结合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国家走出一条道路,将进一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本文标题:毛概知识点整理(最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58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