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部优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韵味。2.正确理解文章大致含义,能翻译重点句子。3.领悟月色之美。4.准确揣摩作者心情,学习苏轼旷达乐观的情怀。教学重点:1.领悟月色之美。2.准确揣摩作者心情,学习苏轼旷达乐观的情怀。教学难点:准确揣摩作者心情,学习苏轼旷达客观的情怀。教学过程:导: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章风格常常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苏轼,在他的文学作品里,常常出现一个词语。我们一起读资料——是什么原因,让苏轼这么偏爱“空明”?我们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去寻找答案。预习检查:对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听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章含义。活动一:赏景——赏月之空明1.空明,课下注解特别作了交代:形容水的澄澈。文章景物描写的真正对象是水吗?2.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说一说:今晚的月色带给你什么感觉。3.改句判断赏析: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4.读。(注意体会惊喜陶醉,恍然大悟之情)活动二:识人——识人之空明1.梳理情节:根据注释,理解记叙性的文字,了解这个事件。用自己的话把它讲给我们听。2.体会:品析记叙事件的文字,体会事件中的苏轼是______的人。3.感受:苏轼是这样评价自己的——“闲人”。请一生读资料。有着绝世才华的你,成了这样有个闲人,你的心情会怎样?4.讨论: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联系今天对苏轼的认识,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么偏爱“空明”这个词语?活动三:读情——读情之空明内心空明的人,才能看见空明的风景。1.读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意读出自得之意)2.不仅是这个晚上,不仅是这篇文章。苏轼的内心永远像孩子一样空明:被贬黄州,他路途偶遇风雨,欣然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箫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被贬杭州,他筑苏堤,造福百姓,欣然曰:“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被贬惠州,他欣然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3.读全文,读出情感。越是赋闲,越要悠闲。不仅是这一晚,空明已经代表了苏轼的一种心境,受辱不惊,越挫越勇。没有永远的忧伤,没有不散的阴霾。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老师更希望的是:同学们和苏轼一样拥有空明的心境,乐观豁达的情怀!
本文标题: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部优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58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