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1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个人认为,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是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一种文化。这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有所区别的。我们从中国远古的神话看起。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中,很多的主要人物都是天上的神灵,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是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他们在天上俯视着人间,他们为人间恩赐幸福,有时也为人间带来灾难。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就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大禹治水,我们的女娲补天,我们的后羿射日,这些神话里的主角都是凡向的人,都是人间某些具有非凡本领的、建立了丰功伟业的杰出人物,是某些氏族首领的代表。因为他们造福于民,或者为民除害,所以他们的人格就升格为神格,这样才构成了中华的神话谱系。在先秦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争鸣得很厉害。各种思想流派都提出了不同的观念,但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思考社会还是思考自然,他们的出发点在人,他们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人,这是一种人本文化、人本思想。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后来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可能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派虽然互相论争,看上去好像水火不相容,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人。所不同的是,道家所重视的是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儒家所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儒家是在重视个体的基础上更重视群体,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所以在价值观方面,儒家与道家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中国的古人,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非常优越,所以他们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热带森林里简易地谋生,非常容易地维持生命。我们在黄河流域,在这个水深土厚、气候也不是很温暖的地方而且有滔滔的大河需要治理,不治的话就会有水患。所以对中华民族来说,如果太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的话,就不利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因此,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这种伦理观念、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精神。也就是说,道家只是一种补充,儒家才是核心。这不是由于儒家特别善于宣传,善于著书立说,或是某个杰出的儒者努力奋斗的结果,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1.下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A.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以人为本的文化。B.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些神话中的人物行为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C.中华文化是一种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在起源上、价值判断的出发点上都完全不同的特有的民族文化。D.先秦诸子百家在思考社会和自然的时候,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化的神话谱系是由某些具有非凡本领的建立了丰功伟业的杰出人物由人格升为神格而形成的。B.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区别在于它始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C.儒家也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只是在此基础上更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利益。D.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精神的孔孟之道,是适应中华民族的生存而产生,又适应了中华民族生存而发展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来看,注重群体利益是出于一种民族生存的选择。B.道家所重视的个体生命价值与儒家所重视的群体利益在中华文化中是直补的,相辅相成的。C.儒家文化在社会发展变化中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这是中华民族生存的自然选择的结果。D.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儒家文化,所以儒家思想的演变,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演变。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初,霍氏①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3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②,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疋③,后以为郎。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改)[注]①霍氏:指西汉权臣霍光的子孙。②突:烟囱③疋:同“匹,量词。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奢则不逊.逊:谦逊B.在人之右.,众必害之右:右边C.乡.使听客之言乡:从前,过去D.害.之者多矣害:忌妒5.下列各组语句中,能表现霍氏灭亡原因的一组是(3分)()①霍氏奢侈①霍氏奢侈A.B、②霍氏泰盛②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①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①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C、D、②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②霍氏之祸萌于骖乘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霍氏掌权已久,奢侈不谦逊,茂陵徐生认为霍氏背天道而行,会招致祸患,事实证明果然如此。B.文章借应重视建议徙薪曲突者的故事为喻,来劝谏皇上,应当奖赏茂陵对霍氏祸患有先见之明的徐生。皇上纳谏,奖赏了茂陵人徐生。4C.大将军霍光以骖乘的身份跟从刚即位的宣帝时,霍光像背上长了芒刺一样害怕皇上。D.徐福曾上书皇上说,霍氏一家权势太大,皇上您如果想厚待他们,也应当适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O分)(1)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3分)译文:(2)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3分)译文:(3)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4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8、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9、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5(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1),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2)西当太白有鸟道,。(李白《蜀道难》)(3),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4),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5),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6)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你必须做出选择奚同发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6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位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7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他”既在痛苦磨炼中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曲子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他”拉响的是内心控诉的乐章,技巧与情感的结合使他取得巨大成功。B.“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而又具有叛逆个性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格监督下练琴的,积久的压抑爆发,酿成“他叛逆的个性。C.第二人称“你”,只能指小说中的“他”,“必须选择”以肯定的语气加以强调,又引发对“选择”的多种思考。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了主题。D.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E.这篇小说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展开,运用了倒叙的方式;小说在故事高潮处骤然转折,瞬间“引爆”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2)谈谈你对小说标题“你必须做出选择的理解。(6分)答:(3)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
本文标题: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5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