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请同学们先来回顾一下,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各有什么特征?其共同特征是什么?这种状况能一直保持下去吗?英国发展缓慢;法国恢复较快;美国“柯立芝繁荣”;日本喜忧参半;德国重新崛起相对稳定,都有发展。阅读并思考•1.我们在世界近代史中学习过哪几次经济危机?•2.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3.这次危机从哪个国家开始?爆发的标志是什么?•4.这次危机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产生什么深远影响?•5.罗斯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当选美国总统?•6.罗斯福新政的概念是什么?其内容有几个方面?•7.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和世界产生哪些重要影响?①1825年发生于英国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②1847年蔓延于欧洲的工商业危机。③1857年发生于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几次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可以发现什么共性?这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什么原因?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市场供需出现矛盾。第一,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第二,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第三,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2.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如果和以前学过的历次经济危机相比较,具有哪些明显特征?过程首先发生于美德国英日法国原因(美国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极其重要影响)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失业激增——农产品下跌3.经济危机的特点第一,范围特别广。由于美国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又是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经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危机,又使危机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所涉及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另外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迸发、相互交织。第二,持续时间特别长。从1929~1933年,持续四久。第三,破坏性特别大。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l/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失业人数更是高达3000万以上。甚至在危机过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一蹶不振。4.经济危机的影响局部:对资本主义各国的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整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的背景“如果我当选总统,保证让每家工人锅里有只鸡,每间车库里有辆汽车。”——胡佛美国在这次危机的打击下损失最为严重。但当时的胡佛政府对此一筹莫展,只是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致使危机更加严重。到1933年初,美国已有半数银行倒闭,13万家以上企业破产,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力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在这种形势下,罗斯福以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项目内容目的与作用整顿财政金融体系银行休业整顿实行美圆贬值恢复银行信用刺激出口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调整农业政策奖励农民压缩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认输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3.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及其影响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理论来源:凯恩斯主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止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世界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推动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政到底“新”在什么地方?①新的理论和政策。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都是从19世纪延续下来的放任自由的传统经济政策。它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国家不干预经济事务,主要依靠市场进行调节。但在各国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同配合。自由主义只能导致无序的、盲目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是英国经济学家,他倡导政府要干预经济事务,把经济发展纳入到有序的轨道中,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罗斯福新政就是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②新的特点。即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③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具体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阅读并思考•1.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有哪些?•2.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标志和影响。•3.德国法西斯专政实行了哪些内外政策?•4.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5.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内外政策和由此产生的影响。1.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①历史原因第一,缺乏民主传统。第二,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③纳粹党的兴风作浪是直接原因。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3年初,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以此为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3.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①在政治上,建立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②在经济上,希特勒政府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③在军事上,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充军备。重建了德国空军,扩充了海军。④在对外关系上,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⑤在文化教育领域,希特勒政府疯狂地摧残进步文化,迫害知识分子,焚毁进步书刊,实行法西斯教育四、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①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历史原因。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因而严重依赖海外的原材料市场和商品市场,进出口贸易是其生命线③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是直接原因。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方式上有何异同?①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②不同点: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3.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①在政治上:②在军事上:③在外交上: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经济危机打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对策。那美国和德、日采取不同对策的原因是什么呢?①政治条件不同。美国具有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787年宪法就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有效地防范了独裁者的出现。而德日两国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的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不彻底,封建残余势力强大,军国主义盛行。②经济条件不同。美国尽管在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但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仍然具有比较雄厚的金融力量,经济上的回旋余地比较大。德日两国金融力量薄弱,市场相对狭小。③领袖素质不同。罗斯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捍卫者。而希特勒从年轻时就表现出了独裁倾向综上所述,美国尽管也出现了法西斯团体,但通过实行以国家调节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开始逐步摆脱经济危机。德日两国则走上了建立法西斯专政和发动对外战争的道路,成了世界人民最危险的敌人和新的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日本军部是指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包括政府中的陆军省、海军省、陆军最高指挥部参谋本部、海军最高指挥部军令部等部门。按照惯例,一个国家的军事部门应该由政府领导,可日本的军部却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按照日本宪法,日本天皇才是国家军队的最高统帅,一切军事机构都要直接对天皇负责,政府、议会根本无权过问。军部有什么重要决定,特别是对外侵略的方针,可以直接面奏天皇,这叫“帷幄上奏权”,而政府被排除在外。法西斯分子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危机期间,德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0.6%,下降幅度仅次于美国。1932年,全国有2/3的工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农业生产下降了30%,大批小农破产。1931年,国家黄金储备由23.9亿马克骤减至13.68亿马克,而当时德国到期必须偿还的贷款却高达64亿马克,整个信贷体系濒临崩溃的边缘。进出口贸易一落千丈,1929~1935年,进出口总额分别降低了70.8%和69.1%。美国20年代的繁荣是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20年代,国民收入的l/3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占有;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都日益相对贫困,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他们的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尚不足24%。3.想一想,“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德日法西斯专政是资产阶级克服经济危机的两种不同方式”,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本文标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76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