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1江苏卷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2012·江苏,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舟楫./编辑.道观./冠.名权濒.临/彬.彬有礼B.蹒跚./珊.瑚嫁.接/度假.村布帛./并行不悖.C.慑.服/拍摄.昭.示/软着.陆荒诞./肆无忌惮.D.忏.悔/阡陌.储.蓄/处.方药复辟./刚愎.自用答案:A解析:A项,jí,ɡuàn,bīn;B项,shān,jià,bó/bèi;C项,shè,zhāo/zhuó,dàn;D项,chàn/mò,chǔ,bì。根据题干要求选出答案,审题考查了形近字、多音字及音同形异字。2.(2012·江苏,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A.改名换姓大名鼎鼎弄巧成拙B.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C.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D.移花接木大名鼎鼎弄假成真答案:C解析:“改名换姓”指改换了原来的姓名;“移花接木”指把带花的枝条嫁接在别的树木上,比喻使用手段,暗中更换人或事物。“移花接木”含有贬义,不合语境,第一个空应填“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好像雷声传入耳朵,形容人的名声很大;“大名鼎鼎”指名气很大。“如雷贯耳”更加形象,第二个空应填“如雷贯耳”。“弄假成真”,指本来是假装的,结果却变成真事;“弄巧成拙”,指想要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弄巧成拙”为贬义词,根据语境,名人的笔名原为假名,“千秋万岁后”,“真假难辨”,假名变成了真名,第三个空应填“弄假成真”。因此应选C项。3.(2012·江苏,3)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25个字。(4分)夜幕下,小松树上彩灯闪烁。路过的老园艺师自言自语地感慨:“人睡觉要关灯,整夜灯光照着,非失眠不可。树也一样,那么多的电线缠着,那么强的灯光照着,能活得好吗?夜色是美了,树可是要生病的。人们啊,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参考答案:树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人类应该善待自然。解析:注意抓住语段中的关键句,“树可是要生病的”说明树的生长环境堪忧;“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说明人类并不理解自然。完成此类题目要理解关键句的言外之意。4.(2012·江苏,4)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5分)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参考答案: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解析:画面上“是非”分明,画面中的文字是解答读图题的线索,面对“非”,儿子说“我要……”,父亲的步伐、表情和语言都表明他很乐意往儿子所指的方向前行。题目中的“提醒”告诉考生应该从警示的角度概括。完成漫画题(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①看标题。标题往往透露了漫画的基本内容。②看画面。漫画上的任何一个细节对表达漫画的寓意都有提示作用。③看夸张处。漫画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勒出幽默、诙2谐的画面,说明某种观点。④看文字。漫画为表达其寓意,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文字。思考这些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这些观点有时会成为我们把握漫画寓意的敲门砖。二、文言文阅读(19分)(2012·江苏,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伯父墓表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选自《苏辙集》,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称赞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有利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期望D.杖矫.命者,逐之矫:假传答案:B解析:B项,益:增加。理解实词,要将实词放在语境中揣摩其含义;不可忽视对实词字典义的积累,更不可忽视实词的语境义。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答案:D解析:①是说苏涣交游(结交朋友)的情况,②是说苏涣对王蒙正的看法,④表明苏涣爱才。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3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答案:C解析:受杖责的不是张宗的儿子,而是张宗,此处是对“府为符县,公杖之”的错误理解。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参考答案:(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3)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解析:(1)关键词:“屈意”,“降低身份”;“委”,“托付”。(2)关键词:“于”译为“比”。“贤于言事官远”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变为常式句。(3)关键词:“尔曹”,“你们”;“逮”,“比得上”或“赶得上”;“姑”,“姑且”;“师”这里是名词作动词,译为“学习”;“过”,动词,“犯错误”。此句中词的活用较多,翻译时要特别注意,不可望文生义。参考译文:伯父名涣,早年字公群,晚年字文父。小的时候,他聪明有悟性,和他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年长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开始参加乡试,第二年就考中进士,担任凤翔宝鸡主簿。不久,苏涣改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自己是章献太后的亲家,便倚仗势力骄傲蛮横。(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苏涣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侍奉王蒙正,但是看不起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推荐苏涣,又写信给显要的官员,说苏涣可以被重用。苏涣告诉凤州在京城办事处的官员,截留了王蒙正的奏章,并且藏起了他的私信。不久,王蒙正失势败落,士人们因此称赞苏涣。因为太夫人去世,苏涣辞官。后来被起用,担任开封士曹。雍丘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害怕获罪,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派官员去处理,考察多次都不能查出真相。等到苏涣前往,就洗雪了冤情。夏人进犯边疆,开封府应当买百姓的马匹来增加骑兵,开封府尹把这件事交给苏涣办理,马全部买到而老百姓没有受到惊扰。后又做阆州的通判。虽然施政极其宽容,但是有法必依,官员和百姓敬畏他,社会安定。阆州人鲜于侁,年轻时候好学并且能够忠诚地实践,苏涣礼遇他并非常看重他,让他准备乡试,鲜于侁因而获得了功名得以为官。鲜于侁刚开始只是担任小吏,苏涣又任命他为循吏,对他给予期望。鲜于侁最后官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苏涣担任祥符的县令。乡中书手官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害怕苏涣,假托有病,满百日后辞官离开,并引荐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苏涣说:“书手一职依照法令应该任用三等人,你属于二等,不能胜任。”张宗一向侍奉权贵,到府衙控告。府衙为此向祥符县下达了公文,苏涣杖责了张宗。不久宫中地位显赫的宦官到府衙,传达皇上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一职,苏涣依据法令拒不奉旨。又一个宫中地位显赫的宦官到祥符县,说:“一定要按法令之外的要求来任命张宗。”苏涣对府尹李绚说:“一个小人物能这样扰乱法纪,府衙也没有什么办法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面不同意为借口争辩一下呢?”李绚面对苏涣的话,非常惭愧,第二天入朝报告皇上。皇上说很好,命令内侍省推荐苏涣。张宗贿赂温成那些人,就不再深究,杖责假传圣旨的人,将他赶走,一府的人都震惊了。包拯见苏涣感叹道:“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提拔苏涣做了利州路刑狱官,苏涣到任一年多,弹劾城固一个滥杀无辜的县令,一道的人都震惊惶恐,于是因此此处太平。苏涣死后二十七年,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苏涣过去的事迹,来交代我说:“父亲已经逝去,只有我这个儿子活着,不抓紧时间记录下来,不久这些事迹就更要散失了,这就是我做儿子的大不孝。”我年轻时候侍奉伯父,常常听伯父说:“我年少时候读书,年长一些开始写文章,每天都有目标,不完成目标就不会停下来。在外漫游,行路中规中矩。回到家里生活,没有懒惰的样子。所以那时,没有听过我自己有错误的行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我害怕家门后生一天天懈怠,所以记录下这些听闻来作为警戒。三、古诗词鉴赏(10分)9.(2012·江苏,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4(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参考答案:(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解析:(1)从“天涯”可知抒情主人公远离故乡和亲人,“月”是表思念之物,结合题目“梦江南”判断,此“恨”应为“思念而不得之怅恨”。(2)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诗中没有直接写人物,所以人物的形象只能从人物观景所感而得。第三句不说“人不知”而说“山月不知”,则孤寂无聊之情可以想见;第四句又从“空”字可知,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自怜。(3)赏析题本着“名词术语”加“分析”的原则完成。结句为写景句,故术语为“借景抒情”,在此基础上对所写景物进行分析,结句意象为“摇曳”的“碧云”,“不宁”之意蕴涵其中,在分析景物的基础上明确情感。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2012·江苏,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2)剑阁峥嵘而崔嵬,,。(李白《蜀道难》)(3),百年
本文标题: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86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