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三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部优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阜阳市第十九中学李煦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与第一单元第四课《天净沙秋思》对比阅读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诗绝句《天净沙秋思》元曲绝句和律诗属于唐诗中的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绝句四句,律诗是八句,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绝句一二四句押韵,韵脚不能转换。元曲也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元曲有曲牌名元曲杂剧散曲套数小令带过曲诗庄,曲谐,这是最基本的评断,应该说这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学习目标一、读一读,读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二、品一品,品味诗人表情达意的手法。三、悟一悟,体会景物蕴含的思想感情。读“思”意1、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2、任选一首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又是一年重阳节,行军征程中的诗人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只能想象着遥远的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大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重阳惜花思乡图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秋原黄昏行旅图品“思”法两诗均写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1、以小见大——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2、语言朴实无华,又寓巧于朴,余意深长。3、借用典故和想象。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言简意丰多方映衬情景交融天净沙秋思悟“思”情读诗感悟,说说他们仅仅“思”乡吗?岑参(cénshēn)(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唐朝南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两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第二次出塞时。曾任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知人论诗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最后一句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被称为“”。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品豪放清逸,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旅途所见景象内心向往精神家园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写“思”心你有过思念吗?思念什么呢?人还是物?请把你的思念之心情写出来。可以写成古诗、词、曲的形式,也可写成现代诗形式。天净沙念姥姥纺车故事怀抱,鸭蛋脊背秧苗,村头身影书包。又梦姥姥,天堂里可好?离人心上秋,愁煞人也!“思乡”是一种亘古不变而又绵延不绝的情感,不管是唐代的岑参,还是元代的马致远,都对故乡,甚至于长期居住的地方都有着特殊的思念。虽然他们表达情感的方法及情感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但都是用心去思的,更赋予了他们对故乡,对人民,对人生的深厚情感和独特思考。也正因为此,我们的文学宝库更加璀璨!作业第1题必会,2、3题任选一题。1、背诵并默写两首诗和曲。2、如果岑参和马致远穿越到了一起……请发挥联系和想象,写出他们的对话。3、课外阅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白朴的《天净沙秋》。
本文标题:三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部优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48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