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九叶诗派一、概况1.九叶诗派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2.刊物:《诗创造》(1947年7月创刊);《中国新诗》(1948年6月创刊)3.诗人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人陈敬容辛迪唐湜4.命名上世纪80年代初期,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关于40年代一个诗歌群体的诗歌集,因其诗人共为9人,因此取名为《九叶集》,后学术界沿用这一名称为这一40年代诗歌流派命名。5.开始与结束开始于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除辛迪与陈敬容,其他均为西南联大、浙江大学等校的学生,1948年11月,《诗创造》、《中国新诗》被国民党查封,九叶诗派活动告结束。二、九叶诗派的特点“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取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1.九叶诗派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更多的是对人生经验的深刻总结,对宇宙哲学的沉思默想。他们把思想集中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上。“诗”与“思”排斥“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诗学观,追求“知性与感性的融合”,追求“诗”与“思”的融合(思想的知觉性),使诗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2.现实、象征和玄学诗学追求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同时又吸收了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成分,吸收了西方后期象征派和现代派诗人里尔克、艾略特、奥登等诗人的某些表现手段,丰富了新诗的表现力。3.在内容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又具有超越性的形而上的沉思,显露出尖锐的思想锋芒和政治批判意识。4.艺术表现上,是感性与智性的结合。5.语言上,清晰准确,诗意含蓄朦胧,深沉谐美,诗味浓郁。三、诗作欣赏《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讨论: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2、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3、这首小诗让我们想到哪一个画家的哪幅画?“金色的稻束”意味着收获,它充盈着丰收的喜悦,更是对艰辛劳作的馈赠;它浸透着烈日之下的汗滴和风雨之中的泥泞,寄托着劳动者对幸福的期待和对匮乏的忧虑;也耗蚀着母亲原本丰满的脸庞──那在辛劳与忧虑中渐渐憔悴的脸庞。那由母亲、满月、群山拓展开来的思绪,共同熔铸出稻束凝重的身影──“肩荷着伟大的疲倦”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为生存而操劳的疲倦,虽没有改天换地的壮烈,却是支撑民族、生命繁衍生息的根基,它是伟大的但又是沉默的,即使在最辉煌最丰盈的秋日,也只是“低首沉思”。但在这静默中,我们感到稻束兀然耸立如一座丰碑,显示出群山一般厚重不迁的品格和不可藐视的力量,真正的历史靠它支撑。那由英雄的名字缀结成的历史,不过是其下“一条流去的小河”,只有这“稻束”的类属,才能以始终沉默的姿态,进入人类的思想。“稻束”的意象实际寓涵着一种对生存的根基性的归依和沉思。相对于传统,这是“异调”,这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共同培植起的异调。郑敏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深受西方音乐、绘画熏陶和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里尔克在他的《慕佐书简》中这样写道:“我们的使命就是把这个短暂而羸弱的大地深深地、痛苦地、深情地铭刻在心,好让它的本质在我们心中‘不可见地’复活”。《金黄的稻束》正体现出诗人追寻“大地”的沉思,“大地”是什么?大地是根基,是我们的栖息之所,是我们的存在之根,是一切产生之地又必将回归之地,被践踏被忽略被遗忘是“大地”的特征。在诗的歌咏中,为苦难所遮蔽的“大地”被带入澄明,它的伟大、它那不可动摇的坚实性,在人们心中潜在地复活。这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虔敬地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去逼近劳动者卑微存在的尝试。隐逸、悲悯、闲适的传统田园情怀为充满宗教般谦卑的形而上沉思所取代,一种不同于“不语婷婷日以昏”的感伤,也不同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逸的思绪,渗透到这片有着油画般厚重质地和斑斓色泽的秋野暮色图中,这种哲理化倾向打造出全诗深邃的意境。诗与思现代主义的诗歌已不再满足于单纯地写景状物抒情,对宇宙、历史、人生的哲理性关注不仅深深浸入诗人们的思想,也介入诗的艺术中。充分发挥形象的力量,将抽象的观念、深厚的情感寓于可感的形象之中,使“思想知觉化”,这是九叶诗人们从西方后期象征派和现代派诗人如里尔克、艾略特、奥登那儿学来的表现手法。《金黄的稻束》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诗人一下子连用五个意象,借助象征和联想,将知性与感性糅合为一体,在连绵不断的新颖别致的局部意象转换中,含蓄地表达出对丰产、收获、土地、母亲等极平凡又极伟大的事物的充溢着哲思的赞美。米勒的油画《拾穗者》罗丹《思想者》诗歌讨论:《诗八首》——穆旦一、关于穆旦——诗人、翻译家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是浙江海宁一个望族出身。在这个世纪里,海宁查家,给文坛贡献了两个文学大家,一个是大家知道的写通俗小说、武侠小说的金庸(查良镛),另外一个,就是纯文学现代派诗人的代表者穆旦。1937年,他考进清华大学外文系,随后到了昆明西南联大读书。这时他已经是最有名的校园诗人;1940年8月,穆旦在西南联大的外文系毕业后,留校作助教;1942年2月,他写了这篇非常出色的爱情诗《诗八首》。但是就在这个月里,他参加了中国抗日远征军,任司令部杜聿明将军的随军翻译,到缅甸去打仗;1945年,他随青年军到了东北,编辑《新报》;1948年,他赴美国留学;1952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到南开大学任教;从国外归来后,穆旦多数时间是在受难中度过的。满腔热血从美国回来,被打成了历史反革命,文革受到冲击,于1977年寂寞地死去了.二、创作一共出版有三本诗集:1.《探险队》(1945),这是他的第一本诗集;2.《穆旦诗集(1939-1945)》,这是他到沈阳以后自费出版的,是他的自选集,也是他最好的一个作品集;3.诗集《旗》,选了穆旦的一些最优秀的作品,1948年由收入巴金主编的《文化生活丛书》,三、关于爱情诗朱自清先生《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告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没有。”“寄内”“忆内”的诗,不是爱情诗,像陆游写的《钗头凤》那种诗很少。到了“五四”以后,开始冲破中国封建礼教的一些束缚,这方面的题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那种所谓高峰性的悠久性的作品并不是很多。闻一多的《奇迹》穆旦的《诗八首》林徽因的《别丢掉》徐志摩也有一些作品关于本诗——按照朱自清的分法,中国现代的爱情诗有两种:一种是现实的爱情,真实的爱情,你发生了事情,然后自己来抒发,或者是写给某一个真实的人的。第二种叫理想的爱情,就是不存在具体的对象,爱情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题材,就是为这个题材而写。穆旦的《诗八首》,从现在的所有的史迹来查,他的年谱、回忆录,都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史实,没有“诗本事”,即使有这方面的冲动,也无从考查了。而且作者也将他的感情客观化与普泛化了。那么,只能算是一首写理想的爱情的诗,写诗人对于爱情的一种哲学的理解。1、主题:爱的可能与不可能之歌郑敏:它包含着“双层,三条力的结构’’。所谓“双层”就是始终贯穿在八首诗中的“既相矛盾又并存的生和死的力,幸福的允诺和接踵而至的幻灭的力”;“三条力”则是指诗中“我”“你”“上帝”三种力量的矛盾与亲和。这种多重力量的“交织,穿梭,呼应,冲击”既构成诗歌发展的基本动力,同时释放出能量,感染读者,并引致读者和诗之间的对话。课堂讨论:回忆学过的爱情诗歌,爱情故事,并思考其对爱情的书写、理解与表现方式。对比《诗八首》对爱情的诠释与表现方式。浪漫文学的题材常常是悲剧性的,其典型的情感体验则是忧郁的、悲伤的、愤世嫉俗的。穆旦这组诗正是对这种罗曼蒂克的爱情观念的一个修正,要赋予这一爱情观念新的内容,以使这一观念获得理性的支持。一初恋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从这自然底蜕变底程序里,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第一首诗就像整个组诗的全息缩微第一首诗奠定了整个组诗情感的基调,也确立了它以玄思作为诗情发展动力的基本方法论特征。实际上体现了爱的肯定与否定、可能与不可能两个互相纠缠的方面,它们分别构成了组诗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整个组诗就是通过这两个主题之间的对话和驳难来展开的,正是它们之间时而互相平行、时而相互交缠的运动构成了这首诗的基本结构线索。下面七首诗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看做这第一首诗的比例不等的“放样”。更确切地说,它就像一粒花种;在其后各诗中,这粒种子逐渐萌蘖、发芽、抽枝,直到开放为完全的花朵。关键词:火灾——海伦褒姒杨贵妃暂时——爱的不可能变灰——绝望的体验上帝玩弄他自己——上帝同时赋予人类爱情和理性课堂思考:与传统情诗比较,本诗的出场角色有何特点?在传统的情诗里,一般出场的只有“我”和“你”两个角色;只有在极少的、阴郁的情诗里,才会出现第三个角色“他”。这个“他”,有两个最基本的形象范型——情敌或者死神。在这样的诗里,“他”既是使“我”和“你”分离的否定的力量,同时也是使“你”和“他”结合的肯定的力量——“死神”实际上只是一个特殊的情人。穆旦这首诗中的“上帝”,却是一个更为危险的对手:他一方面暗中为有情人撮合,另一方面却悄悄败坏情人之间的感情;他不是情敌,却比情敌更难以对付。这首诗正是从否定开始来发掘爱情的秘密的。在罗曼蒂克的想象中,爱情永远是一个积极的、肯定的、幸福的、理解的力量,但是经验和观察却告诉我们,爱情也是一个否定的、灾难性的力量,幸福与灾难就像爱情不可分割的两面。二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这时候就听见我底主暗笑,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第二首主要是对第二主题“爱的不可能”的发展和变奏,《出发》——“就把我们囚进现在,呵上帝!/在犬牙甬道中让我们反复/行进,让我们相信你句句的紊乱/是一个真理。而我们是皈依的,/你给我们丰富,丰富而且痛苦”。思考:“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生与死的同一性这一行诗中包含着一个深刻的“生”与“死”的矛盾。“死底子宫”是典型的矛盾修辞。包含了诗人对生命的一个极为深刻的认识——子宫本身既是孕育生命的所在,同时它也是孕育“死”的所在“那该是怎样一种忧伤的美啊!当女人怀了孕,站在那里,纤柔的双手下意识地放在她们那大起来的腹部,那里面怀着两个果实:一个小孩和一个死。里尔克《马尔特手记》联想:汉语中“盖棺定论”所谓爱情的盟誓,就是在两个不断变化的、不确定的主体之间交换誓约,这样的誓约可能是永恒的吗三热恋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它和春草一样地呼吸,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智殿堂,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第三首主要发展了“爱的可能”的主题这几行诗里有着诗人关于爱情的最深切的个人体验。思考“野兽”、“温暖的暗夜”与“草场”意象分别象征什么?朱自清:中国古代诗歌里有两种比喻的方法,一种叫“近取譬”,一种叫“远取譬”(“他们能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看出同来。”。)“她美丽的像一朵花”,是“近取譬”比如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好多诗的比喻,就是这种似联系非联系的,如写山崖间的小羊,“他们的叫声,多么像湿腻的轻纱”,象
本文标题:九叶诗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9808 .html