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 唐诗宋词选读之清平乐黄庭坚
唐诗宋词选读清平乐学习目标1、诵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内容2、赏析诗词,鉴赏诗词的形象、技巧和情感知识链接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同时又是曲牌名。属南曲羽调。一读诗歌,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词风流豪迈,较接近苏轼。著有《山谷词》。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苏轼、米芾、蔡襄、黄庭坚)”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黄庭坚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二)创作背景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蔡京立元祐党人稗,黄庭坚被除名,编管宜州。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二读诗歌,理解诗意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1、读标题2、读作者3、读意象4、读题材5、读情语6、读人物7、读情境8、读诗句9、读注释10读手法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词句翻译三读诗歌,鉴赏诗歌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2、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3、《清平乐》中是如何表现“惜春”主题的?4、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3)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表现了词人的惜春之情。2、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人生态度: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1)全词运用层深手法;(2)从春归无行路的寂寞伤春,到若有人知的假设希望,到春无踪迹的更加失望,到问取黄鹂的最后希望,到无人能解的彻底绝望;(3)层层深化,强化了觅春思春伤春之情。3、《清平乐》中是如何表现“惜春”主题的?(1)运用想象和层深手法;(2)词开门见山写“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引出“寻春”之奇思妙想,想象大胆;从似有人知的希望到仍无踪迹的失望,从问取黄鹂的期望到无人能解的绝望,层层深入;(3)寻春的失败之中包孕了无尽的惜春之情。4、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1)拟人(或比拟);(2)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3)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同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本文标题:唐诗宋词选读之清平乐黄庭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83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