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8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资源
第四单元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写出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黄山奇石》《葡萄沟》中以“陡峭”“五光十色”为示例,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并在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第二题中加以运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对遇到不懂的词句,应先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意思,再查字典验证。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本单元以写景的文章为主,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课文《黄山奇石》中用“好像”“真像”仿写文中句子,介绍黄山奇石,并用课文提供的词语介绍某处景物;课文《葡萄沟》中课后第三题安排了仿写的练习;《古诗二首》《日月潭》等课文中安排了词语的拓展积累,在多篇课文后安排背诵课文或片段的练习。本单元写话安排的是学习写留言条。通过例文了解留言条的内容,通过例文旁的提示,让学生明白留言条的基本格式,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写留言条。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古诗二首2《登鹳雀楼》写了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色,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望庐山瀑布》一诗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1.认识58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8个字,会写32个词语。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黄山奇石2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奇石。日月潭2写了日月潭的优美景色。葡萄沟2介绍了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葡萄干也很有名。5.仿写句子,提升写话能力。6.积累词语,并能够运用。7.激发学生认识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语文园地四4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1.借助火车票上的信息认识8个生字,增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2.展开想象,用“像”说句子。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4.学习写留言条。5.发现描写颜色的词语的构词规律,并积累相关的词语。6.积累写景名句,初步感受山河的壮美。7.阅读《画家乡》,感受家乡的美。8古诗二首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4.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诗人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难点想象画面,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人生哲理。1.字词教学本课12个生字中,“瀑、布”的韵母都是“u”,而声母分别是“p”和“b”,学生可能容易混,教师可以多示范、纠音。“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可以借助日常交流,强化正音。(1)识字。①字源识字:“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②熟字换偏旁识字:“楼、依、遥”可以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联系熟字来识记。(2)理解字义。①结合上下文语境,借助文中插图理解“依、尽”的意思,可以看看插图,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理解“依、尽”的意思。②联系插图和生活经验理解:“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炉”,从“火”“户”入手,表示做饭、取暖、冶炼的器具,请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3)写字。“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楼、依、炉、挂”要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2.诵读古诗(1)渗透学法,理解诗意。比如:读懂诗的题目,就能大致了解诗写了什么内容;查字典理解难懂的字的意思;读好节奏,读出诗的味道;借助插图和课外收集的资料猜猜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蕴含的人生哲理,等等。(2)想象画面,感悟诗情。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结合简笔画说说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1.预习提纲(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圈出生字。(2)再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2.多媒体课件、剪贴画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登鹳雀楼》课时目标1.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诗人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一、图画导入,了解诗题。1.老师知道同学们很喜欢画画,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请大家由近及远仔细观察。(出示《登鹳雀楼》课文插图)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3.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觉得,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同学们,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鹳雀楼的相关资料。4.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第一层,行吗?生(齐):不行,要登到最顶层!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的顶层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5.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小学生喜欢图画和听故事的特点,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诗人、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二、朗读古诗,感知节奏。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诗,标出诗的节奏和重音。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4.一起来读。老师引读,师一句生一句轮流读,学生模仿教师读,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直至读准诗句的节奏和停顿。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直至读准诗句的节奏和停顿,为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理解诗句奠定基础。三、巧借生字,想象画面。1.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鼓励学生从说单个事物向说整个画面发展。3.巧借生字,指导学生将画面想丰富,想生动。(1)(师出示图片)人穿的衣服和人是贴在一起的。和“依”有关的词语通常表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亲密的感情。你看,他们挨得多紧啊!(依靠、依偎)太阳是怎样依着群山慢慢下沉的?(在“依”字旁边标注“靠”)设计意图:小学课本中所涉及的汉字绝大部分为形声字,掌握了形声字就掌握了学习汉字的主动权。学习形声字重点是把握好形旁,如果理解了常见形旁,就能自主地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就能达到“学一个带一串”的功效。(2)太阳依靠着山怎么样?从哪个字读出来的?(尽)“尽”就是消失、完的意思。那谁能把这种景象完整地说出来?(傍晚的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落下去。)(3)你想象中的黄河是怎样的?(出示图片)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黄河?(4)两行诗连起来读画面会更美!现在老师想和大家合作读这抬头、低头满眼都是自然之美的优美诗句!男女生能合作读吗?四、反复诵读,理解诗理。1.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结合古文字,学习理解“欲”。在诵读中,自然理解“千里目、更”,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读。3.“欲穷千里目”中“穷”是什么意思?看完、看尽。“千里目”就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目”就是——(生:眼睛,这里是指眼睛能看到的地方。)4.生边做动作,老师边问。你看到更远的地方了吗?怎样才能看得更远呢?5.是呀,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呀!通过这样的体验我们知道了:课件出示:只有站得,才能看得。(板书:登得高看得远)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悟再读读这两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对诗意的大致理解,把学生引入到诗的意境中和诗人的情绪里,唤出学生朗诵这首诗的情感状态。五、感情朗读,配乐诵读。1.师配乐范读,生配乐诵读。2.创设情境,练习吟唱。3.集体带动作吟唱。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烘托、借助图画的感染,让诗中的意境浸透学生的心间,全情投入朗诵。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怀,读出古诗的韵味。六、表达训练,拓展运用。创设三个背诵古诗的情境(登鹳雀楼、被评为三好学生、爬泰山),让学生自然地背诵,快乐地背诵。示例1:当你被评为三好学生,为了不让你骄傲,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可以对你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示例2:当你爬到泰山的半山腰时,妈妈对你说:“欲看更多景,就要(更上一层楼)。”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所背诵积累的诗句意思,学以致用,我特别创设了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着运用经典,将背诵与运用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体现古诗词“古为今用”的价值。七、巩固生字,学写汉字。1.课件出示生字,观察字形结构,说出其特点。2.看看这些生字,怎样记住它们呢?说说你的方法。你能记住哪个字就说哪个字。(拆字法、编口诀法、看图法等)3.记住了字形,怎样写好它们呢?来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教写“楼、依、尽、黄、层”5个字)4.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书上先描红,再照着写两个。第2课时《望庐山瀑布》课时目标:1.认识“瀑、布”等6个生字,会写“照、炉”等5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一、赏图导入,了解题意。1.上节课,我们随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眺望黄河美景,这节课,诗人李白会让我们欣赏哪里的景色呢?(庐山瀑布)2.让我们跟随李白的脚步走进庐山,一起去欣赏吧!(课件欣赏庐山宣传短片)3.板书诗题,诵读诗题。(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和停顿)4.题目比较长,读好它的停顿很重要。谁来说说:“望”是什么意思?(看)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5.教师小结:读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设计意图:理解题目,是教学古诗一个重要的环节。题目是诗的窗口,通过理解题目,可以大致了解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同时渗透读诗方法的指导。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读诗之前,请看要求。课件出示:1.大声朗读诗,注意读准字音。2.多读几遍,读顺诗句。(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2)指名读,开火车读,检查自读情况,相机正音纠错。(3)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纠正读音。课件出示:瀑布..(pùbù)香炉.(lú)紫烟.(yān)遥.(yáo)看挂前川.(chuān)怀疑.(yí)银河落九天(4)去掉拼音,同桌互读,评价纠正读音。2.读出节奏。你们的字音读得很准确,可是读诗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怎么才能读出诗的味道和节奏呢?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3.指名读。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4.自由练读,注意节奏。5.同桌合作朗读。6.指名两人一组上台诵读。学生评价。(是否读出节奏)7.师生接读。老师前半句:日照香炉——生接:生紫烟。8.配乐齐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范读、互读、师生接读、配乐齐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读准字音,读对词语,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读好诗歌,为积累背诵打下基础。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过渡:庐山瀑布有多美呢?你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庐山瀑布风光图)1.学生交流看图片后的感受。(美丽、壮观、迷人……)2.课件出
本文标题:8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资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34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