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三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部优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诗是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上册的一首课外诵读诗歌,是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诵读是关键,要加强诵读指导;其次注重诗意的领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诗歌语言的品析和情感的领悟。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学会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赏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赏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探究。教学准备:预先板书全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闻笛入课,解题明任务1、屏显:笛曲《关山月》师:唐诗中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笛声”的塑造,孟浩然《凉州词》有“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王之涣《凉州词》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中对笛声情有独钟,描写得出神入化的,当推中唐诗人李益。板书课题,学生试读。2、简介受降城(小小解说员):在常见的唐诗注解中,受降城被视为灵州的别称。灵州即今日银川下辖的灵武市。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和吐蕃的前线,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投降,自此灵州被称作“受降城”。3、解释课题。4、了解这节课学习任务。屏显:1、反复诵读,学会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赏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一、诵读,赏音韵之美1、听朗读录音。2、放声朗读,力求读准字音。3、组长评,对比,提高。(从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角度评)师小结:初读诗歌不仅要读好节奏、重音、语气语调,还要注意断、连、停。4、组长带组员读,组员与组员互读,提高。5、组间赛读。(师提示注意读书姿势:抬头、挺胸、收腹、捧书)6、男生女生赛读。7、加上肢体语言(摇头晃脑),一起吟诵。8、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看哪位同学描述得更明确,更富有文采。二、品读,赏意境之美1、提示:可以抓住诗文中的关键词从写作手法、表达的情感等角度来欣赏。示例:“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句中“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读得时候“不知何处”应该重读。2、分组描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然后请小组推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适时指导朗读(语气语调)。3、欣赏前两句时拓展: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写月写霜的诗句?这里的“霜”如何理解?4、理解“融情于景”的写法:这月这霜在诗人李益笔下别有一番滋味。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为什么呢?(同桌交流)三、研读,赏情感之美由上节课所学《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中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理解要真正理解诗文表达的情感还需要了解作者及诗文的写作背景。动画:李益,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建中四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塞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闻笛》。视频:李益写作此诗时已是晚唐,当他亲临灵州这座边地重镇时,唐太宗受降的故事已经遥远得如同传说,唐朝也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灵州褪去光环,回复到首当其冲的边防要地角色,又加上朝廷及边将腐败无能,将士们戍边的艰辛可想而知。师:请大家谈谈对这首诗的情感体验。(同桌交流)师:我们一起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朗读全诗,读出征戍之苦,读出离乡之久,读出征人浓浓的乡愁。四、拓展,知边塞之诗师:李益善于以边塞戎旅为题材,抒写戍卒思归的哀怨和自己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惆怅,这类诗属于边塞诗的范畴。大家以前学过哪些边塞诗呢?五、作业1、搜集边塞诗歌并分类整理成册。推荐网址:师: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搜集的多,整理的好。2、比较阅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从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六、唱读,赏音乐之美师:这首诗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今天我准备了一首大家熟悉的曲调,让我们一起轻轻歌唱吧!(提供音乐)女生试唱——男生跟唱——师生齐唱结束:起立,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附板书:笛子图: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
本文标题:三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部优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4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