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水利工程 > 第二讲_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2020/6/171第二讲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2020/6/172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灵渠2020/6/173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1、芍陂2、都江堰3、灵渠4、郑国渠5、木兰陂6、黄河大堤7、鱼鳞石塘8、浮山堰2020/6/1741、我国最早的水库--芍陂que4bei1淠水又西北分为二水芍陂出焉《水经注》卷322020/6/1751、我国最早的水库--芍陂que4bei1(庐江)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后汉书•循吏传》李贤注:“陂在寿州安丰县东,陂径百里,灌田万顷。”2020/6/176芍陂这是一座在2600年前修建的真正意义上的灌溉蓄水库。主持其事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孙叔敖。孙叔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十分重视水利建设。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他主持修建芍陂工程。“芍”是地名,在今安徽省寿县境内,“陂”就是蓄水库的意思。芍陂位于大别山麓,这里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只有北面较低,向淮河倾斜。2020/6/177孙叔敖根据地形特点,组织人力兴建蓄水库,将从三面流泄下来的溪水,汇集在低洼的芍陂中,而在出口处修了5座“水门”,用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泄放,水消则关门蓄水,这实际上就是一座石质的闸坝,其运用原理已与现代的蓄水库相符了。芍陂建成后灌田万顷,粮食大丰收,楚国国力也因此而增强。芍陂经历代维护整治,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东晋时改名为“安丰塘”,现在仍是安徽省深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88年国务院确定芍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芍陂2020/6/178安丰塘2020/6/179安丰塘2020/6/1710安丰塘2020/6/1711芍陂2020/6/1712安丰塘原周长有60公里。为纪念孙叔敖,北堤外建有孙公祠。现存殿宇、碑库各3间,石刻19块,碑文记述芍陂地理位置、水源、灌区分布、用水规划及历代整修情况。如今的安丰塘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灌溉着江淮大地420平方公里良田,堤坝内坡由石块铺砌,塘内烟波浩渺,堤岸绿柳成荫。2020/6/1713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泯江上游。春秋战国时,成都地区有一个蜀国,后来北方的秦国日益强大,征服了蜀国。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经过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在前人的基础上建成。分水工程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而成,将肆虐的岷江分为内外两股,化害为利,兼具泄洪与灌溉两大功能。如今,都江堰经过改造、扩建,现已有大小3万多条灌溉渠道,灌溉着成都平原及周边丘陵地区40多个县、市。2、都江堰(公元前270-256年)2020/6/1714渠首工程位于岷江中、上游交界处,由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部分组成。鱼嘴是岷江江心的分水堤坝,形如鱼嘴,伸入江心,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是岷江正流,内江水则通过宝瓶口引入成都平原,灌溉千万亩农田。宝瓶口由人工开凿,进水口仅有10多米宽,控制内江水量。飞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洪水期间涌入内江多余的水量和泥沙可从这里自动排出外江。2020/6/1715渠首工程通过鱼嘴分水堤、宝瓶引水口和飞沙堰泄洪排沙的有机配合,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使内外江的水量始终按四、六分成,即洪水时内江四成,外江六成,枯水时外江四成,内江六成,保证灌区既有足够的水源,又不至于发生水灾。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也感叹道:“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渠首工程2020/6/1716都江堰2020/6/1717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外江内江飞沙堰2020/6/17182020/6/1719汶川地震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影响都江堰3大工程之一的鱼嘴裂缝。一个碑倒了。伏龙观的瓦掉了不少二王庙跨了一些但是其还能发挥灌溉作用。2020/6/1720都江堰“鱼嘴”分水堤震后出现裂缝2020/6/1721石碑被地震损毁2020/6/1722二王庙垮塌伏龙观变形2020/6/17233、灵渠(公元前220-214年)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桂林之北70公里。它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渠道,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对于祖国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重要作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中,隔着崇嶂叠岭的南岭山脉,要沟通它们谈何容易。灵渠做到了这点,其巧妙的规划和高超的建筑技术至今受到中外人士的赞扬。长江上的船只经湘江,穿灵渠,入漓江,进珠江。2020/6/1724长江2020/6/1725当初修建灵渠是为了军输需要。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消灭了最后一个敌手齐国,为了完全统一全国,派了尉屠睢率兵五十万向南越(居住在南岭山脉以南的越人)进军。但这里都是重峦叠嶂、森林茂密,进军和后勤供应十分困难。于是秦王朝决定派史禄“凿渠运粮”。2020/6/1726史禄到南岭后,经过实地反复考察,找到南岭山脉最低洼口兴安县。其东,湘江向东北流入长江,其西,漓江向西南流入珠江。湘江的上源与漓江支流始安水最近处只隔1.7公里,中间仅隔一座高二三十米、宽三五百米的太史庙山。史禄经过周密计划,调用兵卒数十万,花了5年时间,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凿成了灵渠。于是长江上的船只经湘江,穿灵渠,入漓江,进珠江。直到京广、湘桂等铁路通车前,在长达2100年的时间里,灵渠一直成为南北交通要道。2020/6/1727灵渠的设计相当复杂。由于年代久远,史禄最初开创的灵渠工程设施细节已不能查考清楚。但从经过以后不断维修改进的现存体系中探索,也可推测出大致格局。首先,他凿通了太史庙山,使湘江和漓江具备了沟通的条件。这条渠道现称南渠,从渠道开始到注人漓江的灵河口止,全长33公里,工程浩大。灵渠的设计大致格局2020/6/1728其次,也是更困难的是:始安水水位比湘江水位要高出5~6米,流量则比湘江少得多。要完成通航任务,必须把湘江水位抬高6米,才能使湘江水源源不断流向始安水,但又不能过量。为此,设计者在湘江中的合适部位,用巨石修建了一座人字形的(尖嘴凸向上游)拦水坝,一方面抬高湘江水位,一方面将湘江来水一分为二,南侧的流量引入南第进漓江,北侧的流量另沿新开的北渠绕道流入原湘江。2020/6/1729这座很有特色的拦水坝北面一翼称为大天平,南面一翼称为小天平,在尖嘴处还设有一个分水“烨嘴”。在枯水期,湘江上游来水自动按合适比例分别流向南北两渠,满足通航需要。洪水期间,多余水量可在天平顶上自行溢流,泄入湘江故道。天平形式和顶部高程的确定以及与分水体嘴的配合,达到极高的科学水平,估计是经过多次实践调整才最后定型的。2020/6/1730要使船只从湘江经过北渠、南渠进入漓水,还必须保持两条渠道有合适的坡度。由于湘江水位已被大小天平抬高6米,所以在开挖北渠时,故意将它挖得婉蜒曲折,以减缓坡度,便于航行。南渠过了分水岭后,河道穿行于山区,坡陡流急,因此沿渠在水浅流急处设置了许多斗门,船队来到时,先在斗门处挡住河水,抬高水位,船队驶入后再放水下行。宋代已发展到上下斗门同时运用,这和现代船闸原理一样,比欧洲船闸的出现早了七八百年。2020/6/1731史禄等人在测量设备和技术十分落后、统一战争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是怎么选择湘漓两水相距最近、水位相差不大。分水岭又不高的地方,并十分科学地完成灵渠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实在是个谜。灵渠建成后,历代经过30多次整修改造,为人民服务了2200年。1949年后,由于已不需要它通航,经过全面整修后,灵渠成为一座服务于灌溉、城市供水和旅游的综合水利工程。2020/6/17322020/6/1733灵渠渠首2020/6/1734大小天平2020/6/1735灵渠秦堤2020/6/17362020/6/17374、郑国渠(公元前246-236年)“疲秦之计”变成“强秦之策”最失败的间谍计划即将亡国的韩惠王派出一个手无寸铁的水利工程师郑国,去说服秦国兴修水利。在韩国看来,这是危难之际疲乏秦国,救亡图存的好办法。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据史学家估计,郑国渠灌溉的115万亩良田,足以供应秦国60万大军的军粮。公元前230年,秦军直指韩国。对这时的秦国来说,疲秦之计变成强秦之策。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的最后决战一拉开,韩国就灰飞烟灭了。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实现统一。2020/6/1738郑国渠2020/6/17395、福建莆田木兰陂福建莆田县木兰溪上的木兰陂,因为这是一个“民办工程”。木兰溪全长100多公里,在莆田县入海。北宋治平四年(公元1064年)长乐女子钱四娘看到当地干旱缺水,百姓贫困不堪,毅然变卖家产,在木兰溪上修建工程,造福一方。钱四娘和工匠们察看了木兰溪上下游地势,选择较上游的将军岩作为堰址(这可能是个失误,因为该处溪窄坡陡流急,并非好堰址)。钱四娘与民工们艰苦搏斗,建成了拦河坝,但竣工之日,恰逢山水暴发,大堰被冲毁,钱四娘也被洪水吞没捐躯。2020/6/1740她的高尚情操鼓舞了人们,同乡林从世又继续领导施工,并将堰址下移到温泉口。但因离海太近,大堰又被海潮冲垮。至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由侯官人李宏和僧人冯智日主持,在上两次坝址的中间选择了溪流宽缓的木兰山下第三次修建,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完工,已是钱四娘牺牲后的16年了。木兰陂2020/6/1741木兰陂工程由拦河坝、渠道进水口、冲沙闸和导水墙组成,堰长232米,高7.25米,上设闸32孔,修建渠道数十里。灌田号万顷,沿用900年。现在木兰陂蓄水3000万立方米,灌田20多万亩,平均亩产超1000公斤。木兰陂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陂旁有庙祭祀钱四娘、李宏等人。庙外黛山碧水,景色绚丽,春夏涨水之时,溪水漫陂入海,蔚为壮观,“木兰春涨”成为旅游胜景。木兰陂2020/6/1742木兰陂2020/6/1743木兰陂2020/6/1744木兰陂2020/6/17456、黄河大堤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喇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余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2020/6/1746黄河河水灌溉着两岸广大土地,孕育出中华文明,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母亲河。可是黄河又是一条著名的灾难河,数千年来黄水泛滥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母亲河---灾难河2020/6/1747黄土高原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2020/6/1748黄河的沙量之多、含沙量之大属世界之冠1立方米水中所含的悬移质泥沙的重量称为含沙量。黄河的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5千克/立方米,而长江干流宜昌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19千克/立方米;是长江平均含沙量的近30倍。宜昌站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5.3亿吨,其中悬移质5.21亿75.8万吨、沙砾推移质862.2万吨;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510亿立方米(长江流入东海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9560亿立方米)。而黄河的多年平均年输沙量是16亿吨,是长江年平均输沙量的3倍;黄河在郑州花园口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560亿立方米,仅及长江宜昌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八分之一。2020/6/1749在人类的围堵下,黄河也许会在设定的范围内稳定奔流一段时间,但由于上游泥沙源源而下,河道不断淤高,两岸大堤被迫也加高,形成“水涨船高”的恶性循环,最后河床高出地面成为“地上悬河”。恶性循环的结果,在发生特大洪水时,滚滚狂洪终将摧毁束缚她的大堤,扑向两岸,横扫一切,泛滥成灾,并自然地形成新的河道,人们如无法迫使她回归故道,就只能在新河道两侧再次修堤约束,进行新的恶性循环。这样周而复始,就在黄淮海平原上留下许多黄河故道和大堤遗迹。地上悬河、黄河改道2020/6/1750为了适应黄河的特性,黄河大堤的布置和构造
本文标题:第二讲_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01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