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7年春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772童心说
合作探究自主预习童心说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童心说》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对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其进步性和深刻性。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李贽(1527—1602),明代卓越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字卓吾,又字笃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曾任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等职。认定六经以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论”。其哲学观点没有摆脱王守仁和禅学的影响,但公开以“异端”自居,主张重视功利。坚持“心外无物”,继承并修正王守仁的“良知”说,提出“童心”说,主张保持“童心”。李贽的思想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因此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文学方面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当时颇有影响,曾评点《水浒传》。著有《焚书》《藏书》等。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1.注字音遽失(jù)曷尝(hé)根柢(dǐ)笃实(dǔ)湮灭(yān)褒崇(bāo)懵懂(měng)渊薮(sǒu)2.识通假(1)龙洞山农叙《西厢》(“叙”同“序”,作序)(2)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辩”通“辨”,分辨)3.解多义(1)假绝假纯真(虚假)人多以书假余(借)假舆马者(借助,凭借)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2)发于是发而为言语(说出)大声发于水上(发出)主人忘归客不发(出发)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打开)雄姿英发(显露)早生华发(头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3)长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年龄增长)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与“短”相对)一技之长(长处,优点)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3)长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生长)孰与君少长(年纪大)(4)立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制定)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即刻、马上)大石侧立千尺(直立)燕王,吾所立(登上帝位或诸侯的位置)(5)非非童心自出之言也(不是)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难)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没有)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不)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4.分古今(1)夫童心者,绝假纯真古义:纯粹是真实的。今义:纯洁真诚。(2)便失却真人古义:还未失去童心,而保持本真之心的人。今义:真实的非虚构的人物。(3)童心固自在也古义:自然存在。今义:自由;不受拘束。(4)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古义:不会流行。今义:不允许,不可以。(5)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古义:文章体裁。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6)决定目之为经矣古义:必然,一定。今义:对如何行动作出主张。(7)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古义:为了一定的目的。今义:有所作为。5.析活用(1)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名词作状语,一天天)(2)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形容词作动词,厌恶,憎恨)(3)而事假事,文假文乎(名词作动词,做事,写)(4)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名词作动词,记载)(5)决定目之为经矣(名词作动词,视为,看作)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文本助读知识梳理6.明句式(1)夫童心者,真心也(判断句)(2)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介词结构后置句)(3)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被动句)(4)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定语后置句)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1.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译文童心,就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去了童心,也就失去了真心;失去了真心,也就失去了保持本真之心的人。点评文章第一段重在解释“童心”的概念。文章一开头,他就开门见山,提出了重要的论点:童心。然后先连用两个判断句,从正面指出,童心就是真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的真实感情。接着,他又连用两个假设,从反面进一步阐明童心的含义。这样,一正一反,“什么叫童心”这个问题,解释得清晰而完整。文字虽然不多,但是,语气肯定而自信,这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译文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从外边(耳目)进入的闻见,成了他内心的主宰,童心也就失落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住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这样童心就失落了。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点评文章的第二段围绕着“童心胡然而遽失”的问题展开,着重指出理学教条对童心的摧残及其危害。李贽指出,许多文人学士之所以失去童心,是因为“道理闻见”不断影响侵害的结果,而“道理闻见”又从“多读书识义理”而来。这样,李贽就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宋明理学了。值得注意的是,李贽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化,而是细致地揭露了宋明理学危害童心的过程和特点。他采用“方其始也……”“其长也……”和“其久也……”三组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把宋明理学潜移默化对童心的侵害揭露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一针见血、击中要害,而且形象生动。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3.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译文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点评李贽认为,童心常存,则“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并把宋元以来出现的“传奇”“院本”等新的文学样式奉为“古今至文”。文中连用大量的排比句,文势沛然,一泻到底,与上一层次的假言、假文等形成强烈对照。从而突出了“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的重要论点。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1.为什么文中说孔孟义理的道理闻见会障泯童心?提示由于孔孟的学说已经变成了假道学的道理闻见,而假道学的道理闻见的影响,致使人们从小开始就被外界的假人假言假事所左右,不断地掩饰自己的本真,从而逐步地丧失童心。李贽指出:一旦以闻见道理为心,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而不是童心自出之言,“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李贽讽刺当时社会上满场尽是矮人,盲目崇拜孔孟,犹如矮子观场,随人言说,“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进而明确地揭示了假人假言假事的来源,一针见血地说:“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这无疑成为一颗重磅炸弹,轰塌了儒家经典及其义理神圣的殿堂,从而把“异端”的思想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有人说《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战斗檄文,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提示“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至文”。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心说》,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迪,是为千古之至文。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合作探究自主预习愤而为文,童心毕现——《童心说》赏析《童心说》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文章的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李贽认为,只有童子才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来面目,童子之心是未受外在污染的纯真之心。而本真自我在人接受了闻见道理以后便丧失了,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人的道理闻见,主要是从读书识义理而来,因此读书识义理便是造成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不化,甚至以之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李贽批评假道学,还源于道学所依据的六经以及《论语》《孟子》。他认为,六经以及《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并非皆出于圣人之口,其实是“迂阔门徒、懵懂弟子”所记;即便出于圣人之口,也不能作为万世不变的至论,不能成为行之于万世的信条。这些言论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当时虽然也有一些批评假道学的文章,但直接批评六经以及《论语》《孟子》,认为这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实绝无仅有。李贽所谓的童心,重在一个真字,也就是未受世俗观念,特别是名利才色等浸染的本真状态。这样,李贽所谓的童心,实际上主要不是一个哲学的观念,而是一个文学的观念。李贽的童心说,是由读龙洞山农为《西厢记》所写的序言有感而发。童心是龙洞山农提出的一个概念:“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李贽就此认为,在文学上要重自然,重真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不管哪一种文学形式,即使是六朝骈文,徒重形式的举业八股文,以及不为正统文学家所看重的传奇、院本、杂剧等,只要出于童心,就是天下之至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贽的美学思想,他主张自然为美。他认为,自然的东西出于人的真性情,它在形式上是美的,在内容上是善的,自然的东西,就是真善美的合一。李贽的文章体现了他的这种主张。李贽一生,愤世嫉俗,孤寂傲世,他的文章,他的生活,正是他的“童心说”的有力实践,表明他是一个保持了“童心”而为世俗难容的文人。
本文标题:2017年春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772童心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93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