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协调社会利益矛盾【内容摘要】:民主是个好东西,它既有力的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又在不同的程度上限制了官僚意念的滋生。它好比是一个利益均衡器,协调着社会利益关系的两极,使社会状态趋于和谐。本文正是以次为视角来论述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并希望深化对民主理念的认识。【关键词】:民主,民主制度,社会利益“民主”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尽管世界各民主政体间存在细微差异,但民主政府有着区别于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则和运作方式。民主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政府。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一、民主制度趋向于利益的大众化俞可平说:“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对个别的人而言的,也不是对一些官员而言的;它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坦率的说,对于那些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官员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个好东西,还是一个麻烦东西,甚至是一个坏东西。试想,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官员要通过公民的选举产生,要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其权力要受到公民的制约,他不能为所欲为,还要与老百姓平起平坐,讨价还价。”①民主制度就是要让大多数人来治理国,管理社会事物。使更多的符合人民意愿的政策得以采纳。而不在是个人的独裁。当然有的时候我们更多的需要采用集中指导的方式,当然这并不实质①的影响民主在政治生活中的调节作用。我们通常把民主与集中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样一种“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在这里,民主与集中是同一个政治过程中两个各不相同而又不可或缺的环节。可见,民主与集中作为两个环节,是从政治过程的意义上说的。但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而不是一种政治过程。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的民主,指的是“人民的统治”。任何一种国家制度都需要权威,需要集中,需要秩序,需要服从。民主制度也不例外,民主政治同样需要权威和集中。因而,无论从国家制度的意义上说,还是从政治过程的意义上说,把民主与集中对立起来,以为讲民主就是否定集中,或者要集中就没有民主,都是极大的误正是因为民主集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个人独裁无法得到实施,从而也就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即大众的利益,任何形式的少数力量,再当代社会中如果不以符合大众的利益为行动指向,最终的结果也只有渐渐消逝,正如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度,封建大地主的利益不可能永远被人民大众拥护那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蒸发。而只有那些符合大多数利益的制度或是意识形态得意藏存,正如社会主义国家里的人民代表制度那样,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②二、民主制度对个人利益进行了协调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所以,如何正确的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就成为了民主制度的题中之意。个人和集体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一,个人依赖于集体。集体是个人生存的条件。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之中的,个人不能离开集体而孤立地存在,不生活在任何集体之中的个人是没有的。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离不开集体,集体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人智慧和才能的发挥离不开集体,集体是个人智慧和才能发挥的舞台和条件。那种离开集体的个人奋斗、自我实现都是错误的。第二,集体依赖于个人。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就没有集体。集体的巩固和发展依赖于集体中的每个人的努力,集体的强大依赖于集体中的每个人的强大②=%C3%F1%D6%F7%D6%C6%B6%C8和提高。集体的功能和作用的以来于集体中的每个人的作用的发挥,集体的力量是由每个人的力量组成的。集体利益是社会集体存在和发展需要的满足。集体利益是集体成员的共同利益。集体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总和。就是说,集体利益这个概念,不是对人们的个人利益的概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如果把人们的个人利益加以概括,形成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应当叫做群众的个人利益,而不能叫做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是独立于个人利益而存在的。集体利益同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有着密切联系,不同的所有制决定了集体利益的不同性质。在私有制社会里,少数剥削者占有大量的社会生产资料,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了少数剥削者的个人财产。共同剥削和镇压本国劳动人民,侵略和掠夺别国人民,是剥削阶级的集体利益。广大的劳动人民没有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只有反抗剥削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才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经济里,生产资料归劳动人民所有,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利益。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除一部分归个人所有外,都归人民群众集体所有,用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属于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三、民主制度的建设具有的当代意义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产生的一种社会制度。由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又面临资本主义扩张的背景下建立的,因此,这些国家一开始特别注重的是统一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建构。为推动民族-国家的建构,权力处于不断集中的过程,即经济社会权力向国家集中,国家权力向执政党集中,执政党权力向党中央集中,党中央的权力向少数甚至个别领袖集中。这种权力集中的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统一规划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变迁,即具有社会主义能够办大事的优势。但是,这一体制也有一个重大弊端,这就是权力得不到制约,将社会、国家和党的命运完全系于少数人,甚至一人之手。而无论多么英明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有可能出错。由此就造成现实的社会主义发展会出现两种问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起大落,二是缺乏可持续性。这都是因为权力过分集中个别人的体制而造成的。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在著名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尖锐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③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变革和构造过程,经济制度改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方向,政治制度改革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方向。改革开放以后每一次党代会都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当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这是因为,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中国的经济与政治发展也是相对不均衡的。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发展经济是主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体制改革不断突破,进入市场经济发展轨道。但是,与此伴随的是社会分化日益突出,社会差距日益拉大,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由此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其深刻的根源就是近代中国一直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进入现代化进程以后,社会发展受资源的特性和数量所支配。市场经济发展必须具备两种要素:一是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并能够产生利润的资本,二是服从于资本和利润需要并能够保证生产和再生产得以延续的劳动。对于长期处于剩余积累极少的农业文明的中国来说,其基本状况是:资本稀缺和劳动过剩,换言之,资本总是处于无限渴求的,而劳动力却是无限供给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1世纪,也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受制于这一因素,国家治理者为推动经济发展,更亲睐于资本,而无论是国家资本还是私人资本,无论是外国资本还是本国资本。所以,一直到20世纪末,政府的主要任务还是招商引资,很少论及招工引工。对资本的渴求和利用无疑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正得力于对资本的重新认识和利用。但是,资本和劳动资源的非均衡性必然带来的是资本和劳动在社会财富的占有和分配方面的不均衡,资本的收益远远高于劳动收益。如最有活力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不仅不能与资本收益同步增长,甚至不能与物价的上涨所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同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后备军呈无限供给状态,一个工作岗位后面有无数人所等待。劳动者缺乏讨价还价的可能。这一状况必然导致社会差距拉大。我国的社会差距主要表现为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差距。这种差别恰恰反映了资本和劳动资源的非均衡配置状态。中西部地区缺乏资本,但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东部地区资本过剩而劳动短缺。每年上亿农民工的流动正反映了这一状况。社会差距的不断扩大必然不利于社会和谐。因为社会和谐最终是建立在各种要素相对均衡的状况下。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与劳动在资源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均衡超出一定限度必须影响社会和谐。市场经济发展是以资本居主导地位的。资本与劳动不均衡是常态,但如果任资本的无限扩张就有可能引起社会冲突,甚至社会爆炸。这种结果是市场经济解决不了的,而且它本身就是市场经济所造成的。为此就需要寻求超越资本和劳动之上的国家力量。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国家本身就是为了将社会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其不致于激化为社会爆炸而出现的产物。换言之,国家不仅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者。为了将社会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必然要求国家能够使各个社会阶级和群体的利益保持相对平衡而不是趋于极端。当然,国家不可能完全自觉地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一种政治机制加以保证。这就是民主。资本主义正是寻找到这一机制,缓和了社会矛盾。而社会主义更需要这样一种机制。因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直将为了人民利益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获得社会和谐,更需要发展民主,让人民有充分的利益表达机会。特别是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般劳动者在经济上缺乏钞票,也缺乏话语权,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更需要通过有效的利益表达来维护和扩展自己的权益。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就是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所谓“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也就是人民越来越希望通过政治参与维护和扩展自己的权益。由此就需要作出进一步的政治制度安排,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共十七大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不仅是一种政治宣示,同时也极具针对性。这就是通过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来保障人民合法权益,避免强势的资本及背后的权力对人民合法权益的随意侵害,促进资本与劳动的利益分配相对均衡。④四、建设民主制度的几点建议1.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管理国家事物。我认为,今后要鼓励广大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现以群众为主体,以民主沟通、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为主要内涵的民主治理,有效保障和落实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还要通过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如举行恳谈会、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促进厂务公开,使企业员工能更多地参与企业管理。2.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制度都是人订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如果一项制度的出台得到了全体组织成员的支持,这样的制度肯定不能出台,因为这样的制度,肯定直接或间接地牺牲了组织结构中某一方的利益;如果都反对,这样的制度也不能强制推行,因为不仅法不治众,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组织结构不同利益群体的失衡,这和组织成员都赞成所产生的问题是一致的。但凡好的制度,肯定是有一部分人反对,有一部分人赞成。好的制度,肯定是考虑到了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关联成员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并经过严谨周详的论证才能出台。因此,制度应该尽可能全面,同时组织中每一业务环节、服务环节、管理环节以及利益可能波及到细小方面都要有制度的身影,也就是说制度要无处不在,深入到组织的各个环节角落。不
本文标题:现代政治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