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早期干预概述一.早期干预的渊源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补偿教育早期干预的涵义:广义:学龄前儿童已经发现或未发现的障碍和缺陷实施的教育。医疗。营养。心理辅导。社会协助。家庭服务等综合服务。狭义:是指对那些在身心发展某个或某些方面与普通儿童比较有明显障碍和困难的学龄前儿童所进行的养护,教育服务.二.早期干预的对象1.对象年龄:0-6岁(0-28天新生儿期。28天到1岁乳儿去期,1-3岁婴儿期,3-6岁幼儿期)2,对象种类:①残障儿童(人数多主体对象)盲聋智障脑瘫自闭症行为障碍等②高危儿童:受不良因素影响而容易发生残障的新生儿(12项指标只要占据一项就属于危险之中,两项就是艰险)12项指标:1母亲的年龄(越小龄或超大龄的母亲)2,母亲的营养(影响体重死亡脑细胞数量)3母亲孕期健康状况4母亲孕期使用有害胎儿的药物5母亲孕期期前后接触高放射性物质(染色体基因)6母亲吸毒酗酒7早产37周小于正常胎儿生长大于42周(270天)大于26周小于37周称为早产儿过期产儿42周以上8出生体重在正常范围以下男婴3.3正负0.4千克女婴3.2正负0.4千克低体重儿:出生不到一小时体重不足2500克超低体重儿:出生不到一小时体重不足100克9难产10有先天性遗传性宗族病史11先天儿童出生后有严重的外伤后重伤12后天儿童生长条件严重不足三.早期干预的任务:儿童干预(主体任务)家庭干预波太奇计划1969年波太奇小镇针对0-6岁儿童中国有残疾人8000多万目前中国0-6岁的残疾人有167.8万人6-14岁246万第二章早期干预的意义与依据一.意义:1促进特殊儿童发展,是儿童已有的残障不再加重,还可以进行补偿,是残障对儿童的影响降到最低2服务于特殊儿童的家庭3可以促进社会的文明二.依据:理论依据1器官用进废退说和功能补偿代替说2关键期理论罗根滋3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论(早期经验的作用4婴幼儿潜力研究理论实践依据法律依据(保障)第三节早期干预的教育课程设计(核心任务)一.设计步骤:①确定目标1以训练内容为导向2以儿童自身的需要为导向(12为思路)3将要学习的知识技能4现有水平5现有水平与实现目标之间的差距(345三个方面)②选择可以实现目标的活动③设计儿童的活动(核心主题进行具体的活动)④确定评估的评定方案(确定是否有进步是否有收获)二.早期干预中的一般性(五大领域:感觉运动。语言,认知,社会性,自理能力)和特殊性课程三.早期干预中的课程评估1全面评估儿童的发展2.评估儿童的进步而不是正常化与否。在评估早期干预课程时不能以儿童是否达到普通儿童的标准来评估课程的成效而应该着重考虑儿童通过课程的教学和训练是否有进步,是否对儿童的整体发展有帮助,是否为儿童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做好了准备3.评估对象范围扩大。儿童学校家庭社区都要评估第四节早期干预的发展趋势我国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历史:1985广州建立我国第一个智障儿童抚养院-至尼学校1986北京新运儿童养育院现状:1.早期干预的结构人员设施方面的不足2.特殊儿童的发展与学习课程教材教法的不足3.法律不足(早期干预的相关立法严重不足)4.经费投入不足发展展望(趋势)1.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变化.(全面的儿童发展观不强调分类的综合性早期干预理念)2.从单一部门工作到跨领域合作3从隔离到一体化(全纳,融合)4从儿童干预到家庭干预(核心任务)早期干预工作的挑战性:1.年幼儿童难以配合2.教育特殊儿童自身的难度3.对技师的要求更高(针对于普通教师)4社会支持力量的薄弱第二章早期干预中感觉运动功能的培养第一节学前儿童感觉运动功能发展概况一般发展:一.感觉发展1视觉:一个月可以凝视光源67个月半周能看到下落的物体,视觉偏好红黄78月产生深度知觉6岁深度直觉充分发育2听觉3-7天听觉相当良好3-4月可以寻找声源13-16月可以听到高低不同的声音4岁发育相当良好3嗅觉一出生能区分母亲的味道3-4月可以嗅到愉快和不愉快的气味78月可对芳香的味道有反应4味觉一出生就发展相当完善,喜欢甜味的食物45月是发展关键期此期可添加一些辅助食物5触觉一出生就有触觉23岁能够区分物体的软硬热冷等5岁能区分体积相同,但重量不同的物体6运动觉(人体运动:人体姿势的变化大身体的移动大操作性运动小口部运动小精细运动人体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内部感觉)平衡觉摇篮的摆内部感觉内部器官动,母亲的抚摸二.运动觉发展1.大肌肉运动能力①抬头3个月——翻身45月——坐67月——爬8月②直立行走1岁以后③跑跳3岁时可两脚交替腾空跑,可走跑交替,在奔跑中躲避障碍物。2岁时两脚并拢向前跳向后跳④攀爬(幼儿中晚期)⑤综合性身体运动2.精细运动能力的发展①无意的抓握与抚摸②手眼协调(前够物行动)③双手配合(半岁之前比较困难)7个月学会用双手撕东西9个月双手配合模仿成人行动④逐页翻书⑤搭积木拆线串球⑥自我服务(自理能力)5岁由勺子吃饭到用筷子吃饭⑦画写动作孩子的写从画开始2—3岁的孩子喜欢乱画⑧口腔运动的发展婴幼儿二,运动能力发展规律1从上到下的发展规律(头尾趋势)2从粗到细的规律3从笨拙到巧(熟练协调)4由近及远的原则三.感觉运动能力发展对儿童发展意义1增加感知信息2促进多种感觉的配合(感觉统合)3促进自我认知4帮助儿童调节情绪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第二节防御性与治疗性训练:一特殊儿童感觉运动能力问题1触觉防御与触觉饥饿触觉防御:表现为对触觉刺激的极度敏感,以至于常常躲避外来的皮肤接触。触觉饥饿:皮肤饥饿特别喜欢身体的接触想寻求更多更强的身体接触刺激2重力不安3身体平衡问题(走路跌破摔跤童车学起来缓慢4动作协调问题(走路撞桌脚倒热水撞翻水杯二.预防性训练与治疗性训练运防性训练:也称一般性训练,即儿童没有明显表现出感觉运动问题或障碍前所进行的训练(爬行翻滚拍球滑板等时间:每次不少于15分钟每周不少于两次)治疗性训练:在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感觉运动问题严重的儿童实施系统化的个别训练方案的训练。感觉统合疗法:动作发展不良学习困难的儿童。倒门训练体系:脑损伤儿童视觉触觉听觉刺激也重视爬行等。第四节特殊儿童感觉训练的基本内容与原则感觉训练活动: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刺激运动觉刺激平衡觉刺激嗅觉与味觉刺激运动训练活动:大肌肉运动和小肌肉运动儿童运动能力发展核查感觉运动的综合训练活动视-动觉综合训练(抛沙包)动-听综合训练(听音乐跳舞听打击乐拍手歌听口令做动作)视-动-听综合训练(石头剪刀布)特殊儿童感觉训练的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快乐性原则。成就性原则。强度与频度原则。能力准备原则。正确反馈原则)第三章早期干预中语言与交流能力地发展一语言与交流二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一般发展1幼儿理解与表达的特点:理解优于表达2幼儿期的语言发展水平:语音语速语气词汇句法三常见的儿童语言发展问题1无语言能力:重度自闭症和重度智障儿童2言语障碍:发音问题口齿语音问题3语言障碍:儿童失语症,阅读障碍理解性语言障碍表达性语言障碍第二节学前特殊儿童语言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一.不同类型学前特殊儿童语言与交流能力的发展的特点:智力落后儿童:发展迟缓并伴有理解障碍听障:依赖于手语难以学会口语以视觉信号为主视障:理解与视觉信号有关的概念困难自闭:严重者没有口语交流能力脑瘫儿童:语言表达方面有困难书写方面有困难二。特殊儿童语言与交流能力的培养1交流意愿的培养(培养儿童意愿的重要性。如何促进其交流意愿)2理解能力的培养(倾听的能力。语言教学。知识经验的积累)三倾听的能力。儿童:维持注意水平,使儿童能听清楚语言的声音。成人:成人的语言要简明,使儿童能理解语言清晰语速适中避免过度重复,造成儿童接受语言符号时的困难认真听取儿童讲话,做出榜样四语言教学1提供多种听觉刺激训练2选择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环境兴趣等相吻合的语言素材3给予语言材料以视觉的线索,如演示展示图片食物等五表达能力的培养1发音运动与发音2词汇的学习3多种语言活动的练习4促进儿童表达能力的策略六专业的语言治疗师。儿童理解性语言培养的活动案例:叫名字有反应。活动目的:能听到并听懂是在叫自己活动方式:个别或小组活动过程:非口语交流方法的使用1非口语交流形式有手势表情动作的等身体语言,也包括利用图片符号电脑系统的交流方式2非口语交流技术的功能(维持交流,促进交流意愿,辅助口语交流)3适用对象:聋童自闭症儿脑瘫儿童重度智障者4交际板的使用第四章早期干预认知能力的培养第一节学前儿童认知的一般发展认知的概念广义:人在认识物体中的心理活动。狭义:认知也就是我们的记忆。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1注意地发展。视觉注意与听觉注意,语言活动的参与2记忆的发展(感知记忆的内容占主要地位,以无意注意为主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3思维的发展(以感觉运动和具体思维为主)第二节学前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1残障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影响儿童的脑功能。导致智力刺激减少)学前特殊儿童的普遍性特点1注意力和记忆力发展落后或困难2无法发展起一些重要概念或发展的迟缓3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困难4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后5学业学习困难第三节学前特殊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特殊儿童认知教学的基本内容1认识名称2认识物体用途3认识颜色4认识形状5认识方位6认识自然现象7量的概念8学习数的概念9认识时间概念10学习分类11学习排序12分辨异同13认识人的活动14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15简单推理16解决问题选择认识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1儿童最需要的内容2儿童最感兴趣的内容3儿童接触最密切的内容4儿童最容易理解的内容特殊儿童认知教学的途径与活动方法途径:课堂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与游戏活动电脑的应用方法:直接教学法:教师将教学的内容用讲解展示示范等方式教给儿童,儿童则通过听讲观看模仿体验练习等活动理解记忆掌握学习的内容认知教学原则1适度期望的原则2循序渐进的原则3鼓励参与的原则4促进迁移的原则5应用儿童多种感官的原则6新异性与重复性相结合的原则7个别化原则8探索性的原则第五章早期干预中社会性能力的培养社会性:是由人的社会存在而获得的一切特性;人的社会交往和群居倾向。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性能力的一般发展、什么是社会性能力?:是一个人与他人共处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与技能。意义:可以使儿童逐渐学会那些被认可的社会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从而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分享权利,同时也承担责任,即自尊自信,也懂得尊重他人,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二、相关理论的简要回顾依恋理论1.什么是依恋是儿童(主要是婴幼儿)与其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在较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中建立起的一种社会性联系的关系2.婴幼儿期依恋关系发展的心理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形成特殊的情感联系--依赖阶段(6个月-3岁)3.婴幼儿依恋关系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二婴幼儿期社会性能力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2.道德认知与行为3.社会性交往第二节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一、残障对学前期儿童社会性能力的影响:1.影响儿童自身社会性能力的发展2.儿童的残障影响他人对儿童的反应⑴首先影响其父母的养育行为⑵导致社会上他人的偏见甚至歧视。二、特殊儿童可能出现的社会性发展问题1.社会认知障碍。社会认知是指对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情景、他人的交往行为和意图等方面的认知。与人的社会性行为表现有直接的联系。2.退缩行为退缩行为表现为对社会性活动显得冷漠、畏惧,是社会情绪性问题的一个较严重的症状。3.焦虑4.粗暴第三节学前特殊儿童社会性能力的培养一、亲子关系的干预、(亲子干预是父母与其亲生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性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干预涵义:即在得知一个家庭有了残疾儿童后,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促进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帮助特殊幼儿的父母与孩子建立更为积极的早期亲子关系,从而为儿童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亲子互动干预方案:基本思想(在干预工作中,不仅要帮助父母知道自己要对孩子做些什么,同时帮助父母注意儿童的反应和儿童主动发起的交往信号和交往行为,从而形成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技能:轮流与对应双向愉悦模式干预方案:向母亲提供的基本训练包括1.从婴儿身
本文标题:早期干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34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