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同步练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语文24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第-1-页共7页《烛之武退秦师》同步测试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B.夫晋,何厌之有?(讨厌)C.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B.以乱易整,不武(容易)C.许之(答应)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戍守)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夫晋,何厌之有(发语词,不译)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4.选出对下列多义词释义有误的一项。(1)若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好像)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假如)(2)说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说教)③秦伯说,与郑人盟(高兴)(3)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告辞)②停数日,辞去(告别)③不辞劳苦(推托)(4)鄙[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偏僻)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5)微①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②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6)之①辍耕之垄上(到,往)②子犯请击之(他们,此指秦军)第-2-页共7页③是寡人之过也(的)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亦去之7.下面两组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全部正确的一项分别是()()(1)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2)A.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4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B.越国以鄙(边邑)远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9.“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以为得之矣10.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第-3-页共7页②等到他在东边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B.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C.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D.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11.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1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13.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A.怀才不遇,牢骚满腹B.能言善辩,智能过人C.深明大义,顾全大局D.巧舌如簧,挑拨离间E.不卑不亢,善于激将F.无中生有,拨弄是非14.用原文填空: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表现出他能言善辩、智能过人。其说辞大体可分三个层次,二、三层次中又可各分两小层意义:第一小层:不卑不亢,引出话题:第二小层:分析情势,说明利害:a.亡郑,对晋有利:b.存郑,对秦有利:第三小层:回顾历史,预见未来:第-4-页共7页a.过去,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b.将来,晋国必贪得无厌,进犯秦国:三.课外阅读:晋文公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不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奈何:怎么办B.焚薮而田,岂不获得田:打猎C.反而尊贤反:与诈术相反D.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乃:仅仅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繁战之君,不足于战③其成毁,其胜败②君亦诈之而已④文公处其一A.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B.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C.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D.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竭泽而渔,岂不获得B.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C.足以霸矣D.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4.下列各句中的“所以“与文中句子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胜而不知胜之所以成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B.天地之所以养人者C.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第-5-页共7页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A.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B.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C.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D.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6.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A.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B.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C.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D.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7.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作者和雍季、晋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观点完全一致。B.四人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作者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晋文公。C.四人的观点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异。D.作者、晋文公、孔子的观点完全一致,与雍季则有一些差异。8.本文的中心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B.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C.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D.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第-6-页共7页【参考答案】一.1.B2.B3.C4.(1)③(2)②(3)①(4)②(5)④(6)④5.C6.D7.(1)A(2)D二.8.B9.A10.D11.B12.D13.BCE14.第一小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第二小层: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第三小层: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b.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三.1.C(考查学生对文言常用虚、实词掌握情况。其中C项错,“反”是通假字,通“返”,作“回来”解。)2.C(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C项是对的。前一“君”作“君主”解,后一“君”作“您”解,前一“其”作指示代词‘那”讲。后一“其”作“其中之一”解。)3.D(考查对词类活用掌握情况。A“竭”作使动。B“先”形作动。C“霸”名作动;D“后”作意动用,与题干中“先”用法相同。)4.D(考查对固定结构“所以”和所字结构中“所”的指代意义理解掌握情况。A项、作“……的根据”解。B项,作“用来……的”解。C项,作:“……的办法”解。D项,作“……的原因”解,与题于中“所”字同义。)5.A(考查对文言句子理解翻译能力。“虽”应解释为“即使”(情况尚未发生,表推测性的假定),“偷”可作“现在勉强可行”解。B、C、D均有错,故选A项。)6.C(考查目的同上;题干中“以为”应作“认为”解,“非独外也”,联系上下文作“不单单来自国外”解妥贴合理。A、B、D项均有错,故选C项。)第-7-页共7页7.B(考查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雍季反对对敌作战用诈术,作者也说“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两人观点一致。文公采用咎犯行诈的建议,回来行赏又把雍季列在首位,孔子对此作了充分肯定,可见孔子与晋文公观点完全一致。故应选B项)8.B(考查能力同上。全文中心是一个赏字,其他均是派生的内容,故文章原名为“义赏”,应选B项。)译文:晋文公从前,晋文公要与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么办才能取胜?”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仪繁盛的君主,对于文礼仪从不感到满足,频繁作战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不感到满足,您也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的水弄干来捉鱼,难道不能获得鱼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的草木烧光来打猎,难道不能获得野兽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久长之计。”晋文公采钠了咎犯的意见。在城濮战败了楚国人。回来后论功行赏,雍季被列为首位。晋文公身边的人进谏说:“城濮之战的成功,是因为用了咎犯的谋略,主公采纳他的谋略而论功行赏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合适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话,可以百世获利;咎犯的话,不过是应付一时之急,哪有将一时之急务放在百世之利前面的道理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面临危难采用诈术,足可使敌兵退却,退敌回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
本文标题:同步练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语文24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8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