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测绘部门考试题目总结
二、题型1、笔试选择题[20]、名词解释[5]、简答[5]、论述[3](题量不一定所有试卷都一致)2、面试结构化面试(4~5题+着装、仪态等等)三、笔试试卷(回忆版)版本一:名词解释:1、测绘基准2、地理信息3、比例尺精度4、空间数据库5、元数据1、重力基本网、高程控制网、国家平面控制网、国家GPS控制网1.)重力基本网国家重力基本网是确定我国重力加速度数值的坐标体系。重力成果在研究地球形状、精确处理大地测量观测数据、发展空间技术、地球物理、地质勘探、地震、天文、计量和高能物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提供使用的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包括21个重力基准点和126个重力基本点。2.)高程控制网国家高程控制网是确定地貌地物海拔高程的坐标系统,按控制等级和施测精度分为一、二、三、四等网。目前提供使用的1985国家高程系统共有水准点成果114041个,水准路线长度为416619.1公里。“十五”期间,将在全面规划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高程控制网的新一轮复测工作。3.)国家平面控制网国家平面控制网是确定地貌地物平面位置的坐标体系,按控制等级和施测精度分为一、二、三、四等网。目前提供使用的国家平面控制网含三角点、导线点共154348个,构成1954北京坐标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两套系统。“十五”期间将对现有的国家平面控制网和国家高精度卫星定位控制网进行联合处理,形成新的覆盖我国全部国土的动态三维地心大地坐标系统。4.)国家GPS控制网“2000国家GPS控制网”由国家测绘局布设的高精度GPSA、B级网,总参测绘局布设的GPS一、二级网,中国地震局、总参测绘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共建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组成。该控制网整合了上述三个大型的、有重要影响力的GPS观测网的成果,共2609个点。通过联合处理将其归于一个坐标参考框架,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体系,可满足现代测量技术对地心坐标的需求,同时为建立我国新一代的地心坐标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地理信息(GeographicInformation)是指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表物体和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形、图象等的总称。地理信息属于三维空间信息。3、比例尺精度: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因此也叫缩尺。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确定测图比例尺的主要因素是在图上需要表示的最小地物有多大;点的平面位置或两点距离要精确到什么程度,为此就需要知道比例尺精度,通常人眼能分辨的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是0.1mm,因此,把地形图上0.1mm所能代表的实地水平距离称为比例尺精度。用公式表示为:ε=0.1m,m为比例尺的分母。比例尺精度就是比例尺的大小所放映的地图详尽程度。人眼能分辨的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是0.1mm,通常就把地形图上0.1mm所代表的实地水平距离称为比例尺精度。用公式表示为:ε=0.1m(其中ε为比例尺精度,m为比例尺的分母)。4、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指的是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上存储的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一般是以一系列特定结构的文件的形式组织在存储介质之上的。空间数据库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地图制图与遥感图像处理领域,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卫星遥感资源迅速绘制出各种经济专题地图。由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在空间数据的表示、存储、管理、检索上存在许多缺陷,从而形成了空间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研究领域。而传统数据库系统只针对简单对象,无法有效的支持复杂对象(如图形、图像)。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因不同的应用要求会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数据库的设计就是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和用户要求,在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中,确定最优的数据模型、处理模式、存贮结构、存取方法,建立能反映现实世界的地理实体间信息之间的联系,满足用户要求,又能被一定的DBMS接受,同时能实现系统目标并有效地存取、管理数据的数据库。简言之,数据库设计就是把现实世界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的应用数据抽象成一个数据库的具体结构的过程。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是指在现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空间数据库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结构设计、和数据层设计三部分。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整个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建立的基础,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调查用户需求:了解用户特点和要求,取得设计者与用户对需求的一致看法。2)需求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包括信息需求(信息内容、特征、需要存储的数据)、信息加工处理要求(如响应时间)、完整性与安全性要求等。3)编制用户需求说明书:包括需求分析的目标、任务、具体需求说明、系统功能与性能、运行环境等,是需求分析的最终成果。需求分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应该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同时用户的积极参与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需求分析阶段完成数据源的选择和对各种数据集的评价2、结构设计指空间数据结构设计,结果是得到一个合理的空间数据模型,是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关键。空间数据模型越能反映现实世界,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应用系统就越能较好地满足用户对数据处理的要求。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实质是将地理空间实体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在数据库系统中加以表达的过程,也就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实体的模型化问题。主要过程是见图2-7-1。1)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通过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的认识与抽象,最终形成空间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系统所需的模型。具体是对需求分析阶段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确定地理实体、属性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将各用户的局部视图合并成一个总的全局视图,形成独立于计算机的反映用户观点的概念模式。概念模式与具体的DBMS无关,结构稳定,能较好地反映用户的信息需求。表示概念模型最有力的工具是E-R模型,即实体-联系模型,包括实体、联系和属性三个基本成分。用它来描述现实地理世界,不必考虑信息的存储结构、存取路径及存取效率等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比一般的数据模型更接近于现实地理世界,具有直观、自然、语义较丰富等特点,在地理数据库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逻辑设计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转换规则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具体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的过程,即导出具体DBMS可处理的地理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或外模式),包括确定数据项、记录及记录间的联系、安全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约束等。导出的逻辑结构是否与概念模式一致,能否满足用户要求,还要对其功能和性能进行评价,并予以优化。从E—R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的主要过程为:①确定各实体的主关键字;②确定并写出实体内部属性之间的数据关系表达式,即某一数据项决定另外的数据项;③把经过消冗处理的数据关系表达式中的实体作为相应的主关键字④根据②、③形成新的关系。⑤完成转换后,进行分析、评价和优化。3)物理设计物理设计是指有效地将空间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在物理存储器上实现,确定数据在介质上的物理存储结构,其结果是导出地理数据库的存储模式(内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记录存储格式,选择文件存储结构,决定存取路径,分配存储空间。物理设计的好坏将对地理数据库的性能影响很大,一个好的物理存储结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地理数据占有较小的存储空间;二是对数据库的操作具有尽可能高的处理速度。在完成物理设计后,要进行性能分析和测试。数据的物理表示分两类:数值数据和字符数据。数值数据可用十进制或二进制形式表示。通常二进制形式所占用的存贮空间较少。字符数据可以用字符串的方式表示,有时也可利用代码值的存贮代替字符串的存储。为了节约存贮空间,常常采用数据压缩技术。物理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与选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关。设计中应根据需要,选用系统所提供的功能。4)数据层设计大多数GIS都将数据按逻辑类型分成不同的数据层进行组织。数据层是GIS中的一个重要概念。GIS的数据可以按照空间数据的逻辑关系或专业属性分为各种逻辑数据层或专业数据层,原理上类似于图片的叠置。例如,地形图数据可分为地貌、水系、道路、植被、控制点、居民地等诸层分别存贮。将各层叠加起来就合成了地形图的数据。在进行空间分析、数据处理、图形显示时,往往只需要若干相应图层的数据。数据层的设计一般是按照数据的专业内容和类型进行的。数据的专业内容的类型通常是数据分层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虑数据之间的关系。如需考虑两类物体共享边界(道路与行政边界重合、河流与地块边界的重合)等,这些数据间的关系在数据分层设计时应体现出来。不同类型的数据由于其应用功能相同,在分析和应用时往往会同时用到,因此在设计时应反映出这样的需求,即可将这些数据作为一层。例如,多边形的湖泊、水库,线状的河流、沟渠,点状的井、泉等,在GIS的运用中往往同时用到,因此,可作为一个数据层。5)数据字典设计数据字典用于描述数据库的整体结构、数据内容和定义等。数据字典的内容包括:1)数据库的总体组织结构、数据库总体设计的框架。2)各数据层详细内容的定义及结构、数据命名的定义。3)元数据(有关数据的数据,是对一个数据集的内容、质量条件及操作过程等的描述)。简答题:1、程序编制的要求答:1)尽量使用GIS基础软件的编程资源:GIS建立在GIS基础平台上的应用,除对GIS基础平台的功能进行定制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开发获得系统所需的专有功能。实现这些开发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利用操作系统或通用编程语言的资源进行编程;而是利用GIS基础平台提供的资源进行开发。前者由于直接进行开发往往工作量大,而且无法享受由基础平台升级带来的好处,所以系统维护工作量大,系统生命周期受到很大的影响。后者因为GIS基础平台建立在操作系统资源上,所以用户既能够享受到操作系统升级带来的好处,也可以享受GIS基础平台升级本身带来的好处,所以在不影响功能实现和严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后者进行开发。2)注意系统配置要求GIS设计大容量数据处理、显示、读写,所以对硬件、网络等设备要求较高,特别具有一定仿真功能的三维GIS,一般的PC机甚至满足不了要求。3)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GIS处理对象多,操作也往往具有较多的非流程化的过程,这导致程序流程复杂,这样保证程序的可读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故必须保证程序具有良好的设计风格。4)程序容错性GIS服务对象是业务人员,而且系统流程性差,索引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面临许多不规范甚至非法操作,如果程序稳定性不强,容易导致系统陷入瘫痪。5)采用版本控制管理程序编码版本控制指将系统分为若干个具有一定顺序的部分,即所谓版本,首先实现系统的轮廓或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添加新的功能,逐步完善,最后达到系统物理模型所要求的全部功能。2、GIS的组成部分及功能1)GIS由计算机硬件:输入输出设备、存储设备、输出设备。计算机软件:GIS支撑软件、GIS平台软件、GIS应用软件。数据:地理数据用户:系统管理操作人员。2)基本功能需求:位置-》条件=》模式=》趋势=》模拟基本功能:数据采集功能、数据编辑与处理功能、数据存储、组织与管理功能、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功能、数据输出功能、二次开发与编程功能。应用功能:资源管理功能、区域规划功能、国土监测功能、辅助决策功能。3、DEM的特点与传统模拟数据如等高线形图比较,DEM具有如下特点:精度的恒定性:常规的模拟地图随着时间的推移,图纸由于环境的改变而会产生变形,从而失掉原有的精度,DEM采用数字媒介,从而能保持原有的精度。另外,由常规地形图用人工方式制作其他种类的图件,精度也会损失,而如果通过DEM进行生产,输出图件的精度可得到控制。表达的多样性:地形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后,了产生多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剖面图、立体图、明暗登高线图;通过纹理映射、与遥感影响数据叠加,还可逼真再现三维地形景观,并可通过飞行模拟浏览地形的局部细节或整体概貌。而常规的地形图一经制作完成后,比例尺是不容易改变的,若要改变比例尺或显示方式,需要大量的手工处理,对有些复杂的三维立体图甚至不可改变。更新的实时性:常规的地图信息的增加、修改都必须进行大量的相同工序重复劳动,劳动强度大并且更新周期长,不利于地形数据的实时更新,而由于DEM是数字化的,增加或修改信息只在局部进行,并且计算机自动完
本文标题:测绘部门考试题目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51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